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台湾泥鳅自然繁殖与鳅苗培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1. 自然繁殖
  ①繁殖池准备。4月中旬,当水温达到18~20℃,成熟的泥鳅便开始自然繁殖。务必在此前准备繁殖池,繁殖池可以新建、旧池改造或利用现有的养殖池。以采用泥底质水泥池为例介绍鳅苗繁殖方法。繁殖池长40米、宽4米、深1米。鳅苗繁殖前,繁殖池与孵化设备都要消毒好备用。每年春季在繁殖之前,繁殖池进行清塘,每亩用70~100千克生石灰清塘,以杀灭有害生物。繁殖池泥鳅使用生石灰消毒,生石灰药性消失时间至少在2周以上。为了避免生石灰残留液危害泥鳅,繁殖池消毒后进砂滤池并用水冲洗干净,再补进新水。为防止二次污染,进水须经80目筛绢网过滤后方可入池,进水量以水深达40厘米为宜。为培肥水质,繁殖池可施入发酵腐熟的猪、牛、羊粪等,每亩施入量为400~500千克。繁殖池四周围有40目的网布,池上面布置防鸟网,以阻挡蛙、鸟等危害。同时,池内种植蒿草、稗草、水浮莲、水葫芦、满江红等水生植物,可作为泥鳅的产卵巢。产卵巢面积不宜过大,面积过大会影响泥鳅活动,面积过小,产卵巢不足,降低产量,产卵巢面积应占繁殖池总面积的20%。
  ②投放亲鳅。池水药性消失后,选择水温18~20℃以上的晴天,将性成熟的亲鳅放入繁殖池。亲鳅可选自本场养成池。亲鳅的雌雄配比一般为1∶1.5~2,台湾泥鳅个体较大,可适当增加雄鳅的数量。放养密度以每平方米面积放养4~5组为宜。
  ③繁殖期管理。泥鳅在池中自然繁殖,由于亲鳅投放后,不会马上交配,而且交配时间也不会同步,所以亲鳅投放后,要正常投喂饵料。否则,泥鳅产卵质量差,受精卵孵化率较低。泥鳅产卵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每次产卵一般要4~7天。一般来讲,投放的亲鳅除个别外,多数在投放后几天内完成交配产卵。因此,要把已产卵的亲鳅捞出,以免亲鳅吞食受精卵。
  2. 鳅苗培育
  ①受精卵孵化管理。产卵结束后,受精卵可以在原池孵化或把产卵巢移出另池孵化。养殖场一般都采取移池孵化中,养殖专业户由于养殖池紧缺常采用原池孵化。温度對受精卵的孵化影响较大,孵化用水温差不宜超过3℃,否则受精卵会因水温变化大而引起死亡。理论上孵化最适水温为25~28℃,在此范围内水温趋高孵化加快,反之则减速,仔鳅出膜时间也由此而改变。生产实践表明:泥鳅产卵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此期自然水温随气温升高而逐渐升高,所以培育鳅苗前期水温低,后期水温高。例如,2017年6月19日,培育一批鳅苗,繁殖池水温23.8℃(昼夜水温相差0.2℃),受精卵经48小时孵化,仔鳅首次出膜,6月29日鳅苗已长至1.05厘米;另一批鳅苗于2017年7月2日开始培育,繁殖池水温24℃,受精卵经47小时孵化,仔鳅首次出膜(同批受精卵出膜时间不同步)。为了在孵化期间保持繁殖池水质不变,中期换水1次,先排出1/3,然后再逐渐加到原水位。需要注意的是,进水前后池水温差须控制在2℃左右。
  ②鳅苗出膜后的管理。刚孵出的仔鳅体长约3毫米,呈透明的逗点状,头部朝下倒立,背部黑色,卵黄囊明显,随充气水流漂移,不能自由游动。孵出3天后,卵黄囊已消失,鳅苗开始摄食天然饵料。如果繁殖池水质瘦,天然饵料不足,需投喂开口饵料。若开口饵料投喂跟不上、量不足、饵料不适口,将会大大降低仔鳅的成活率。开口饵料有熟鸡蛋黄、豆浆、鱼粉、鳅配合饲料等,经简单加工后交替投喂。粉碎的配合饲料或熟鸡蛋黄放入200目筛绢网袋中,在水中搓细、过滤后投喂。首次一天投喂量:每立方米水体投喂熟蛋黄5克,或大豆10克,或鱼粉15克,分4~6次投喂。通过观察仔鱼的摄食情况,池中的天然饵料量和剩余饵料量等,再决定下一次的投喂量。经过数天的饲养,仔鳅体色由黑色逐渐变为淡黄色,仔鳅体长达到1.1厘米以上时,即可出池进入夏花鳅苗培育阶段。
  (作者联系地址: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邮编:3160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7418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