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幼儿园灾害叙事的结构及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灾害叙事以灾害记忆载体的形式,刻录并传承着人类抵御灾害的经验。本文在分析灾害叙事结构的基础上,研究幼儿园灾害叙事的价值,促成灾害叙事融入幼儿的绘本、故事和活动之中,提升幼儿园的灾害教育水平。
   关键词:幼儿园;灾害叙事;价值研究
  灾害发生的随机性和破坏性对人类造成严重的身心创伤,除生命财产损失之外,多数幸存者还患有严重的心理应激障碍,为寻求灾后的生活和心理重建以及提高防灾抗灾水平,人类积极通过各种方式来完善防灾救灾体系,形成工程防灾、技术防灾、教育防灾和文化防灾四位一体的综合模式。
   由于文化影响的普及性、感染性以及效果的显著性使得灾害的文化建设愈发受到重视,已脱离纯粹的自然科学领域,发展到自然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领域,它的传承依赖于人类的灾害记忆,而灾害记忆的保存依赖于灾害叙事。
   一、灾害叙事的本质
   灾害记忆虽是人类藏于心底不可磨灭的痛苦经历,但也是激励我们勇敢前行的不竭动力,它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三种形式——以故事形式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以物化方式保存至今的纪念碑以及表彰救助英雄的纪念仪式。灾害叙事作为灾害记忆的载体,储存着人类抵御灾害的经验。广义的灾害叙事包涵语言叙事、行为叙事和物象叙事。幼儿园灾害叙事的核心是灾害语言叙事,它将灾害意识、防灾减灾知识技能、灾害的历史记忆和灾民的心灵自救路径蕴含于故事、谜语、神话和传说之中,对幼儿意识进行隐性影响,从而实现灾害文化的辐射效果。
   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灾害语言叙事《季尔加米士史诗》描述了灾害发生时的具体情形“洪水伴随着风暴,几乎在一夜之间淹没了大陆上所有的高山……大雨伴着风暴持续了40个白天和黑夜”;还有人类在遭遇灾害时的恐怖情绪和失控行为“那种情形恐怖得让人难以接受……大家都在拼命的逃跑,向山上逃去什么都不顾了……”
   此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古印度的《摩奴传》,犹太人的《圣经旧约》,中国神话中的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大禹治水……世界上众多著名史诗、宗教经典和神话传说所印刻的文字记忆,全都深刻地保留着灾害发生时惊心动魄的事件以及人类族群对抗灾救灾先贤与英烈的崇敬。
   二、灾害叙事的构成
   灾害叙事的形成历经岁月的积淀,是无数受灾群众和抗灾救灾先贤以惨重代价换来的经验总结,灾害叙事的流传通过先人的口述和后人的加工,以文字、行为和物象的形式进行,而灾害叙事的结构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一)防灾经验
   防灾经验是人类在无数次苦难灾害后总结形成的理性认知,它以俗语和文字的方式流传,是人民群众防灾智慧的结晶。为加速经验的传播和提高普及的程度,防灾经验多以通俗易记和朗朗上口的隽语形式出现。如旱灾预警的,“蜻蜓低飞,天气要旱”、“夏至响雷三伏旱”、“旱刮东风不下雨”等;洪涝灾害预警的,“三伏不旱连根烂”、“早晚冷,中午热,下雨还得半个月”、“涝刮西风不会晴”、“蚂蚁搬家上高山,洪水将要到草原”等;雹灾预警的,“黑云夹着红云跑,时刻警惕降冰雹”、“黑云滚蛋蛋,定遭窟窿天”、“八月无空雷,有雷就有雹”等;雪灾霜冻预警的,“冬季飞禽忙搭窝,草原一定下厚雪”、“夜无风霜冻多”、“无风天脚红,明朝有霜冻”等;地震预警的,“井水是个宝,前兆来的早”、“鸡也飞,狗也叫,老鼠机灵先跑掉”、“抬头一看月儿圆、初一十五有点悬”等。台风预警的,“跑马云,台风临”、“风起长浪,不久狂风降”等。火灾预警的,“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过年过节乐融融,防火工作莫放松”等。安全交通预警的,“开车一心一意,做人仁心仁意”、“金玉有值,生命无价,遵守交法,平安一生”等。此种灾害叙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把它做成宣传画报的样式张贴在醒目的位置,扩大了灾害叙事的影响范围和群体,潜移默化中促成了人们灾害意识的逐步形成,起到了災害文化的科普作用。
