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建筑改造利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雍振华 高朦

  摘要:在旧有的传统建筑中引入新的使用功能,既可满足现实社会中的新需求,也能改变目前城市发展过程中大拆大建的现象,从而有望解决旧建筑与新需求之间的矛盾。苏州平江历史街区的古建改造利用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以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传统建筑的整治及功能置换为例,对新旧建筑功能转换的一些原则及形式进行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历史街区;传统建筑;功能转换;改造措施
  Abstract:Lead new features into the old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can not only meet the new demands of social reality, but also change the current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then people will find the hope to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new demands. Modific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in Pingjiang history and culture street in suzhou is a successful attempt .This article will put forward the renovation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function replacement in Pingjiang history and culture street as an example to study about the principles and forms of function replacement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new Buildings. In the end recommend practical measur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History and Culture Street,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Reform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0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12-52(4)
  
  “拆迁”、“新建”常被认为是解决历史街区普遍存在的居住质量偏低、城市道路不畅等城市弊病的惟一途径。但随着对传统建筑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人们开始尝试改变“拆――建”模式,期望以另一种视角来审视我们已经熟悉的传统建筑,以便发现尚可利用的价值,从而让这些建筑继续服务于社会。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利用,正是这一构想的尝试和努力。
  1传统建筑的价值
  传统建筑特殊的构造体现了过去的技术,建筑的兴衰演变在其上刻下了历史烙印。保持着小桥流水、江南风情的苏州平江历史街区其实是在为今人讲述着它的过去,承载着苏州悠久的历史,体现着古城的特色。
  平江历史街区有自身的特点。它除了用做展示、陈列或旅游景点之外,还可以恢复原有的居住功能或者利用传统建筑精致的造型、装饰及其包含的文化内涵,置换为特色餐饮、服务行业。由于街区的卓越区位,原有价值得到提升。而精心的整修设计可将原有风貌保留,街区的历史文脉大幅度地得到展示。
  2传统建筑的现状
  苏州平江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部,其范围东至外城河,西至临顿路,北至白塔东路,南至干将东路,总用地面积116.5公顷。包括古城21、22、23、28、29、30号6个街坊。这一区域内拥有世界文化遗产耦园、10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64处苏州市控制保护古建筑等众多历史文化遗存。其中包含了城河、城墙、河道、桥梁、街巷、民居、园林、会馆、寺观、古井、古树、牌坊等历史遗存所构成的街区历史风貌集中体现了苏州古城的城市特色与价值,堪称苏州古城的缩影。
  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确定,依据了《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96-2010)》。2004年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为此作了《苏州古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将平江路以及与之联系的周边河街定为核心保护区,总用地47.4公顷。核心保护区之外设为建设控制区,以确保核心保护区的风貌、特色完整性,总用地面积69.1公顷[1]。
  这一地段中传统的木构建筑占到了总量的80%以上,尚有少量民国时期的砖木混合结构建筑和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的砖混结构公房。
  3传统建筑优化整治原则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古城苏州的组成部分,应该成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工作的境域,而不能将其改造为旅游景区或巨型的陈列博物场馆,因此街区中传统建筑优化整治需要依据《苏州古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以及古城整体可持续的发展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利用形式,以保护好街区整体历史环境及风貌,即在依法保护好街区内现存的空间格局、街道水系、文物古迹、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等物质文化遗存的前提下,激活和复兴历史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建筑优化整治应重点保护不同历史时期能反映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建筑,在体现街区真实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其所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以实现社会、环境、经济和文化效益的统一发展。
