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融媒体视阈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彧 孙晓蓓

  摘要:融媒体时代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问题。融媒体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传播者反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以用户为中心,关注大众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用大众话语进行传播, 不断激发大众的情感认同。
  关键词:融媒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4-0001-04
  马克思主义在我们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领域中居于指导地位,其作为一种理论并不会自动转化为实践,只有借助通俗的语言,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被广大群众充分理解、信服并用于指导工作和生活之后,才能真正实现其大众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过程中,媒体发挥着难以取代的桥梁作用。过去马克思主义主要通过传统媒体进行传播,近些年随着媒介的变革,中央媒体和主流媒体在融媒体领域进行了全方位地探索和实践,并逐步向纵深方向发展。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除继续将中央媒体和主流媒体列为融媒体发展之列外,还将建设县市级融媒体作为发展目标。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加速了各级媒体从传统媒体到融媒体的转型,更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机遇,也使其面临着挑战。如何在融媒体视阈下,使马克思主义在更广范围中获得更好的传播,本文将就此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融媒体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的机遇
  (一)媒体边界消融,传播范围扩大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任务是让尽可能多的人,能有机会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最广泛的传播。为提升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效果,需要运用通俗化和具有说服力的语言进行传播,不仅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听懂,还要使其信服,从而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融媒体时代,媒体间突破了原有边界,记者采集的相关信息,可以由不同平台的编辑根据其平台特性,进行二次加工,最后在不同渠道之间流动,从而扩大馬克思主义传播的覆盖面。2018年4月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上海多家媒体联合组建的“SMG融媒体中心”制作了19集短音频党课《给90后讲讲马克思》。该音频经过二次加工后,在全国24家省市电台以及新华网、人民网、央广网、腾讯、新浪等72家媒体,还有阿基米德APP、微信公众号播放。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8年5月5日《给90后讲讲马克思》累计达到3亿人次的收听量。而《人民日报》在其发行巅峰时期其发行量也只有300多万份。由此可见,融媒体的传播范围已经远远超过了单一的传统媒体。
  (二)利用新技术,提高传播效率
  融媒体不仅要进行内容的融合、资源的融合,还需要进行技术的融合。融媒体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可以借助云信息服务平台和大数据信息资源平台等融媒体技术,优化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容,提升马克思主义在广大群众中的传播水平和传播效率。具体而言,一方面,可以将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资料和历史素材,分门别类地储存在开放的云信息服务平台中,便于各个平台进行深度加工和传播,以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品质;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大数据信息资源平台,为用户“画像”。融媒体时代,虽然信息已经严重过载,但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真正有价值且符合个体需求的私人定制化原创信息,依然很稀缺。大数据信息资源平台可以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针对不同用户进行信息的精准化推送,以提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实效性。除此之外,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还可以从大数据信息资源平台及时发现新闻线索,了解社会舆情,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国家相关政策,及时回应各个平台中所反映的社会热点问题,营造积极、和谐的社会氛围。
  (三)传播形式更多样,注重互动和体验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提出了“媒介即信息”的理论,他认为“任何一种新媒介,都在我们的事务中引入一种新尺度”[1]。即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不仅会影响传播内容,甚至会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方式。融媒体时代创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的表现方式和传播形式,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及相关内容在信息传播上的表现力、吸引力以及影响力。如中国青年网的系列报道《您好,马克思》就是用音频、视频、H5、VR等方式,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对马克思思想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地呈现,这个报道后来还获得了第27届中国新闻奖网络专题一等奖。在SMG融媒体中心生产的《马克思到底有多厉害》的节目中,《侬好,马克思先生》让马克思穿越到了上海,带着马克思在中共一大会址、复兴公园等地游览,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上海的早期传播情况。《马克思VS上海@2018》通过H5的形式,让用户跟随马克思的足迹,一起游览上海红色景点和马克思笔下曾经出现过的老上海景点。用户对媒体传播的参与和互动,能够增强理论信息的说服力,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
  二、融媒体视阈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困境
  (一)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学习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修养,让群众怀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以积极、主动、自觉的状态投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信息传播的源头是传播者,它决定了传播内容的优劣与传播质量的高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不仅需要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和理论精髓了然于胸,还能用自己知识体系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解释,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之路,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只有掌握了全面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在传播中做好理论的指导和引导工作,让广大群众发自内心的信服。如果传播者没有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著作,那么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必然是肤浅的,基于这种认识的传播也大多是流于形式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还必须要做到“知行合一”,只有从精神上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能走进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灵,真正传播好马克思主义。   (二)缺乏融媒体的核心思维
  融媒体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应具备融媒体的核心思维。融媒体的核心思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融媒体的核心理念是“融”。融媒体要让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诸多领域共享互通,发挥各自优势实现“1+1>2”的效果,最终形成水乳交融的一体化传播体系;第二,融媒体要将资源、内容、传播渠道和销售方式进行全面整合。融媒体是媒体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它是一种全面融合。这种融合,需要在不同平台的技术支持之下,通过内容的重新整合,传播和销售的重新分配形成;第三,融媒体要有效连接用户。融媒体时代下,传播更加注重用户的体验、参与和分享。为了增强用户黏度,媒体可以通过为用户提供一系列的服务,产生黏性,然后再进行信息的精准化传播。近些年,很多传统媒体都以马克思主义为主题,制作了相关作品。一些编辑和制作精良的纸媒产品、电视节目,直接在PC端或手机终端的网站、APP、微信公众号中进行了推送,虽然推送的时效性很强,但却未针对不同媒介的性质进行多元化地制作与呈现。除此之外,在传播中也未能以用户为核心,传播中的很多语言都较为生硬、说教性强,未能从用户角度出发,关注用户的感受和体验。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都是因为传播者未能真正领会融媒体的核心思维,从而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三)容易忽略情感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只有获得了大众在态度和情感上的支持,才能最终将其转化为外在行为上的支持。普列汉诺夫的“中介”理论认为,社会心理是联系作为理论形态的社会意识和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两者的中介[2]。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只有融入了情感、态度等心理因素,才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和认同。鉴于情感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融媒体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要尽可能地通过情感,增强其吸引力和感召力,打动大众的心灵。然而,很多媒体都忽略了融媒体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应该具备的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彼此平等的情感关系,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以俯视的视角,高高在上的姿态,对用户进行说教。这种以说教为主的传播方式,势必会使用户对马克思主义内容的接受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会引发用户对此類传播内容的抵触情绪。融媒体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应努力改变其在大众心目中存在已久的刻板、严肃的印象,运用情感策略,激发用户的情感共鸣。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富有情感的传播能表情达意、传递信息、传播思想,并进一步影响大众行为的改变。
