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灵韵及其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雅明在法兰克福学派独树一帜,他敏锐地窥视到因技术介入艺术对艺术造成的影响,这些影响在21世纪以复杂的样态回响。他提出的“机械复制时代”并未停留在对当代媒介的现代性的批评,处处闪烁着辩证的态度。《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对艺术发展倾向问题的揭示,本文力图回到原点,对本雅明光晕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做一个宏观的论述。
关键词:本雅明;光晕;现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2-0144-02
一、灵韵面面观
本雅明机械复制理论的提出离不开现代技术对艺术的渗透,以及古典艺术终结而现代艺术崛起的时代大背景。复制品与原作相比,失去了“原真性”,这意味着艺术品权威的凋谢,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凋谢的东西正是“光晕”:“在一定距离之外,但感觉如此贴近之物的独一无二的显现”[1]。这是一个朦胧模糊的概念,本雅明将一个朦胧模糊的概念——光晕引入艺术研究的领域,因此界定厘清分析这个核心概念成为研究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首要任务。
本雅明在《摄影小史》中借助卡夫卡的照片提出了灵韵,对灵韵更多的是一种描述性的界定,充满了神秘主义的色彩:“卡夫卡站在一幅绘有温室冬园的风景画前面,棕榈枝叶僵立在背景中”[2]。从这个角度观照,这张照片不过是一张极其普通的人物风景照。但是卡夫卡眼神中流露出的忧郁使这张照片笼罩在一种神秘的氛围之中,而这种氛围很难用语言进行表达。这是本雅明第一次表达出他感觉到灵韵,在这里我们仅仅能看到灵韵所带来的独特审美感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本雅明最初是在摄影作品中捕捉到灵韵的,照片中某个细节引起受众某种难以言喻的感受,触及人类感官的深层,灵韵无从追溯。摄影技术通过曝光冲洗改变了现实本来的光影效果,《摄影小史》中的灵韵借此指向技术设备、拍摄主体(人)和摄影成果三位一体所构成的朦胧的意绪。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深化和具体化了光晕的概念,但他对灵韵的界定依然是描述性的、感受性的:“在一个夏日的午后,一边休憩着一边凝视着地平线上一座连绵不断的山脉或一根在休憩着身上投下树枝,那就是这座山脉或这根树枝的光晕在散发”[1]。按照西方传统哲学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很难全面地把握“距离之外,感觉贴近”的本质意义,这里的审美意识并非是主客关系下审美意义的展示,而是人与世界和谐共生的状态。灵韵正是超越主客的物我两忘境界,本雅明是从技术角度对光晕作了进一步阐释的。
光晕的首要意义是艺术作品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的双重不可复制性。艺术品本质上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原作的即时即地性构成了它的原真性。复制品与原作之间至少包含着时间和空间的二重关系,二者的差异不能靠技术手段弥合。技术复制品至少在两方面是优于原作的:一是技术复制手段比手工制作更独立于原作,这可以看做两种艺术品艺术性的分殊。技术复制可以采取各种手段对原作进行模仿,这使得复制品在占有原作特征的同时,又对原作做了一次精加工。复制品超越原作的差异性战胜了原作不可改逆的固有特征,因而具有更大的独立性;二是技术复制能把原作的摹本带到原作本身无法抵达的境地,这是技术手段对空间的突破。技术复制对原作的改造并未抹杀原作的主要特征,相反它突破了时空对原作的限制,原作的原真性至此丧失。一件艺术品处于自身的传统当中,自诞生起所有继承的东西都是它存在的历史证据,然而复制掩盖了艺术作品本身的历史性,一切都成为即时即地的,这就使艺术品的光晕消失。复制品突破了原作时间空间的双重限制,“用众多复制物取代了独一无二的存在”,原作正是利用了复制品的活力才首次拥有技术的活力。复制品毕竟丧失了原作的原真性,当原作出现时,复制品将丧失掉它伪装出来的全部权威。
复制品对技术的依赖意味着膜拜价值向展示价值的转换。本雅明将艺术史描述为艺术作品本身膜拜价值和展示价值的两极运动,他指出这种膜拜价值要求隐匿艺术品。原始艺术品总是与大众保持一定的距离,神的造像被置于高台之上,壁画往往存在于贵族的宫殿和冰冷的墓穴,这种特定时空下艺术作品面向大众的展示,使人产生了膜拜的尊敬感和距离感。技术手段增强了艺术品的可展示性,艺术品走下神坛直面大众。技术手段产生了与当代社会对峙着的第二自然,但人类无法完全驾驭第二自然,只能在传播的外围对艺术品进行控制。技术手段拓展了原始艺术作品的时空局限,并增强了对艺术品复制的可能。
二、机械复制理论的现代意义
信息传播媒介和信息传播方式的更替,摄像与电影俨然已成为新媒体的重要媒介,灵韵在这些地方小心翼翼的生存着。新媒体对艺术品的复制手段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多手段的特点,这与社会生活的结构变迁、人类生存方式的更替以及社会心理、时代精神、审美趣味的演变相伴出现,互为因果。美国媒介学代表沃尔特翁曾将人类文明划分为几个分期:听觉文明、读写文明、电子文明。当艺术品只体现其膜拜价值时,技术手段远未成熟,文明的传播依靠口语,这是一种尚未触及文字的文化,使膜拜价值与听觉文明联系起来;读写文明伴随着印刷术及其附带的强大力量,这是一种书面文化;现代文明则是以展示价值为首要因素的电子文明,它带给人们同步立体呈现的即时讯息,遮掩了艺术作品的原真性,光晕也在电子文明中失去了其夺目的光彩而渐趋黯淡。
印刷术和网络的发展正迫切地寻求着当代的光晕。印刷术将欧洲从无知的荒芜中解放出来,促进了信息和知识的普及,促使广大读者迅速扩展和文学生产的快速发展。报纸、期刊、宗教和政治宣传的小册子、出版行业的繁荣都与印刷技术的发展有联系。印刷术的出现是蒙昧社会中的日光,它普照了社会生活,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民主化。网络是综合各种媒介为一体的新兴行业,是迄今为止人类交流史上最大的进步,它将报纸、期刊、广播、电视、政治宣传等功能汇集于一身,又容纳了电话通讯的功能,较传统媒介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广泛性和适应性。在网络空间中,各种媒介同时登场,奏出“Internet”的凯歌。
机械复制技術给大众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当下各种机械复制技术全面袭来的时代,新的承载方式如电视、网络等;新的复制工具、各种高端的电子产品,使得文艺复制易如反掌。影视成为大众的文化大餐,网络文化延伸到任何角落。当下文学艺术的发展也越來越受到经济的制约,作家的创作倾向也被推入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机械复制所带来的人与艺术品之间关系的转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改变着艺术的生产方式和接受方式,泛化的艺术进入大众日常消费中。本雅明看到了时代变化所引发的人在精神生活层面上的一系列变化:对世界的观看方式发生改变,紧接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整个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也随之改变。
三、结 语
本雅明的“灵韵”是针对技术迅猛发展的20世纪发出的,进入21世纪,本雅明——这个法兰克福学派的异类,仍在大地上发出巨大的回响。当代中国,正是机械复制的时代。如何在机械复制的艺术作品当中,寻找出连接着技术与艺术、空间与文化的当代价值,值得我们沉思。灵韵如此动人,我们一回头便能发现。
参考文献:
[1]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55.
[2] 本雅明.摄影小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6.
[责任编辑:张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281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