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社交场景中用户的自我建构与符号传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战令琦
摘要:社交场景的传播形态从真实转向虚拟,再到虚实融合的人机互动、人机协同。本文基于符号互动理论从身份、角色和关系三个维度完成用户的自我建构分析。虚实融合社交场景赋予用户不同的身份、角色,形成不同的关系,用户在社交场景实现身份识别、身份转换、身份认同,完成角色扮演、融入角色、认同角色价值,激活关系连接、维系关系,实现自我建构与自我认同。
关键词:智能媒体 社交场景 自我建构 符号传播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媒介技术的不断创新,高效共享的信息网络为用户带来独特的场景体验,社交场景深度融入用户的日常生活。技术的发展加快讯息传递的速度,商品信息、情感传达和场景流动变得更频繁。5G时代的到来,扩展现实等技术的日益成熟,使真实生活和虚拟场景得以无缝连接,实现数据融合与实时优化,让用户在虚拟空间享受全新的社交方式和生活体验。
通讯技术的变革是科技与智慧的结晶,深刻影响经济、政治、文化在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新媒介技术带来传播理念的更新、研究范式的更迭和传媒行业的洗牌,遵循场景应用的技术逻辑和运行法则,社交场景的传播形态不断发生改变。
1.传统社会面对面社交的“真实场景”。场景为人们提供人际传播的渠道和途径。在面对面社交的真实场景中,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的互动具有极强的即时性。人与人的互动基于自然感官的、实时的、真切的、可触可感的场景体验。在餐厅、书吧、茶馆、咖啡馆等面对面社交的真实场景,灯光、音乐所营造的场景氛围,带来视觉与听觉的刺激和享受,影响人对场景的判断。场景是人际关系的纽带,基于场景内容的传播、社交和服务是人际交往的核心。
例如,咖啡馆的沙发、书架、插花等休闲饰品的空间设计,异域风情的音乐和曲调,扑朔迷离的灯光和色调,自由轻松的桌椅摆放和舒适的沙发靠背,随手拿起的图书和挂满迥异风格照片的墙壁,香气四溢的浓浓咖啡所带来味蕾的刺激和气味的满足,为人们提供舒适放松的社交场所,带来静谧的、优雅的场景体验。
2.网络时代人机互动的“虚拟场景”。大众传播时代的电子媒介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区隔,极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场景的切换、符号的传递、信息的获取、资讯的收发,具备电子化的特点。电子交流带来的改变使人与人的符号交换,不再受到时空的约束。电子化媒介技术使传播方式改变了场景界限和时空体验,形成虚拟的社交场景,实现与他人的交流。
互联网技术的崛起、移动互联技术的更新迭代,全新信息传播方式的出现,为用户营造了虚拟的网络世界,用户在虚拟场景中社交。人与电脑桌面、互联网通过键盘和屏幕互动,拟场景的互动传播是双向的,用户在互联网空间阅读、写作、注册账号、发布文字、图片、视频、博客、写评论。互联网技术加速信息传播,使人们切身体验时空压缩,工作场所与生活空间交叉重叠。工作时间延伸至生活场景,办公区域扩展到家庭空间,各种即时通讯工具挤占人们的休闲时间。
互联网技术改变用户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从图文为主的信息传播方式转变为以视频为主的信息接收方式。直播、弹幕、短视频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也是网络社交的主要场所,共同为用户提供时空一体的场景体验,深受用户喜爱。直播和短视频带给用户时空消失的观影体验。在视频内容功能方面,弹幕满足用户线上社交的需求,搭建共时性的集体现场,创造身体在场的新型观影体验。
3.智媒时代人机协同的“融合场景”。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交场景呈现为虚实融合的场景形态。数字化媒介终端、智能化可穿戴设备已广泛渗入用户的日常生活,智能时代的媒体融合场景建立在人工智能虚拟技术之上,实现了语音合成、深度学习、智能感知、智能交互和智能传播。数据和信息占据了用户的工作与生活。
信息技术终要回归于人,形成以社交场景和人际传播为核心的传媒生态,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回归,洞察用户的意识与消费需求,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信息与服务。增强现实将虚拟的物体影像叠加到真实的空间环境,智能化可穿戴设备,定位系统,采集声、光、热和运动的传感器等带给人们全新的体验。世界杯、锦标赛、奥运会等世界级体育赛事,运动员身上的Go-pro实时记录他们的一举一动,5G技术和8K超高清技术满足观众全角度观看、全空间收听、全方位接触、全感官体验的需求。VR、AR等多感官融合媒介为用户提供身临其境的卓越沉浸体验。AR技术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人物和场景放置到真实世界,真实环境与虚拟人物被实时叠加在同一时空,使用户获得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新一代人机协同的智能媒体让计算机适应人,成为人机交互的新接口。在虚拟世界进入高度仿真场景,实现智能化场景人机交互,实现时空的延展,开启全新的场景传播时代。
