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职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具体从明确定位、加强辅导员培训和建立完善的辅导员奖励制度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高职院校 辅导员 专业化 奖励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9-0073-02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产业第一线,培养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满足市场需求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立足点和根本目标。然而随着高职院校示范性建设日益深入和高职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规模急剧增长,学生群体状况和综合素质逐渐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度、难度明显增加,作为学生工作一线的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状况将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及发展和稳定。因此,必须真正建立起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高水平的高职高专院校的辅导员队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辅导员队伍也越来越庞大,但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却没有跟上步伐,具体可以由以下三个方面看出:
  首先,管理机制落后,挫伤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众所周知,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起步较晚,所以在管理机制上,目前还在沿用原有的、陈旧的“中职”式的管理办法,并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特点的管理机制。[1]
  其次,不相匹配的专业素质,难以承载辅导员身份的重担。当代高职院校学生是一群视野开阔,知识面极广的大学生,同时他们又是一群面临着诸多压力的群体。他们更需要能为他们辅导学业、创业以及就业,缓解心理压力的辅导员。由于辅导员队伍现状多种原因,却与此并不匹配。具体而言:一是各高职院校新配置的许多辅导员大部分是新分配来的大学生,基本上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或训练,缺少系统的理论和功底,工作时主要是依靠较好的个人素质和学生干部时代积累的一些经验。二是在辅导员的岗位分配上没有顾及他们的专业背景,也没有对辅导员进行系统、全面的岗前培训。这样配置出来的辅导员队伍其管理效果可想而知。
  最后,部分辅导员对职业身份缺乏认同感,由此导致这部分人敬业精神不足,工作缺乏主动性。表现在:在思想认识方面,角色定位不清。辅导员究竟是教师还是行政管理干部,还是二者兼有?有的辅导员从走上这个岗位开始,就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导致一些人在工作中不积极,有应付了事的现象;在个人利益上,目前缺少具体可行的政策导向,不如多上点课,做做课题,既有多一些的收入,又有个人工作成果的积累和体现。此外即使有的辅导员工作确实比较深入细致,任劳任怨,但是,每当总结时,发现没有什么成绩可量化列示,因而工作不易得到认可,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受到挫伤,一种不想干、不愿干甚至尽快回归教学岗位的思想必然会表现出来。
  二、有关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1.明确定位
  明晰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是高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和辅导员有效开展工作的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明确指出:“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活动,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对此,我认为在实践中,辅导员负有重要的管理职责,但不是一般的行政管理干部;辅导员承担重要的服务性工作,但不是学生各方面服务工作的协调者;辅导员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的教师,但其职责有别于任课教师。辅导员同时具备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部分专业教学任务不足的专业教师中选聘辅导员,专业教师因为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在学生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从这些专业教师中选聘一批关心学生成长、对学生工作有热情的老师来担当辅导员,通过专业老师丰富的工作阅历带动学生,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习,抓学风,促成才,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就业。
  返聘一些有志于辅导员工作的老干部、老教师加入到辅导员队伍中来,既做大学生的辅导员,又做年轻辅导员的导师,这些老干部、老教师关心、热爱学生,善于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群众工作能力以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又能帮助年轻辅导员适当、正确地处理学生事务。
  2.加强辅导员培训制度
  构建多层次的培训体系,坚持做好岗前培训,定期参加教育部等有关部门举办的辅导员培训以及相关会议外,[3]还应根据当代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定期组织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有针对性地对辅导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并进一步调整辅导员的工作思路,使其工作能更适合现代学生的特点,能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建立完善科学的辅导员奖励制度
  结合辅导员考核,在评奖评优、职称评聘、职务晋升、攻读学位等方面对于考核结果优秀、学生满意率高的辅导员给予政策上的倾斜,解决好他们的待遇和出路问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队伍的稳定性。[4]以评定职称为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依据现有政策,允许辅导员选择参评教师职称和行政职称。如果辅导员认为自己适合参评行政职称,可以制定标准,让这部分辅导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适当兼职一些与学生工作有关的行政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工作到一定年限后,就可以提出申请评定行政系列职称;如果辅导员认为自己适合参评教师职称,也可以制定标准,鼓励这类辅导员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可以将一部分精力投入到与辅导员工作有关的教学工作中,比如,可以组织辅导员给学生上心理健康教育课,思想与政治教育课,职业道德培养课,就业与创业辅导课等,这样就能满足这些辅导员申请评定教师职称的需求了。[5]当然,如果个别辅导员的专业与所在高职院校开设专业相类似,也可以允许他们少量兼职专业课程,经过学校管理层的有效组织,辅导员就能够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到有序的发展中,消除职业恐慌感,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把辅导员的经济待遇纳入院校内部分配体系统筹考虑,[6]在推行校内津贴制度时,除对专职辅导员发放同职级人员的校内津贴外,还按月发给一定数量的津贴和超工作量补贴,对于担任兼职辅导员的专业教师,除发给津贴外,还根据具体情况折算教学工作量,达到辅导员收入不低于或略高于其他同职级人员收入的平均水平。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的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总结。近年来,教育部积极采取措施,切实推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陆续制定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等政策性文件,从思想认识、体制机制、明确政策和培养人才等方面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借此契机,我们要大力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改革,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开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王丽娜.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08(1):46~47
  2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3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N].中国青年报,2006.08.01
  4 林佩云、蔡茂华、陈雄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2):48~49
  5 朱文杰.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39~41
  6 王齐嫜.高职学院辅导员职业化问题探讨[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64~6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1263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