   (二)抗灾事迹
   抗灾事迹不同于防灾经验,它以长篇叙事的方式生动完整的记载了我们先辈在灾害中的英勇事迹,其中部分流传于神话故事之中,部分记载于小说和文学写实之中。我们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均是我国古老的旱灾叙事,《山海经》中,夸父两耳各挂一条黄蛇,两手又各握一条黄蛇,具有驾驭水神的神性,以水抗旱;《淮南子·本经训》中,尧统治的时候,有十个太阳一同出来。灼热的阳光晒焦了庄稼,花草树木干死,老百姓连吃的东西都没有。于是,尧派后羿去为民除害。后羿把这些灾害一一清除。两则神话故事均表达了上古时期民众驱除旱灾的愿望。
   除却神话英雄的抗灾事迹之外,当代普通民众的抗灾事迹也出现于小说当中,主要集中在我国常见的洪水和地震灾害,如《平凡的世界》和《战洪水》描述了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参与的抗洪救灾行动。《大断裂》中,展现了军人在抗灾救灾中的职责和担当,军人在救灾现场抢挖废墟、转移伤员、掩埋尸体、预防瘟疫,成为抗震救灾的中坚力量。《唐山绝恋》凸显了小人物的伟大,余震袭来时,一名普通的群众用双手托住了头顶滑落的预制板,救得他人脱险而自己却长埋其中。《凤凰劫》和《废墟狼嚎》描绘了顾不上解救家人,奋力战斗在解救他人生命的废墟之上的感人场景。这些小说中的灾害叙事都是民族的灾害文化记忆,记载了普通民众以生命信仰抗击灾害的英雄叙事,体现了党的领导,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军地合作、军民同心,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中国精神。
   (三)灾后物象
   灾后物象是抗灾救灾结束之后,为了物化记忆,记忆主体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表象化的建构,形成特殊的文化景观。灾后物象以物静态陈列的方式讲述灾害历史、唤起灾害记忆,具有直观的叙事功能。如旱灾留下的文化景观祈雨台、纪念塔;黄河水灾留下的四头铁牛;地震留下的建筑遗址等,这些成为不断唤起人们灾害记忆的物象叙事。此外,灾后物象还包含纪念物、纪念日等形式。2008年汶川地震后,5月12日被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在2018年5月12日发起了“汶川地震10周年祭”活动,人们通过各种方式祭奠在灾害中逝去的同胞。这些纪念物、纪念日旨在让人们铭记自强不息、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并成为灾害语言和行为叙事的场所,提醒人们勿忘灾害的危害,提高对防治灾害的重视。    灾后物象中的灾害影像,以声光影的特殊方式留存了灾害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共识。纪实电影《英雄战震灾》忠实记录了党和军队面对灾害时的英雄形象,军民团结抗战救灾的场面,鼓舞了人们重建家园的信心,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电影《唐山大地震》讲述了灾害后幸存者的奋斗、自强的故事。这些影像资料直接将灾害的残酷和人们在灾害中团结互助英勇顽强真实的呈现在观众眼前,极具震撼的效果促成了民众对于灾害的反思,逐步形成民族的大爱大德及对灾害文化的群体性认同。
   三、幼儿园灾害叙事的价值
   了解个人赋予自己和生活的意义,最大的帮助来自其童年记忆,其价值不在于回忆时能成功提取多少,而在于它在个人生活中所占的分量。童年记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个体对自身和环境关系的基本估计,它还是个体人生记录的开端,对以后的人生影响巨大。幼儿园灾害叙事的意义和价值即在于从小给个体种上灾害疫苗。
   (一)帮助幼儿树立灾害意识
