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喜剧电影的商业价值解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代中国喜剧电影的票房成绩显著,展示出其突出的商业价值潜质,互联网语境下,IP元素的大量涌入,大众文化更趋向于消费化与娱乐化,时代需要喜剧电影的创作。娱乐文化获取受众大量的注意力,进而产生了注意力经济。其衍生出了喜剧电影的商业运作逻辑,也为中国喜剧电影的进一步产业化奠定基础。
【關键词】大众文化;互联网;商业价值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序号:2018SJA0917,项目名称:中国21世纪喜剧电影的商业价值分析)
电影作为商业性与艺术性交融的现代文化产业或艺术产业同时兼具商业属性与艺术性属性是必然的。但长期以来,中国电影在坚持维护其传统的艺术美学原则的同时,对其商业性的开发更多地保持审慎或警觉态度。2018年春节长假期间,全国电影票房创下历史同期新高,除夕至正月初六,全国总票房达57.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6.9%。如果说票房只是衡量产业发展的一个数字指标,还不足以说明整个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那么,由中国电影资料馆提供的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数据则可以看出,2018年春节档期满意度得分为83.4分,是迄今为止春节档调查中的最高分。不仅观众对国产影片的认同感和喜爱度越来越高,更重要的是,中国电影的科学综合评价体系已经建立,并且日益丰满,进而为新的电影创作提供指引。这是《人民日报》在2018年初的一篇文章中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表述。其中喜剧电影取得的商业价值尤其夺目。2012年3部喜剧电影进入国内年度票房总排行前10名,2013年4部喜剧影片进入前10名,2014年2部喜剧片进入前10名,2015年6部进入前十名,2016年5部进入前十名,2017年5部进入前十名。可见中国喜剧电影对繁荣国内电影市场提高国产电影份额功不可没。
一、紧跟大众文化形态特征
由于主旋律电影的思想表达主要解决的是社会导向的正确性,而不能解决大众休闲娱乐中普遍存在的文化消费需要,导致很多主旋律电影退出了商业市场,即使进入商业市场也很难抢占市场空间。流行娱乐文化是当下市场最受追捧与认可的文化元素。流行文化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这不仅指其产生的经济效益而言,同样,也指其产生的文化效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大众文化语境中,消费式文化对当下社会中蔓延的享乐主义,使大众文化中的娱乐性质越来越突出。人们对于电影的艺术欣赏越来越趋向于表层的快感刺激,无论喜剧电影中带给观众的是喜、怒、哀、乐,只要能够立即让人立即产生反应,那就是有效的。现代喜剧电影受到巴赫金“狂欢节”的理论影响最大,在其理论中,狂欢式的笑有三个特点,首先是大众全民的笑,其次这种笑让全世界看起来都可笑,是针对一切人和物的。最后,这种笑既有兴奋、欢乐又有冷嘲热讽,肯定中包含否定,具有双重性,这些特征也是当下中国喜剧电影中的显著特性。
正如日常消费品一样,喜剧电影具有很强的消费属性,它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但是用完之后就会忘记,而选择喜剧电影的观众,也是希望在电影院中释放压力获得快乐,笑过之后,身心愉悦,消费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电影的商业价值指电影在生产、消费、交易中的经济价值,通常以货币为单位来表示和测量。中国喜剧电影的商业价值体现在电影产品的产业链中,并且以交易的方式实现。从投资、生产、回报的角度,在电影产业中,影片是产业链生产的产品,制造并且分享回报的部门有出品方、制片方、发行方和院线四个方面。对于一部成功的商业喜剧电影而言,既节约成本又能有效激发观众情感的常规方式有两种:一是提供包括悬念、欢笑、感情、暴力、性和大团圆结局等富有吸引力的内容元素, 二是提供符合观影预设的惯例,在叙事、时空剪辑、演员表演方面套用模式化的经验,便于让观众进入他们期待的情景之中。当然,这种惯例也会随电影技术的推进、制作成本的提高和市场的变化而受到调控。但无论是哪一种,随着喜剧电影消费属性的增强,其商业属性也日趋明显。
