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学前教育的重要价值日益获得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建设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队伍成为了学前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高职院校作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优质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工作。与此同时,学前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推动着高职院校面临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以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通过构建“全实践”教学体系、设置“模块化”课程、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等手段,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专业培养,向社会输送优质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改革 学前教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9-0161-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飞速发展,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进一步推动了幼儿园师资队伍的建设。然而,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桎梏。为此,本文研究探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目标与路径,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改革背景
1.学前教师教育改革的势在必行
师范院校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有高质量的师范教育,才有高水平的幼儿教师队伍[1]。自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许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学前教育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解决了幼儿教师数量紧缺的问题。然而新一轮的教育问题不断出现:教师教学观念传统化,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应用性缺失;课程设置比例不均衡,导致学生或“重理论轻实践”或“重技能轻理论”,没有全面获得胜任幼儿教育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造成学生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了解浅薄;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陈旧,未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积极学习与全面发展。对此,高等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提升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首要任务。
2.高素养幼儿教师的迫切需求
高素养的幼儿教师是保障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家长和社会逐渐意识到幼儿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幼儿受教育的质量,因此,对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关乎国家的未来和千万儿童的幸福,其本质是为幼儿提供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并为其健康成长创造适宜的条件[2]。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在与幼儿的互动中能够作出积极反馈,为幼儿提供适当引导,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避免出现因为教师专业素养低所导致的虐童事件和学前教育小学化等问题。为此,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是满足社会对高质量学前教育需求的必要条件。
二、改革目标
1.促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变革
保证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建设高水平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前提条件。要建设高水准专业化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需要变革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课程设置要打破传统课程的羁绊,加入必要的人文、艺术和自然等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建构宽泛的知识结构和深厚的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其次,改进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教育现场的组织与解决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幼教实际。最后,改革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运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多样的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帮助学生将习得的专业知识、教育理念、教学能力尝试运用到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教育教学中。
2.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
幼儿园教师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参与者,肩负着支撑基础教育的重任,直接影响我国未来人才发展的质量。通过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可以提升职前幼儿园教师的培养质量,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价值定位应体现于培养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精神、合理的知识结构、出色的专业能力的幼儿园教师,以符合当今时代对高素质幼儿园教师的热切期待,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优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为此,高职院校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环节,构建合理的教学改革路径,全面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为用人单位和社会提供优质的幼儿园教师。
三、改革路径
1.设置“模块化”的课程
课程是卓越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工作的现实載体,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保障高质量学前教师教育的重要落脚点。课程的设置应以凸显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师范性”为价值目标,将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律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力求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相适宜。为此,高职院校需要在总结自身发展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幼儿园调研结果和学科专家建议等,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划分课程模块,搭建一个强有力的课程网络支撑人才培育。
首先,以幼儿园教师岗位需要的专业核心能力为逻辑起点,设置具有适切性和针对性的模块化课程。在每个课程模块下设计不同的课程群,依据课程模块确定课程群,使同类课程之间不再各自为营,实现课程内容的交叉与融会,帮助学生形成坚实的本体性知识基础。例如,设置“短学期课程模块”,涵盖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实践培训等课程群,对即将进入幼儿园实习的学生进行全面的培训与指导,帮助学生构建本体性知识。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遵循实践逻辑,从幼教现场实际需求出发,设计课程内容,注重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例如,建立“专业知识”模块,帮助学生掌握幼儿保育与教育的专业知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凸显学前教师教育的“专业性”;设置“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艺术实践能力、自主专业发展能力等,以实现与幼儿教师岗位的零距离接轨。最后,重新划分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的比例,提高公共基础课程的比例,完善基础学科知识的门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引导学生建立扎实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例如,设置“职业综合素质”课程模块,加强学生对人文、艺术和自然等学科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建构宽泛的知识结构。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逐渐改变了过去的“教师、书本、课堂”三中心,开始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树立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观,以现代教育理念为起点,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職前教育教学的质量[3]。
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机智,科学合理地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需求的教育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探索混合学习、在线学习、翻转课堂等多种新型教学方式,将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案例教学,让学生间接获得优秀教师的教育经验,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同时,还可以利用模拟教学、情景教学等方式让学生从理论过渡到实践,提前熟悉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环节。在课下的学习中,鼓励学生主动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图书馆资源等开展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持续思考。另外,教师应根据学生各自的学习特点和不同的学习水平给予学生个别化的指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3.构建“全实践”的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提升教师教育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直接参与幼儿园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生动、丰富的实践性知识,为其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提供重要的知识准备和经验准备[4]。教育部在2016年3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中提出:“将教育实践贯穿教师培养全过程”,建议高校在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采用“全实践”的培养方式,注重职前教育阶段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将教育实践贯穿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获得开展幼儿园各项活动的技能,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最终使学生形成较好的职业素质。为此,构建“全实践”的教学体系,从时间上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将教育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职前教育阶段;从内容上根据培养目标和每个学期的课程设置,安排相应的实践活动;从形式上将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相结合,安排不同的幼儿园实践活动。例如,实验实训、模拟课堂、教育见习与实习等,逐步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将实践教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融入职前培养的全过程,引导学生逐渐深入地体验教育现场,完成实践性知识的转化,最终形成能够有效指导教育实践、服务教育实际的专业能力[5]。
四、结语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摒弃过去的“技能与知识并重”,追求“素养与能力共育”的新时代学前人才培养观念,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重新布局人才培养工作[6]。构建“全实践”的教学体系、设置“模块化”的课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等教育教学的改革,有助于幼儿教师的培养从过去强调理论知识的完整性转向遵循教育现场的实践逻辑,最终能够服务于当代家庭与社会,推动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为幼儿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建波.国际化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5,33(3):109-112.
[2]索长清.我国百年幼儿园教师文化的演进[J].教师发展研究,2018,2(1):96-102.
[3]柳国梁.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J].教育探索,2016(1):53-57.
[4]秦金亮.高质量幼儿园教师驻园培养模式探索:兼论中国幼儿园教师教育的第三条道路[J].幼儿教育:科学教育,2013(3):3-8.
[5]虞永平.学前教师教育的政策导向与本科教育改革[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5(3):26-28.
[6]但菲,索长清.“保教一体化”国际趋势与我国学前师资培育改革[J].教育研究,2017(8):96-102.
责任编辑:刘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647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