  基于对历史风貌与空间格局的保护原则,街区内的传统建筑需要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予以优化、整治。对于文物保护单位应该进行定期的修葺和长效的管理,若有毁损,则应依据《文物法》有关“恢复原状”和“保持现状”的原则,力求反映历史的真实。部分控制保护建筑及其他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旧建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可以遵循文保建筑的方法,而更多的则需整治优化。
  首先是以动迁或置换的方法分流建筑中过多的居住人口;其次是拆除原建筑中的杂乱搭建物,以尽可能地恢复建筑原有的面貌;第三是根据新的用途引入必要的设施,以改善和优化使用功能。对于使用功能有较大调整的,也可以采取局部改造的方式,但需要考虑与周边建筑乃至整个街区风貌的协调。而那些质量极差且与传统风貌冲突较大的一般建筑,或临时及违章搭建则应考虑予以拆除,以扩大庭院空间和公共空间。
  4传统建筑的利用形式
  根据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建筑的现状,其利用形式应予以区别对待。
  4.1文物建筑的利用
  各级文物建筑因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科学价值,应该成为世人了解过去,探究或欣赏其技术和艺术的场所。从苏州的城市特点以及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范围来看,散布在街区内的10处各级文物建筑可以也应该成为公众的参观、游憩场所而加以利用。目前耦园、全晋会馆已向公众开放,而其余几处大多已修葺,虽然有的归属问题还待解决,但逐步对现在的使用单位予以土地置换,使之成为面向大众的陈设、展示场馆,已经为相关主管部门所认可。
  4.2控保建筑的利用
  控保建筑数量较多,所以并不宜于将他们全部辟为展示、陈列场馆。由于它们不象文物建筑那样具有显著的历史、艺术或科技价值,但其存在对于整个街区乃至苏州历史文化名城整体风貌的延续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对于它们的再利用可以在不破坏甚至是不改变原有形象的前提下予以改造,经过功能置换,能满足新的社会需求。

  从目前情况看,这种功能置换的尝试已有人开始实践,前面提到的仓库、厂房、里弄的置换改造应该说就是此类成功的实例。苏州传统木构建筑虽然不同于上海等地的近代建筑,但也同样有效地采用这样的方式。
  钮家巷方宅是利用旧有建筑改造成旅店的实例[2]。这是一座旧式中型邸宅,属于传统的居住类建筑。由香港西北拓展有限公司承租,将其用作旅馆即“平江客栈”(图1)。从新旧功能的关系看,旅馆与住宅虽然存在着功能空间的差异,但两者最基本的共同点就是“居住”。依据承租者的理念,希望让远道来的游客在对空间形式、建筑风格以至室内陈设的接触中体验苏州地区的居住传统,感受到与普通宾馆、酒店不同的文化气息。因此这样的功能置换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有的建筑风貌。
  另一改造的典范是平江路29号联萼坊内的一处具有时代气质的“概念书店”(图2)。该建筑是一座典型的庭院民居,中部天井连接前后两进主要建筑,形成庭院深深的静谧氛围,加上建筑内留下的斑驳墙体、古色古香的家具,是个适宜读书写作的绝佳地方。概念书店经营项目广泛,其中最为独特的是一面“未来墙”,顾客只需要将写好的信件放入墙上与日期对应的格子里,店主人就会在指定日期寄出这些信件。古老的建筑,未来的信件,正是寓意着时空的对话,别有一番风味。
  控保建筑大多规模较大,如果将建筑组群修复后整体推向市场,往往会因面积过大而不能适应今天的家庭,而总价过高也会使人望而却步。整修后的“葑湄草堂”推出后经过了较长的时间才找到买家,也说明了占地2000平方米左右的传统建筑其市场面较为狭小。相对而言,对于数百平方米的传统建筑却经常有人寻价,因此在不影响控保建筑风貌的前提下,进行可逆性的分割,有可能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
  在我国古代,具有一定规模的传统建筑大多采用“前堂后室”的布置,前后之间往往界限明确,以区别内外[3]。利用这样的布局特点,可以将前面的厅堂部分可用作餐饮、公共活动类的场所,因其临近街道,使用会较为方便。而后部的每一进楼厅改造为一套住宅,出入口布置在备弄之侧;底层设为客堂、起居室,两厢可安置厨房、厕所;楼层为卧室、书房。这样的居宅建筑面积大约为200平方米左右,前面有独立的天井,基本可以达到城市“别墅”的水平,也与传统的生活起居习惯相吻合。
  4.3普通“老房子”的利用
  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拥有64处控保建筑,为数较多的是普通民居。其中大多为传统的木构建筑,也有上世纪30-40年代建造的砖混结构建筑,还有60-70年代构筑的“公房”。从历史的“原真性”来说,这些建筑应有选择地予以保留。因为每一历史阶段的建筑属于这一时期经济、文化、社会时尚的具体物化形式,所谓历史文化街区就应该尽可能全面地保存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以反映街区的历史演进。如果仅仅依据人们一时的审美标准,将一些特定时期的建筑进行拆除,就可能在未来研究这一时期建筑时,无法找到实证材料,所以采用适当方法加以修葺利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未被列入控制保护的传统木构建筑构架较为简朴,规模通常也都较小,沿河或临街的建筑往往只是单幢楼房或平房;稍大的则在两侧加厢房,并前面加墙、门,围合成三合院,或前面加墙门间形成四合院;更大的也仅限于三到四进楼房。在此类建筑中,沿河或临街的原来就被用于各类商铺,因而可将其修葺,恢复原先的功能,以形成临街的各类店面。那些庭院式住宅可按上述控保建筑那样,以一进改造为一户的方式予以修复分隔,使之与今天的家庭结构、今天的生活方式相适应。
