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角下北京建设世界文化之都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肖怀德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正在建设“四个中心”,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其中,在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部署中,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是首都文化的基本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魅力之城,世界文化名城、世界文脉标志是其战略目标。建设亚洲文化之都乃至世界文化之都是推动北京文化中心建设的核心使命和目标。
一、 文化都市建设的参照标准
文化都市建设是人类城市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更高阶的发展阶段,它更加突出文化和价值因素在城市软环境中的积极作用,是一种有精神和灵魂价值追求的城市建设目标。
参照标准主要体现在:一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了一种共同守护与遵循的价值观和精神旨趣,并且逐渐内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和人际交往。二是城市将历史遗产、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和转化,既尊重文化记忆,也拥抱现代生活。三是城市拥有一些代表性精神标识和文化地标,成为外来人口对这座城市主要的文化想象。无论是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纽约的自由女神像,还是维也纳音乐厅、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都发挥了这样的作用。四是城市拥有丰富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营造和文化消费产品生产,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场景、空间与内容,居民的文化参与、文化权利和精神文化生活得到足够的优质供给。五是城市有着吸引和留住创新型人才的文化软环境,包括制度文化设计、文化生活保障、公共文化营造等,对外来创新型人才有着文化吸引力。六是城市在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和交往中,在与文化交流人口、旅游人口的交互中,实现多元文化、信息的碰撞与流动活力。七是城市文化对周边区域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文化都市的魅力内核是文化魅力,是通过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地标、文化空间、文化内容的设计,实现城市精神的符号想象、城市历史文脉的当代转化、城市文化创造活力的激发、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满足、城市与外部文化交流与互动的加速。
二、 北京文化都市建设中两种张力及其互动 协同
政治文化中心、历史文明古城是北京城市发展的关键词,政治与文化、历史与当代之间既紧密相关,又暗含张力,北京的文化都市建设正是在于如何处理和调节这两种张力。
因为其政治中心的属性,使得北京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培育表现出一些与国际性的文化都市不相匹配的诸多方面。作为国家政治中心,北京的政治文化气氛浓厚,很多文化形态的发展对意识形态导向和把控很强,对生活消费文化、创新文化氛围培育不足;作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与现代都市相匹配的现代文化生活样式发育不足,文化消费动力不足;除了天安门、故宫等历史遗产和政治性想象地标外,国家大剧院、央视大楼、鸟巢等现代文化地标并没有很好地承载城市精神想象和城市文化记忆的角色;文化资源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与郊区文化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北京市的旅游繁荣景象,长期以来很大程度上基于国民政治想象的旅游需求,而基于历史文化和心灵体验的旅游内容的供给和开发严重不足。
文旅融合是协同政治与文化、历史与当代两种张力的润滑剂。文旅融合的推进将促进北京文化向更有利于文化生活和文化消费的业态转向,向更加有利于满足当代文化体验和消费的现代文化转型。
三、 文旅融合在北京文化都市建设中的价值及其利用
文化旅游融合在于重组文化、旅游生产消费链条,实现深层的互相交叉融合,实现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增强文化生产消费的市场动力和体验价值。对于北京而言,文旅融合将对文化都市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是利用文旅融合将促进北京现代文明的转型。旅游是人类基于全球化、交通发展和休闲时间增加而逐渐流行的当代文化形态,它是基于地理空间位移、全新场景体验的新兴文化消费业态。作为历史文明古都的北京,也需要完成现代城市文明的转型,文化不仅是一种陌生的、符号化、标签化的表征,而且是与这个城市的居民、旅游者的生命体验有直接交往关系的存在。文旅融合将有利于对北京丰富的古都文化资源和历史传统进行当代转换,进入当代文化生产消费链和生活方式链条中,完成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型。
二是利用文旅融合将促进人与文化记忆的连接。北京作为中国的千年古都,在不同的朝代创造了不同的历史文化记忆,通过文化旅游线路和场景的营造,让当代人与过去、记忆连接,丰富当代中国人对于北京的历史想象。有限的旅游开发是历史文化遗产与当代人的行為和生活产生连接和作用的有效方式,也是历史文化资源实现当代价值的重要内容。这会有效地让历史文化记忆与当代游客的心灵体验之间形成对话,激活当代价值,实现传承使命。
三是利用文旅融合将促进北京心灵空间的营造。现代化大都市所营造的高度集中化的办公楼宇、商品广告、交通枢纽,快节奏的生活、碎片化的生活,在加速了现代化人口流动和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高度商品拜物教对现代都市人群心灵的异化、对现代化生活心灵空间的挤压。文旅融合可以重新将北京工业化过程中遗留的旧厂房改造成文化创意空间,将北京的胡同、民居、郊区景观改造成现代化城市生活的休憩之所,可以通过现代文化生活、时尚消费的空间营造,形成当代都市人群阅读、休闲、时尚、购物的打卡地,起到为现代都市营造“心灵栖息地”的作用。
四是利用文旅融合将重组北京文化旅游空间资源。北京作为首都,承载着国家级重大会议场馆、外交活动场馆、体验赛事场馆建设的任务。这些公共文化场馆在活动举办完成后,面临重新盘活的任务。文旅融合将通过旅游场景和线路营造,让京外旅游者在空间凝视中唤醒文化记忆和国家认同。其次,北京文化资源或活动比较集中在东城、西城、朝阳、海淀等核心区域,而怀柔、通州、房山、石景山等区域的文化资源和活动相对比较匮乏,文旅融合将有利于深度发掘郊区县的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有效调配中心城区文化资源向郊区拓展和延申,实现有效疏解和平衡北京市中心文化资源,实现北京文化旅游资源、线路和格局的广度和深度的拓展和升级。
五是利用文旅融合有利于北京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作为国家主场外交的重要阵地,国家国际交往的主区域,北京与地方之间、与国际间的文化互动非常活跃和频繁,为北京文旅融合提供了丰富的场景和素材资源。旅游的文化价值在于通过旅游实现城市内部与外部信息、价值与观念的交换,不断减少城市长期自循环积累的负熵,促进城市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始终保持城市文化更新的活力。这种文化互动,无论是全国各地的地方性游客、还是国际游客,他们带来的是一种不同文化的观察和体验视角,多样性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会实现对各自文化主体的启发和视角开拓的作用,丰富我们对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理解。
六是利用文旅融合将增强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活力。北京的中关村一直是中国科技创新的“摇篮”,引领了中国互联网创新的浪潮,但近几年来以腾讯为代表的深圳,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杭州,正在赶超并引领新一轮科技创新制高点。北京正在着力打造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三大科学城项目,这是北京新一轮的科技、文化与城市融合发展的战略布局。而科学城的核心在于将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城市生活进行交叉与融合,文旅融合有利于拓展科技旅游线路和产品,也有利于激活科技创新的文化动能,实现科技创新与外部文化、信息之间的交叉与互动,实现科技硬创新与文化软创新的双轮创新驱动。
七是利用文旅融合将激发城市文化制度创新。制度与管理创新有利于激活和释放市场文化创造活力,也是城市文化创造活力释放的重要动因。文旅融合本质上不仅是一次观念革命,也是一次制度的创新与革命,它需要打破原来的文化自身的循环系统和旅游自身的循环系统,实现两个循环系统的大交叉、大融合,这必然涉及打破诸多的制度壁垒和实现制度变革。文旅融合将为相对较为传统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注入旅游发展动能和市场动能,有利于释放文化制度改革的红利,形成更利于文化城市建设的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制度生态。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收稿日期:2020-04-22)
[责任编辑:吴巧红;责任校对:宋志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820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