目前在电影市场上能够得到广泛认可的喜剧电影往往反映了一个时期内大众文化的形态特征。这种喜剧IP是当代文化的原创产物,或者来自于老经典的文化内容,能够反映当代社会的集体无意识或者普遍认识,再或者是集体认同。新的经典IP具备可持续开发的空间,老的经典IP具备再度开发的商价值。周星驰的《新喜剧之王》在其经典IP《喜剧之王》的基础上致敬与再造,创造了6.2亿的票房成绩,其中经典IP的商业价值得到了变现与市场肯定。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参与,当下的喜剧电影更加尊重观众的需求,意识到观众的力量,一部成功的喜剧电影必须考虑到演员的性别、年龄、气质乃至国籍,以便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越来越注重明星组合的市场应对性。都是为了适应不同地域和不同口味观众的观影偏好。这些观众喜好也形成了一些固定模式:喜剧明星+漂亮女性的固定组合,小品似的故事,小人物狡猾的胜利。制片方选择最被市场认可的演员,“按需定制”成为喜剧电影商业价值的支配力量。
二、可持续开发价值的品牌IP
所谓的“内容为王”是一个通俗说法,对内容产业的依赖是影视文化产业的本质。对于喜剧影视IP来说,我们所说的内容,其基础是创意,对创意加以丰满和完善后形成各种故事。好的IP有时不需要明星,这个道理说明了在内容上的合理投入可以减少在其他环节上的损失或者开支。中国喜剧电影是类型电影中最具商业价值的电影之一。国产喜剧电影电影深受大众文化影响,在不断崛起之后,已经逐步走向商业化、产业化。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部《甲方乙方》(1997)的问世,使国产喜剧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大众文化的消费方式和娱乐形式。中国喜剧电影商业价值的成功同样也是其喜剧IP品牌的生成过程,从《泰囧》《港囧》等“囧系列”
的电影开发到开心麻花团队《夏洛特烦恼》一举成名后,《羞羞的铁拳》《驴得水》《西虹市首富》等“麻花系列”电影品牌形成,其背后的商业品牌价值具备持续开发的可能性。与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性运营模式不同,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商业价值开发,需要注重不同领域的价值开发与多元演绎,更加注重“一源多用”的跨界开发。 2012年影片《泰囧》成本不到3000万,但收获了8亿多的票房,更是打败了当年3D版的《泰坦尼克号》。其成功原因,大致有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先期的人气累积与宣传推广。2010年的《人在囧途》以800万票房收获了将近5000玩的票房,并且在移动媒体上不斷播出,积累了大量关注,《泰囧》的上映,势必会吸引许多“回头客”。其次,对于电影来说,商业价值成败的又一关键节点是其上映档期。《泰囧》于12月12日上映,在其之前11月底上映的三部大片非常具有竞争力,《1942》《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王的盛宴》,在其之后又上映了《一代宗师》《血滴子》《十二生肖》这些都是各具特色的重量级贺岁影片。但其中恰好缺少了喜剧元素,2012年底的贺岁片尽管题材丰富,但都略显沉重,《人在囧途之泰囧》就这样杀出重围,出人意料的成为“及时雨”得到市场的认可。最后,这种喜剧影片是符合受众的观影要求的。消费型的大众文化之下,观众更加倾向于简单而又直白的快乐。《泰囧》给观众后带来的正是看的轻松,笑的痛快。此外,影片还融合了异国风光,普通人生活中难得的经历都在影片中得以实现。
三、互联网促发喜剧文化消费
