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外美术史”教学内容优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中外美术史”是我国高校美术专业系科中一门理论基础必修课,主要梳理中外美术史的发展过程与规律,对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外美术文化,更好地展开创作与设计有重要的意义。该课程的教学目前不容乐观,需要学校和教师展开措施,提高教学效率。本文重点对此课程的教学意义、现状与改进措施进行研究,以期能为具体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艺术设计专业 中外美术史 教学内容优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3.053
  Abstract Chinese and Foreign Art History is a compulsory course of theoretical basis in the art major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It mainly comb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law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art history,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Chinese and foreign art culture, and to better develop their creation and design. At present, the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is not optimistic, and schools and teachers need to take measure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eaching significanc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of this course, in order to help the specific teaching.
  Keywords art design major; Chinese and Foreign Art History;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近年來,我国除专业美术院校,高校艺术学院(系)以艺术设计诸专业占据半数以上。因为趋向应用与实践,设计专业除公共必修课,专业课程种类多,课时量亦占据大半,很多院校就以牺牲部分理论课的种类或课时来解决课时分配问题。这就对理论课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既在理论课时总量趋少的现实情况下,调整思路、优化内容、改进方法,力争保证教学质量。
  20世纪50年代,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的第一个“美术史系”在王逊、金维诺等艺术史论家的关心下建立,此后“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与“艺术概论”构成了美术学理论研究领域的基本内容,形成了高校美术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必修课。中、外美术史在传统专业美术院校中是两门课程,近年来随着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需求的加大,国内高校设计类专业随之激增。因为偏重于实践与应用的学科目标等缘由,大多数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将这两门课合二为一,客观上造成“中外美术史”课程被边缘化。由于教学效果不佳,需要教育者展开反思,此课程在理念定位、内容优化、方法措施等方面需以怎样的方式继续。
  1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中外美术史”的意义
  首先,从大美术专业范畴看,中、外美术史是一门关于中外美术历史发展、演变、传承等诸多关系的理论课程,“学生可以在深入理解和研究经典作品艺术价值的基础上,建立起系统、完整的中外美术史框架,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1]其次,艺术设计诸专业属于大美术学科范畴,不但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与技巧, 还必须了解中外美术历史的发展,了解不同流派、风格等知识, 以提高艺术修养与审美鉴赏能力。同时,设计艺术虽是一门专业性、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但在推进专业技术教学时,不能忽略人文学科教学,“中外美术史能够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了解艺术思潮的更迭,更新学生的设计观念,让学生设计出的作品更受观众的欢迎。”[2]作为设计师,除了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还要对设计艺术的相关知识有熟悉与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设计出富于内涵、饱含文化、禁得起考验的作品。最后,国内美术专业的史论教学, 一般由“中国美术史”和“外国美术史”两部分构成, 没有形成历史文化范畴下、大美术背景的研究观念,学习者在认知、理解的过程中会感到枯燥,为应对考试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效果甚微。这种将美术史割裂的教与学,使学生在类型、题材、形式、内容等艺术本体语言方面,无法得到好的认知。更有甚者,学习结束后不知道在某一相似或相同历史时段,中国与外国美术的发展情况, 这对于认知美术整体的规律特征无从谈起。
  因此,为应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不懂绘画,缺乏艺术基本素养的问题”,[3]高校设计专业开设“中外美术史”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科学与合理的教学过程,加强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当下设计艺术专业在教学上思考、探索和研究的方向。
  2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外美术史”教学现状
  尽管“中外美术史”课程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除了史论专业的学生,绘画与设计专业的同学更偏向于提高专业技法、增加专业技能的课程学习,呈现出“重技法、轻理论”的客观事实,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缺乏重视
  艺术设计专业是人文社科框架下,美术学学科范畴内的一门集艺术性、创造性、实践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学科,涉及人文、历史、社会、自然、材料等诸多领域。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不仅是对专业技巧方法的培训,更是需要想象力、创造性的综合性教育体系。但目前国内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观念上普遍存在“轻理论、重技能”的现象,史论课程被边缘化,缺乏重视程度,形成了理论课教学意识淡薄,课时量不断缩减,师资不足等问题。殊不知,只有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该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汲取设计与创作的灵感,通过借鉴传统,为设计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   2.2 学生兴趣不足