   意识指导行为,行为的重复形成经验,经验由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构成,最终又形成新的意识。如何将灾害知识技能经验化、意识化,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最适宜的方式即通过灾害叙事,以幼儿习惯的意象化模仿型学习方式将故事、绘本中的潜藏的灾害知识和防灾救灾技能植入幼儿意识之中。灾害叙事在幼儿园长效机制的形成下必然促使防灾抗灾深入幼儿的身心,促成灾害意识的形成。另外,灾害文化氛围的营造对灾害意识的形成也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在每天的绘本阅读、故事分享以及各种环境创设的墙饰中均可嵌入灾害教育的内容,幼儿在一日生活当中多方位各角度接触灾害教育,一旦灾害发生,就可以发挥作用,收到实效,避免出现恐慌、乱中出错的现象,将灾害减轻到最低程度。
   (二)提高幼儿自救水平
   精神分析理论下本能行为是由潜意识控制,本能行为的反应速度要比意识控制行为的反应速度快,因此,在灾害爆发的一瞬间,保命的往往是本能反应,而幼儿的自救行为可通过大量的练习和适当的训练演变成本能行为。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阅读绘本、故事分享,参观各种灾害纪念馆,观看反映灾害的影视作品以及在灾害纪念日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借由灾害叙事的语言、行为和物象方式来帮助幼儿获取防灾自救经验,最终以游戏或活动的方式来检查幼儿及时模仿或延时模仿获得的防灾自救行为,再对之前的灾害叙事进行反馈。这种立体、循环的灾害自救行为训练往往强于教师的说教,幼儿在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活动中隐性提高了灾害中的自救水平。
   (三)构建幼儿园灾害文化
   灾害叙事是一种文化创造,把灾害对人类的造成的破坏力转换成文化创造的力量,警醒世人,推动灾害文化的构建。灾害文化旨在通过重新协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实现三者动态平衡,逐渐使人对灾害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在幼儿园文化氛围的创设中,构建灾害文化就是通过灾害叙事的三重方式,传承之前灾害给人类留下的诸多记忆和教训,完成幼儿灾害观、灾害意识、应对行为、勇敢坚强冷静的良好心理素质以及灾害教育文化宣传等防灾抗灾知识版图的拼接,并利用幼儿园灾害文化氛围的创设和培育来助成幼儿习得灾害的预防知识和在灾害中的自救行为,最终达到在之后可能爆发的灾害中减少人类的牺牲,避免不应有的伤痛。
   (四)完成幼儿灾害心理建设
   人们最初经历灾害时,会感觉大脑出现宕机,无法发出指令,身体失去控制,情绪失去警报功能。灾后多数幸存者会患上创伤性应激障碍,灾害造成的恐惧、焦虑反应不断被强化甚至固化为当事人思维的一部分,出现神经症性泛化现象,生活中相似的刺激都会引起当事人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对于经历过灾害的幼儿来说,老师引导他们通过灾害叙事,将主观化的情绪通过故事、活动等形式释放出来,使其获得对自我的控制感,避免受创伤幼儿消极情绪泛滥。对于未经历过灾害的幼儿来说,灾害叙事可以帮助他们提前完成防灾抗灾心理建设,具备坚强勇敢、遇事不慌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当灾害来临时,可以临危不乱,在老师的指导下井然有序的进行自救和互救。
  
  [参考文献]
  [1][日]樱井龙彦.灾害民俗学的提倡[J].陈爱国译.民间文化论坛,2005(6).
  [2]何东平.灾难的影像与反思[J].南风窗,2008(12).
  [3]王玲.灾害叙事中的集体认同与文化批判——以汶川地震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5(13):217-218.
  [4]游红霞,王晓葵.灾害叙事与民俗应对路径研究——以旱灾为中心的考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36(05):13-18.
  [5]周惠.现代小说灾害叙事类型研究[J].小说评论,2015(03):20-25.
   (作者單位: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江油 6217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848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