互联网语境下,电影的艺术属性越来越被其商业属性赶超,电影被称为艺术的商品。很多情况下,喜剧电影的商业价值恰恰是由多种大众文化簇拥下的商业热度决定的,这些商业属性规定着电影的题材、风格、类型、场景乃至演员的选择。这种组合之下的电影商品,首先要符合经济规律,其次才是符合电影作为艺术品的内在艺术规律。在电影的商业价值开发上,好莱坞电影是全球电影的典范。其核心开发过程中营销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断寻找市场与观众的结合点。无论是早期的大制片厂制度或者明星制度都离不开电影产业链条当中最关键的三个词语:制作、发行、放映。而这些都必须围绕观众展开,目前中国喜剧电影更像是一种娱乐文化的产物,正是当前社会的娱乐文化催生了中国喜剧电影巨大的商业价值。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内容产品的激增式增长,受众可以通过手指进行“投票”对互联网生态下的内容进行议程设置,因此,观众的口味成为传统的电影后开发,也称之为电影衍生品开发,是指在电影的前期制作之后,电影公司对其进行后续发掘的活动。 制片-发行-放映环节重组,这三大环节是商业电影产业链发展最为成熟的部分,中国喜剧电影商业价值的巨大增值扩展了传统的商业电影环节,喜剧IP的生成环节和衍生品的开发成为中国喜剧电影产业链新的开头和收尾,大大延长了整个产业链维度。这种以电影IP作为文化资本进行商业运作。任何文化资源,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都表现为一定的稀缺性。通常喜剧电影成功的商业价值离不开图书、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市场对电影这一特殊文化商品的跨媒体经营。商业院线的发行渠道,喜剧电影代表的更多是大众流行的“商业”。
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商业逻辑已经成为强势的话语支配力量,几乎所有的电影创作都必须对投资成本、电影票房、市场回报做周密的商业环节设计与周密考虑。目前喜剧电影的观影人群大多数是80、90、00后这样的年轻阶层,喜剧电影是其排解生活压力的良好选择,近年来改编的喜剧电影主要来自于互联网文学IP和互联网剧IP,这些电影粉丝与电影观众有着极高的重合性,青年网生代喜剧电影作为深受投资商喜爱的电影类型,其商业价值潜质也是投资商投入的主要吸引力。喜剧电影的艺术创作被物化为商品,经过生产、研发和创作,最后投入市场,电影的票房号召力成为电影商业价值成功的新关键词。中国喜剧电影的成败是一次性的,不像艺术电影会有多方的意见与话语空间,商业电影失败就是失败,没有任何其他借口。
互联网同时促发电影衍生品的产生,即电影除票房外,衍生出来的商品形式。目前中国喜剧电影中的流行元素转移到商品上的娱乐工业化还不够,互联网语境下中国喜剧电影具备美国“高概念”电影的拍摄条件。所谓“高概念”电影是指美国好莱坞为典型代表的大投入、大制作、大市场、大营销的商业电影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一部电影从创意概念产生到拍摄和后期制作,再到发行放映,以及全部市场运作的全过程被称为一个商业项目,而不再是简单的电影制作。
电影是一种文化产品,也是一种艺术创作过程,抓住时代文化与受众心理是电影成功的关键。电影的商业模式决定了电影商业价值的实现方式,讨论的是电影的市场运作而非电影的拍摄,电影商业价值的实现就是要尽量充分利用一切可控资源,将整个产业链良性循环,吸引更多投资的加入,共同完成更大规模的电影制作。对于国家来说,需要电影文化产业这一品牌文化,以品牌营销作为电影商业价值的实现手段,并以此振兴中国的电影市场。
参考文献:
[1]美国电影产业的核心与经营策略[J].胡正荣. 电影艺术. 2005(01)
[2]解析美国电影产业[J]. 尹鸿,王熠婷. 电影艺术. 2005(04)
[2]文化资本论——关于文化资本运营的理论与实务研究[D]李沛新.2006:19
[4]吴迪,中国电影市场品牌价值分析与研究.商场现代化[J].2005,(22)
作者简介:原露(1988—),女,汉族,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研究方向:影视文化产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344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