身份、角色、关系是符号互动理论自我建构的三个维度,也是研究用户在社交场景的重要指标。身份符号是用户在社交场景的职责和使命;角色符号是用户在社交场景的虚拟性再现与演绎;关系符号是用户在社交场景相互沟通与连接的纽带。
1.用户身份符号的定义、识别与认同。首先,社交场景为用户创设虚实交错的双重身份。用户在真实物理场景的交往,拥有真实的身份,是面对面的交互;在智能媒体时代的网络空间场景,用户使用虚拟身份与机器交互。在网络世界,个体隐匿自我的性别、种族等身份标签,重新创建虚拟身份。当虚拟身份与其他化身交流时,自我的身份特征和标识逐渐形成网络虚拟自我。智能媒介技术为用户建构新型动态身份,塑造理想化自我。虚拟网络世界带给用户主体性异化,用户在虚拟游戏世界化身为他人,在影像世界探索奇观、追求快感、获得愉悦。
其次,用户认同社交场景身份的价值观念。身份是信息数字化的产物,具有多重性和流动性。用户在真实身份与虚拟身份的转换过程,实现对自我的探索与认同。个体在真实与虚拟世界之间交织与缠绕,试图将虚拟世界仿制成真实世界,在真实自我和虚拟自我之间交替存在。用户的身份认同变得复杂,虚拟人格与现实人格之间,存在相互吸引与排斥的博弈。
nlc202210131345
2.用户角色符号的人物设定、角色扮演与自我融入。首先,场景创建角色属性,设置人物关系。人们的社会交往与信息沟通行为、社会地位的高低息息相关,直接决定角色的分配。场景是角色表演的舞台,角色是人们在场景互动中形成对他者行为的期待范式。演员根据戏剧、影视、场景中所设置的虚拟人物属性扮演角色,有戏剧冲突、有人物特质,而非真实的自我。人物角色是场景重要的构成元素。 在场景传播中,场景预设的角色类型始终不变,角色的类型与属性决定社交场景中所发生行为的顺序与细节。
其次,用户参与角色扮演,融入场景角色。“角色扮演”是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展示“自我以社会性的方式对待他者和处理关系的能力”。戈夫曼“拟剧理论”借助前台、幕后、舞台设置、角色扮演等理论术语,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各种类似表演行为的面对面场景,解释人们在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场景交代环境,营造氛围和衬托角色,为人们呈现完整的故事画面和体验情景,人物角色的设定、塑造与扮演,使场景传播达到最佳效果。
3.用户关系符号的激活、连接、互动与维系。关系是人际交往互动的核心,交流是人类进行思考和生存的附属品。场景传播的各种关系连接与维系,是建构牢固的场景基础。场景传播在用户需求连接基础上建构场景,以信息为内容,以关系为纽带,满足用户对信息和服务的需求。
场景时代以服务和分享作为社会连接的基本范式,以此实现人的具身性在媒介参与实践中的体现,这是媒介作为人的关系连接的最高形式。在网络世界的交往,信任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是人们在虚拟场景社交的依据。微信将线下的熟人转化为线上的好友,微博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偶像、经历而聚集形成群组,直播基于娱乐、经济需求而产生交往行为,都是为了激活场景关系。
微信由熟人关系和私密性形成“以强关系为主、以弱关系为辅”的社交媒体平台。在私域的微信场景中,线下社交关系被数字化媒介技术赋能,在线上以群组的形式再次激活,形成朋友圈,多年未曾谋面的老同学、老战友,被拉入新建立的微信群而重新聚合。用户采用建群、互粉、点赞、转发、评论等方式确立、维系彼此的关系。在微信场景中建立群组,在群组内部深入交流,加为好友。用户在校友群、会议群、驴友群等在微信群场域相互讨论、交流、接龙、抢红包,促进线下见面的交流与沟通。
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发布博主的生活日常,将个人化、私域化的内容呈现在公共领域。不同地域的用户因观看短视频而与博主产生连接,通过点赞、转发、评论等方式,给予博主肯定或赞许。点赞是弱关系、评论是强关系,用户将图片、链接转发到其他群组和平台的分享行为,是更深层次的关系连接。
除了传递信息、消遣娱乐外,经济利益是网络博主努力维护粉丝关系的原动力。互联网巨头相互争夺用户资源,为了争夺流量入口,占有和控制用户的大数据资源。粉丝经济对用户关系的掌控,是连接经济利益的纽带,从而创造更多商业价值。短视频和直播建构新型的消费模式和生活场景,形成以“网红”为主体,融合演艺、体育、时尚、娱乐、游戏、电商等内容多元化的粉丝经济。
粉丝经济是偶像与粉丝间经过多次互动转化后所建立的牢固关系。从偶像开始创建账号之日,不断发布内容吸引粉丝、持续更新积累粉丝总量。当粉丝数量形成较大规模后,实现粉丝经济的商业转化。直播间的实时性和互动性打破传统社交场景的交往模式和沟通方式。夜晚是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时间,也成为直播的黄金时段,承载用户的休闲生活和娱乐消费的市场r值,不断丰富媒介场景的功能属性。在活跃度和成交量较高的直播场景,用户通过发弹幕、打赏、送礼物等方式与主播互动。