  “中外美术史”等理论课往往不受欢迎,首先是观念上的认识不足。学生没有意识到艺术理论对个人人文与专业素养、学识眼界的提高作用。设计专业的学生往往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薄弱,学习中表现为对设计创意、表现技法以及工艺制作等内容兴趣盎然,而对非直觉、逻辑与思辨的理论课不感兴趣,很多学生不愿意花费时间读书思考。其次是能力有限。多年来我国应试教育问题在高校暴露,因为中学对艺术教育不重视,很多学生的艺术基本知识缺乏,高校要花费时间去补发达国家中小学已具备的、基本的人文艺术素养。加之艺术类本科招生对文化课成绩要求较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要差一些,这让理论课教育更加困难。最后是学习方法不对。我国高校的史论课,教学方法和模式相对单一,教师容易照本宣科,这种“填鸭式”的被动学习不但难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面对这些问题,教师要思考、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教学内容与方法陈旧
  目前很多高校的“中外美术史”还是沿用以国家地域为界,以时间先后为序的编年体纵向梳理。不同的是,近年来随着科技与办学条件的提高,PPT等以图片形式,直观、感性的教学运用。但这种“流水账”、“看图说话”的“叙事”方式,教师传达的只是一般意义上或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学生还是被动接受,课堂上的交流与共鸣不足。教师所授课程的内容与“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迎合学生的需要,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就是教育的失败”。[4]
  3 针对现状的教学改革措施
  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社会道德责任感和独立人格的设计主体。如果不重视设计专业理论课的教育,培养的很可能只是程序化的绘图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
  3.1 优化整合内容
  目前,多数高校设计专业选择将中外美术史合并为一门课程,安排34或51课时完成。在这有限的课时里分别讲述从史前到20世纪的中外美术历史发展,不仅不现实,而且教学效果堪忧,需要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可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着重研究一个专题,每一个专题都作为一个课题,可以进一步拓展深入,体现出研究型课程的多学科理论借鉴、多方法运用的特点。”[5]这一调整需要确立“大视野、大美术”的观念,将不同地域、民族的艺术完整对待。例如,可以将对西方历史文化起到重要作用的文艺复兴美术和基本处在同一时期的、我国明代的美术作为一个议题,梳理比较这两者有无异同?有何作用与意义?以此类推,可以辐射出很多有益有趣的思考与分析。
  3.2 开展比较教学
  针对上文提到的议题化、单元化的教学内容调整,展开比较教学。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发现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由老师制定授课计划、拟定课程议题,激发学生能量完成课程学习。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首先由教师主导,用1/3的课时量,以时间为纵坐标展开编年体美术史的概述与串讲。这一过程教师要注重两个方面:第一是对历史年代更替与美术发展历史关系的梳理;第二是对美术种类的形成、发展与演变规律的梳理。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中外美术史发展的基本历史,理解美术的发展演变与其所在的社会、历史、政治等元素不可分割,了解美术种类的更替变化是有规律的。
  其次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辅助,用剩余课时总量的2/3,以风格或流派等为横坐标确定议题单元,学生分组选择并完成不同的议题作业。这一单元学生需要查阅资料,通过阅读、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集思广益、协作互助,完成作业并依次分组讲解。这一过程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题材、流派、风格等具体问入手,积极阅读、深入思考、充分讨论。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扩充美术史知识量,理解艺术语言的变化规律,熟识美术发展中相似或相同时段的差异表现。
  最后再由教师主导,用剩余的课时展开总结性串讲。教师通过串接相关讯息,引导学生回到对美术史本体语言、发展规律等问题的关注,巩固知识点。
  3.3 调整考核方式
  按慣例,“中外美术史”的课程成绩由平时、期中、期末三项以一定比例相加而成,其中期末考试成绩为主体。这样的方式容易助长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复制的被动学习,对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没有益处,本文建议参照下表1调整。
  4 总结
  中外美术史涵盖古今、博大精深,融感性认知和理性分析于一体。在当下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中外美术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要的专业理论课程。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教师要及时调整授课计划,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在寓教于乐中让此课程的教学实现其价值。
  参考文献
  [1] 林荣芳.高等院校中外美术史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探究[J].艺术教育,2016(06):148-149.
  [2] 李倍雷.比较美术学本体论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7(05):65-68.
  [3] 刘明.关于高等艺术院校中外美术史课程的教学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3(12):116-117.
  [4] 李凌虹,刘春媛,张福昌.谈中国艺术设计史和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比较教学法[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11(02):77-78.
  [5] 王晓光.设计艺术专业史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议[J].装饰,2006(10):8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7251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