  上世纪30-40年代建造的砖混结构建筑布置紧凑,独立性较强[4]。在当时主要供小型家庭的居住用,如今仍可用于住宅。由于今天家庭结构变得更小,房间的数量就显得更为富裕,所以这样的建筑似更适宜于中小型公司、机构、团体的办公楼。
  至于那些“公房”,保存的目的在于不让这一时期的建筑实例彻底湮没,因而需要进行慎重的甄别,且留存不宜过多,因为要使其满足今天的需求,内部结构须作较大的调整。
  5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建筑的整治与优化
  近年来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建筑的整治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疏散过多的居住人口;2、拆除建筑组群内部杂乱的搭建;3、整修已多年未予修葺的各类建筑;4、引入便于使用的生活设施;5、逐步进行建筑的功能置换。
  人口过多是当今旧街区传统民居中最为突出的矛盾。过去的住宅通常只是为一家一户而建,但在晚清的数十年中大量的住户被安置进入,为改善生活条件他们不得不自行搭建以扩充使用面积。由于建筑的使用者众多,但日常的养护维修却无人问津,这就使建筑迅速破败。而建筑空间的混杂又影响了必要的市政管线的通达,使建筑内部无法使用今天已经十分普遍的各种生活设施,所以疏散过多的使用人口应该是建筑整治的关键。虽然疏散属于置换,而非拆迁,但应该也完全可以遵循现今的动迁政策。经过疏散,那些杂乱的搭建物的作用已经消失,可以进行彻底的清除。
  旧有建筑的修葺需要依据“恢复原状”和“保持现状”原则。目前传统建筑的修复存在着动辄落架,大量更换构件的倾向,这除了一些施工单位不熟悉古建修复工程的施工做法外,主要还是由于他们希望以提高工程量来达到获利的目的,结果是造成了传统建筑修复成本的居高不下。其实传统的古建维修讲究尽可能多地利用原构件,在原有构件存在开裂、朽烂时,在不影响承载的前提下,采用挖补、墩接等方法,让老构件继续发挥作用,即便是有些构件已经完全不能使用时,也可以用于需替换的小构件以做到物尽其用。所以,传统建筑的修葺需要考察施工队伍的素质,以便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5]。
  对于传统建筑因功能的置换而需要进行空间的分隔、附属建筑物的添加,同样需要本着以不伤害原有建筑结构、风貌的原则进行,而且需要考虑具有可恢复性。因为当这幢建筑在功能再次变更时,有可能方便地去除添加恢复原状。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或功能的转化,各种新的生活设施需要不断地进入每一幢建筑。为保证生活质量,改造后的传统建筑中能发挥它们的作用,需要对建筑中各种管线进行合理的安排。与传统建筑相邻的小巷建筑内部的备弄其实是置各种管线的理想场所。由于疏散了过多的居住人口,传统建筑变得规整,将公共管线排布于备弄,可以方便地通往各家各户。如果建筑内部布置合理,那么管线的分布也不至于十分复杂。
  传统建筑再利用中,最为棘手的可能要数防火问题,因为木结构易燃,而火灾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重大的生命、财产的损失。其实在传统建筑中古人对于防火已有考虑,如备弄、前后建筑间的高墙、相邻建筑间的封火山墙等等。众多建筑能留存至今,这些建筑上的处理是功不可没的。今天备弄、高墙等依然具有防止火情蔓延的作用,当然为进一步防范可以将城市消防用水系统延伸到传统建筑集中的小巷、甚至备弄之中。在建筑内部梁架的隐蔽处设置喷淋装置。通往各处的电线,外加金属套管。另外在一定的范围内安放手提灭火器。有了这一系列的防范措施就不一定要拘泥于消防通道(主要指建筑外部道路系统)、防火涂料等的限制。
  此外停车场地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现在有些人以为车辆不能停在家门口,甚至居宅内就不能体现生活质量,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如今即使在一些所谓“高档居住小区”大多采用集中式的停车库,而非一家一户都有自备车库,所以解决停车问题可以采取在一定的街区范围内建设内部的地下停车场的方法。将停车场建于地下可以不妨碍整体的历史风貌,集中停放也便于管理,而让这里的居民,外来的访客适当的步行,也会增进健康[6]。
  自平江历史保护街区确立以来,这一老苏州“缩影”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改造,目前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健全的保护改建模式,旅游开发也已经逐步成体系。街区内无论是文物保护单位,还是控制保护建筑,或是一般民房都能各得其用。从整体来看,苏州平江历史街区是保护与改造的典范。近几年,平江历史保护街区在延续过去的保护开发策略外,更加注重街区内原住民、留住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从市政、交通等各个方面解决居民实际问题,避免平江历史街区的开发给普通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同时也通过这一方式留住居民,使得平江历史街区成为真正“有人气的”生活化的“活”的历史街区[7]。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Z].同济大学,2004.
  [2]雍振华.旧建筑功能转换设计方法与问题探讨――钮家巷方宅改造设计[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5,18(1):26-27.
  [3]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75-76.
  [4]阮仪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27.
  [5]阮仪三,林林.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理想空间[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6):86-94.
  [6]阳建强,吴明伟.现代城市更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32.
  [7]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3.
  责任编辑:吴年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426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