场景符号系统的建构过程分为场景呈现、场景再现与场景共现。场景呈现是场景再现的基础与条件,吸引用户的注意,场景呈现是人为的仿制,模拟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场景。场景呈现与场景再现共同推动用户的情绪共鸣,形成仪式化的场景共现,满足多人同时在场。场景共现提高情感能量,实现场景信息的流动与互动仪式链的运转。
1.场景呈现:细节的还原与刻画。场景细节的还原与刻画,唤醒人们的记忆,激发用户的情绪涌现。VR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用户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进行刺激,创造出虚拟的社交场景,让用户进入该场景中进行虚拟社交和体验。良品铺子的年货节创设“虚拟年俗街”呈现节日场景;手游“叫我大掌柜”对宋朝商铺街景的场景呈现,对虚拟人物的服饰、发型、店铺的陈设、货币的色泽等细节的刻画,通过各种各样带有象征性时代烙印的物体表现出来,为用户呈现出以假乱真的虚拟场景。
2.场景再现:镜像他者的想象。场景再现是用户的心理体验,是人们沉浸在虚拟场景的心理体验,是用户的主观感知。场景再现像一面镜子,将欲望、诉求和幻想无一遗漏地呈现在人们面前。“360度+景深”技术模拟真实世界,使用户与虚拟世界零距离接触,增加用户的交互体验。用户沉浸在符号拼凑的场景中,仿佛真实的场景再次出现,实现美好的场景体验。
一方面,再现场景是真实的,它逼真地仿拟现实生活的空间场域,各种装饰、造型、人物关系按照日常生活的逻辑展开。另一方面,再现场景是虚拟的,是用户脑海中意象的投射,是模仿、虚幻的拟态环境。
3.场景共现:仪式感引发情感能量共振。场景共现是场景再现的升华,当人们身处相同的场景,受到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在感同身受的场景氛围,加深彼此的联系和亲密关系,形成情感共鸣和集体仪式。场景共现使用户沉浸在场景仪式中,产生情感能量共振。如同人们在节日庆典、体育运动赛事和演唱会场景尽情狂欢,以此表达情感与传递能量,从而形成场景的仪式感。
场景的仪式感和煽动性加剧粉丝的狂热与情感能量的传递。情感能量聚集加速用户对社交场景身份的认同,互动仪式的核心是用户之间形成情感能量聚集与群体的团队意识。用户在仪式中不断燃起情绪火焰的根本热源,是情感能量发挥作用,激发用户对场景共现的联想,结合自身共同的情感体验,形成团结一致的共同体。
未来的社会是智能化、精细化的社会,社交媒体平台掌握用户的各种浏览数据,能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和服务。个人与机器的交互将更频繁、更有趣,用户也能通过数据和机器,更准确地了解自我。用户不再只是拥有单一的身份和角色,而是在不同的社交场景,多种身份、角色和关系随之发生改变。用户在各种社交场景的切换中,完成对自我身份的识别、角色的认同和关系的维系,在社交场景中实现自我的建构。
作者单位 中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本文系2019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智媒时代移动视频的政治传播场景研究”(项目编号:2019BXW011)、2020年中原工学院青年人才创新能力基金项目“智媒时代虚拟社交场景中青少年的自我建构研究”(项目编号:K2020QN02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谭雪芳.弹幕、场景和社会角色的改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
[2]林远泽.姿态、符号与角色互动――论米德社会心理学的沟通行动理论重构[J].哲学分析,2017(01).
[3][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M].殷晓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4]李岭涛,李皓诺.全现场:场景转移趋势的诠释与展望[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03).
[5]刘磊,陈红,温潇.场景盛行下的新媒体人际传播[J].当代传播,2016(05).
[6]喻国明,杨雅,等.元宇宙与未来媒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2.
[7]陈雪奇,刘敏.微信场域中的意见领袖[J].当代传播,2015(03).
【编辑:朱颖】
nlc2022101313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4410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