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智能传播时代我国国际传播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卓

  摘要:智能传播是以智能技术为基础,将媒介与技术结合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算法技术挖掘、分析数据信息,形成完整的信息生产传播链条,在传播领域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智能传播的快速发展,国际传播环境也发生相应变化。本文分析了智能传播时代下我国国际传播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可行的传播策略,为我国国际传播的策略创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智能传播 国际传播 传播策略
  国际传播是对外交流的有效渠道,也是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国际传播工作,倾力于在国际社会表达中国话语,构建中国叙事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国际话语权显著提升。随着智能技术逐渐融入传播过程,智能传播建构的全媒体系统为我国国际传播带来新的启发,因此探究智能时代下我国国际传播的有效策略在当下就显得尤为必要。
  智能传播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传播领域,以智能算法为中心,实现传播模式的更新与变革。作为国际传播中重要的传播方式,智能传播建构全媒体系统,加深人工智能在传播中的作用,应用技术打破传播边界,为我国对外叙事表达与形象传播带来全新机遇。
  1.全媒体系统扩充传播模式。全媒体系统为我国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模式渠道。全媒体系统可以第一时间对用户数据进行收集分析,根据结果进行相应的传播策略调整,使传播过程可视化、精准化,有效提升我国国际传播精准度。智能传播以快速的采集技术与分析能力为基础,联合多方媒介技术平台搭建全媒体系统,实现了“全程、全息、全员、全效”一体化的传播模式。智能技术应用使得信息传输时效持续增强。全媒体系统在智能技术的基础上,将分散的媒介平台进行整合,建立数据整合分析平台,成为用户数据的集中运营中心,运用大数据客观分析受众的信息接收与传递过程,为用户提供更加立体的信息呈现形态。全媒体系统突破传统媒体单一滞后的信息传播方式,是一种便捷快速的内容传播新模式。
  2.人工智能辅助深化传播内容。人工智能技术为我国的国际表达提供了新的可能,可大大提升我国国际传播内容表达的多样性,提升海外用户对内容理解的准确度。人工智能技术是智能传播的重要支撑,可以通过准确分析用户的语言习惯,创作出适合用户的语言内容,打破国际传播中因语言不同而产生的交流隔阂,提升不同语言与文化背景的用户对传播内容的深度理解。实际上,国际传播中的传播隔阂是一种常态。我国是高语境传播国家,在沟通上较为含蓄,翻译文本也很难将“发言者”的深层含义表达出来,使得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快速掌握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在翻译时结合具体的文化语言背景,找出适合海外用户阅读习惯的传播内容,将我国的国际传播内容进行深层次解读,为国际传播的内容表达增添适配性。
  3.技术结合打破传播边界。做好国际传播,就要充分借助智能技术,将叙事话语穿插在不同的场景与情境中,传递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多领域以多维度进行叙事表达,多方面呈现我国的国际形象。智能传播将技术与场景相结合,打破了场景传播边界,有效提升了国际传播影响力。智能传播可以融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于各种场景,无论娱乐还是消费,都可以通过智能传播打破传播边界,方便用户接收传播内容。
  随着智能传播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与智能技术之间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依托全媒体系统与人工智能技术,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不断发展。但智能传播为国际传播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人机关系失调、智能社交过度、算法数据茧房以及传播伦理失范等新的挑战。
  1.人机失调削弱传播效果。在国际传播中,信息内容的把关机制极为重要。单纯依靠智能技术进行把关,容易出现把关不精准、内容缺少人文关怀的问题。如何处理人机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开展国际传播工作面对的一项技术挑战。社会学家卢因曾提出把关理论,他认为信息传播渠道存在重重关卡,只有信息符合关卡设定的价值理念,才可以进入传播渠道,被用户接收。传统的把关人主要是专业传播人员,会根据自己的专业素养、职业操守与价值理念,通过信息把关确保内容的规范,以维护社会稳定、彰显社会价值、展示积极形象。在智能传播时代,智能机器人被纳入信息把关机制,根据人类设定的标准进行信息把关。但智能机器人在技术层面缺乏变通,有时会过度注重信息筛选,而忽视信息内容的人文关系,容易导致人机关系失调,使信息内容生硬老套,削弱信息传播效果。
  2.智能社交影响主流话语表达。智能传播时代引起社交方式的发展变革。社交平台互动方式多样,用户可以在媒介平台中自由地进行话语表达与互动。随着用户的话语权不断上升,其在国际舆论环境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主流媒体的话语表达。同时,当下的国际网络环境中出现了一批“机器人账户”,它们可以自动识别相关词汇,展开评论、互动等传播行为,但很容易被具有意识形态偏向的舆论所操控。这些“机器人账户”数量庞大,识别快速,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引导舆论,阻碍我国国际传播的主流话语表达。例如,虽然我国不断强调对外交往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香港与西藏问题方面,始终坚持维护领土与主权完整,但在社交媒体推特中存在大量的“机器人账户”,它们通过多种语言发布有关“港独”与“藏独”的不当言论,意图操纵国际舆论,干预我国内政,分裂我国国土。“机器人账户”通过数量庞大的转载量与阅读量在国际社会中肆意散布不实谣言,阻碍了我国主流话语的表达。
  3.算法茧房限制国际叙事。在智能传播中,利用算法技术M行数据分析是传播领域不可缺少的环节,算法技术可以精准描绘用户画像,为用户推送定制化内容,导致用户沉浸在算法茧房中,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用户对信息内容的获取。当前,一些拥有优势算法技术的国家正在大规模积累用户数据,争夺数据传播主动权。数据传播依托于算法技术,将海量信息进行整合处理,能够根据用户画像精准传递信息,实现算法技术对用户的深层影响。可以说,掌握了数据主动权,就拥有了传播优势,对舆论引导与话语表达有很大助力。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中,欧美发达国家的算法数据传播平台的影响力相对较高,关键在于掌握了数据主动权,对我国的国际传播话语表达构成较大影响。他们为用户建构有利于本国舆论的算法茧房,将海外用户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的国际理念进行隔绝,阻碍了我国的国际叙事与形象表达,不利于我国向海外公众呈现真实客观的大国形象。

nlc2022040716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427635.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