  (四)脱离大众的日常生活
  融媒体时代,传播内容与受众之间如果能产生关联,则更有利于激发受众对于信息的关注以及深度加工,在很大可能性上会进行信息分享和二次传播的行为,从而推动信息的“裂变式”传播。融媒体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不仅要从宏观层面重视对理论和政策的宣传,还应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到日常生活领域,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具体实际相联系,让广大群众近距离感知和领悟马克思主义。目前很多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都过于重视理论层面的传播和探讨,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广大群众日常生活相联系的紧密感和亲密感。因此,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感和隔阂状态持续延续下去,将会使马克思主义完全脱离大众的日常生活,在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处于“失语”状态,从而无法发挥马克思主义对日常生活的引领、指导和规范作用。
  三、融媒体视阈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策略
  (一)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
  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无论哪种媒体,以何种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其前提和基础都是要真正读懂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只有彻底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究竟是什么,才能说服群众进行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推广者和引导者,需要具备比普通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理论水平和认知能力,其传播才具有说服力。作为传播者,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唯一办法也是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的系统阅读和研读,才能弄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进行传播。SMG融媒体中心首席编导吴钧,在制作《真理的力量》中,为了制作出优质的、接地气的作品,就整整花了半年的时间,专门阅读了50卷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真理的力量》系列作品,在多个媒体,以各种形式进行转播,浏览总量达到了5 000多万,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这就强有力地证明了,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对传播者而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以用户为中心,用大众话语进行传播
  融媒体时代,要树立融媒体核心思维。融媒体时代核心思维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以用户为导向,只有信息被用户阅读并理解,才能真正实现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信息传播中,要使用广大用户能理解的语言,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其卓越的思想性著称,马克思主义要被大众理解、接受和认可,就要做到像列宁所说的:“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4]。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最高限度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因《大众哲学》而受广大青年欢迎的艾思奇也曾说:“大众化不仅是软化文体,而是要软化理论”[5]。马克思主义在传播过程中,要将其深奥难懂的理论与社会实际和大众生活相联系,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娓娓道来,让广大群众在“润物细无声”中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而感受其魅力。融媒体时代还可尝试多种创新技术,以多样化的形式吸引大众参与,增强传播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并不是要将其庸俗化和低俗化。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时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本质。
  (三)激发大众的情感认同
  在融媒体形态的传播中,信息通常沿着用户个体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二次传播和扩散。融媒体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不仅需要借助传统的“传媒”,更需要重视融媒体时代的“人媒”。为了充分调动“人媒”,就需要深刻研究人的心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信仰从精神转化为行动,一般需要认识、信念和行为三个步骤。也就是说,首先要在认知层面,充分认识和了解马克思主义;其次,基于认知会在精神和情感层面对马克思主义有情感的倾向性和意志的坚定性;最后,个体在其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才会满怀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指导自己的具体实践。如何培养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热爱与崇敬之情,对马克思主义传播者而言,显得尤为重要。马克思主义传播者,要使其传播内容直抵人心,就需要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让他们认识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国家之所以能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发展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二位,国际影响力日趋强大的国家。这个历史事实证明了,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和指导下,中国社会才一步步走向了繁荣和富强。这样的历史事实,也能让广大群众发自内心的,从情感深处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且对马克思主义充满崇敬之情。
  (四)关注大众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
  从媒体发展的规律来看,融媒体是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融媒体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传播,需要更加注重信息接受者的主观感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应将马克思主义渗透到用户的日常生活中,真正有效连接大众,及时回应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诉求和问题。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同解决广大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相结合,才能使马克思主义赢得民心,获得持久发展动力。如果在涉及民生的问题中,它能解决广大群众在细微日常生活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那广大群众势必会对马克思主义充满信任感,他们会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属于人民的理论,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理论。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再次提出,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帮助人民解决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身边事。马克思主义虽然是一种理论,但我们对它的传播不能拘囿于理论层面,而应将理论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让它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感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魅力,并将其自觉转化为自己的精神信仰。
  参考文献:
  [1](加)埃里克·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5]艾思奇全书(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武典]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868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