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业务成为IT技术驱动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响
IT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虚拟化、社交网络依然大行其道,而大数据、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VOC(Voice of the customer)、IT消费化等新概念又逐渐成为主流。所有这些变化和创新都指向了同一个根源――用户的业务和应用越来越主导IT技术和系统架构的发展。
面对让人眼花缭乱的变化和中国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2月15日,埃森哲宣布在北京成立其全球范围内的第五个“埃森哲技术实验室”,在进一步扩展全球研发网络的同时,更专注于新兴技术的研究,探索将技术和商业创新结合,以应对中国及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市场需求与挑战。
“中国的CIO和CTO对于创新和变化的接受程度和兴趣比西方同行要强30%,他们的方法也很务实。”埃森哲信息技术业务部首席执行官邝克彬(Kevin Campbell)说。在高速增长的环境下,中国市场呈现出跳跃式发展的轨迹,中国的CIO、CTO面临着基础设施欠缺、监管规则有待改进等挑战。为此,埃森哲组建了一支由本地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组成的实验室研发团队,充分利用埃森哲全球20余年的研发经验,与埃森哲全球研发网络联动,为一系列行业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和产品,帮助中国的技术主管学习和使用新技术,给企业带来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埃森哲还发布了《埃森哲2012年技术展望》报告。那么,在产业发展整体向好的2012年,IT的主流趋势包括哪些?这些趋势又将如何发展,如何为企业带来新的竞争力?带着这些问题,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副总编孙定和邝克彬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情境服务发挥
物联网力量
孙定:埃森哲发布的《2012年技术展望报告》里提到的新技术发展趋势,我们非常感兴趣。首先是“基于情境”的服务,在这个报告里面提到了很多应用的前景。那么IT行业是否已经达成共识,把“基于情境的服务”认定为明确的方向?如何定义和评估基于情境的服务能够给最终用户带来的体验和核心价值,以及带给企业的新竞争力?
邝克彬:埃森哲每年都会发布技术展望报告,但“基于情境的服务”是我们在这次技术展望报告中提出的独立视角之一。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正在兴起的趋势,在和很多CIO、分析师以及业内专家沟通时,他们也看到了这样的趋势,只不过以前没有这样归纳总结过。
基于情境的服务已经有一些基础案例。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在开车的时候,车上的智能系统就会通过车上是不是有孩子,以及车子正在行驶的方向,建议沿途的饭馆――如果只有我一个人,智能系统可能会选择我爱吃的或者口味比较辣的餐厅;如果车上有孩子的话,可能就建议在麦当劳,或者一些孩子爱去的地方停车吃饭。
不过,将来基于情境服务的应用前景一定比现在看到的要宽广很多。比如一家开在火车站旁边的星巴克,知道有一趟火车会晚点十分钟,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GPS系统,以及火车乘客名单上面的手机号码,给所有受到这趟火车晚点影响的乘客的手机上发一张限时折扣券,凭折扣券半小时之内到这家星巴克喝咖啡,可以享受半价。这样虽然不会人人都来,但是一定会有一部分人来,而基于情境的服务就可以利用这个时间为企业多带来一些收入。
孙定:这样的情境和服务,以及用户的特殊体验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伴随这项技术,首先需要一个完善的生态环境,比如星巴客的信息系统要和铁路、机场的信息系统整合,这就会面临许多挑战。那么现在整个社会是否已经具备了提供情境服务所需的生态环境?现在是否已经有一些情境服务的解决方案?
邝克彬:在中国,电信运营商正在大力推进GPS定位服务,以及基于情境的信息数据等服务;支付公司也非常注重把情境和数据结合在一起,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另外,中国各个行业中的IT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到位了,现在差的就是融合。
从埃森哲的角度来说,我们也在大力推进将已有技术、基础设施和行业解决方案相融合,形成一个更加广泛的、基于情境的解决方案。不过,基于情境的服务毕竟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趋势,目前还没有面向垂直行业的、现成的解决方案。现在我们已经有了相应的架构和集成工具,能把各地的经验组合在一起,形成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同时,我们也看到这类解决方案正在不断涌现,处于竞争对手之间互为参考、互相超越的阶段。接下来的任务是把已有解决方案形成预置的解决方案和行业标准。
孙定:现在中国从政府到产业界都在花大力量地做物联网,那么物联网与情境服务如何衔接,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邝克彬:物联网主要强调的是“联网”,注重联接性,在智能设备到位的基础上,物联网为设备之间的交互提供了一个通路,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数据和更多解决方案的可能性。实际上基于情境的服务,就是充分利用物联网的智能设备和联网能力,推出更多智能化解决方案。
从数据出发
孙定:最近业内在谈大数据,特别是非结构化数据的快速增加。在埃森哲看来,未来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将会如何发展,是变成统一的平台处理,还是非结构化数据会取代结构化的数据,变成主要的数据存在形式?
邝克彬:很多公司多年来都在进行结构化数据清理,这个任务还没完成就迎来了非结构化数据的爆炸性增长,但传统关系型数据库并不适用于非结构化数据,对于非结构化数据需要非连续性的扁平数据库。而另一方面,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也发生了飞跃,利用现在的内存计算技术,过去需要24个小时才能分析处理完的数据,现在只用3分钟就能完成,这给了我们一种访问和存取非结构化数据的能力。我并不认为未来一种数据会代替另一种,而是要开发出一种新型的架构,把这两类数据融合在一起,当用户需要用哪一类数据的时候都能够清晰准确地找到。
孙定:从现在的技术架构来看,处理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是两套不同的系统,两套系统之间从应用开发到运维管理,成本非常高。将来是否能在技术平台上实现统一,简化技术的复杂性?
邝克彬:这样的前景是有的,但这已经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需要所有公司和企业重新思考――不再是从已有的流程出发,将流程事务的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割裂开考虑,而是采纳一种以数据为中心的视角,首先判断公司需要哪些数据,然后再确定事务性的系统和非结构化的系统。换句话说,就是把数据作为第一出发点,有了数据和数据的需求,再去决定架构和流程。
孙定:关于融合型数据架构,埃森哲现在有成熟的解决方案可以推荐给客户吗?
邝克彬:大数据爆炸性的增长也是近来出现的一个话题,从埃森哲的角度来说,我们努力地推进这种架构的形成,已经开始和一些客户围绕具体职能或流程做一些工作,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实施完整的端到端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不光要考虑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架构问题,同时也要考虑与用户量有关的问题。例如中国的五大商业银行,平均每家都有2~3亿用户,而一家全球顶级的银行如果有1500万~2500万用户,规模就已经很大了。那么,面对这样巨大的用户量,我们要提升用户的体验,一定是从用户的体验和数据出发,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从事务和交易出发。
社交驱动IT
孙定:在埃森哲的技术展望报告中提到了关于“社交驱动IT”的趋势,社交媒体是目前最有吸引力的话题之一,社交给企业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邝克彬:首先,社交媒体再也不是一种简单的赶时髦,它已经成为一种主流工具。通过监控社交媒体,企业可以防止对自己不利的谣言,同时也是公司与企业客户、联盟伙伴,以及合作伙伴交互的方式。企业过去对社交媒体防范的态度也有所转变,大家都在谈论如何把社交媒体融入自己的系统,以及如何利用社交媒体中形成的关系网络。
孙定:有没有数据或事实表明,加入社交媒体元素能给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带来哪些变化?
邝克彬:成功的案例是很多的。比如一家航空公司,一开始主要是监控社交媒体上的负面消息,后来他们意识到,只要有人在社交媒体上面提到自己,就是一个回应的机会,甚至是把这个客户培养成自己忠实客户的机会。例如当航班晚点导致一些中转乘客误机时,如果在社交媒体上找到他们的言论,就可以通过手机号给他们发机场餐券或书店代金券,也可以用社交媒体帮助他们办理登机。根据这家航空公司的内部研究结果,用社交媒体和乘客沟通,如果乘客觉得是一种好事,他们会告诉一、二十个人。虽然乘客在碰到不好的体验时有可能会告诉50个人,但通过在社交媒体上的交互,能够增加客户粘性,在下一次选择航空公司时很容易成为首选。
孙定:站在企业的IT架构和技术角度,是使用Facebook、Twitter等公共网络服务就足够了,还是企业需要在自己的IT系统上部署新系统,增加新功能,给用户提供额外的服务?
邝克彬:首先在技术基础设施上确实需要做一些改变,把社交媒体工具,以及实现社交媒体工具访问和互动的能力内置到IT系统当中,这样员工和客户管理部门就能够直接使用这些工具,而不仅仅是浏览信息。另外,社交媒体不仅要用在公司对外的交互当中,公司内部交互也要充分利用。
而使用Facebook、Twitter这类公共社交媒体既有好处也有挑战,所以企业内部可以更多地用一些围绕企业流程的平台。目前有很多这类平台,也有更适合企业使用的功能。
不过从公司角度来说,更重要的是确保公司员工愿意去使用这个沟通网络,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IT消费者化――企业社交媒体应当和员工使用的社交媒体保持一致,绝不能出现公司已经落后于新一代员工使用的社交媒体的情况,否则社交媒体便失去了意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755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