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新时期,推动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是各高等师范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该文从实际出发,通过分析当前中国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局限性,提出中国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尤其是强调“U-G-S”模式在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师院校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思路 “U-G-S”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4(a)-0120-02
1 中国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现今阶段,中国高师院校与地方基础教育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发展,忽视了二者的联系。高师院校独立办学,忽视学生在教育实践方面的培养、忘记办学是为了提供教育人才的出发点,对学生师范性的培养不重视。在政策引领下,中国高师院校已经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开始探索高师院校与地方基础教育的合作机制,促进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的协同发展。高师院校的发展作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重中之重,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也成为了基础改革发展的首要前提。
我国师范教育目前形成了相对先进的教育理念、完备的课程体系、成熟的培养模式和充足的实习实践基地,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各级各类优秀人才,但受诸多因素影响,全国师范院校在高等教育的顶层设计、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等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师范院校办学质量和水平总体不高。
高等师范院校应当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策略,在创新教师的培养体系方面必须要做到构建设置合理,实施有效并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将学生培养成为热爱教育事业,教育理念先进、专业基础扎实、教学技能过硬、身心素质健全、具有持续的学习热情和探究能力的创新型教师,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我国创新型师资匮乏的现状。
2 中国高师院校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局限
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教育部提出了旨在从课程建设和教育实践上改革师范生的培养方式,确定了应用型教师教育的培养方向,指出了地方高师院校先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存在以下不足。
2.1 高师院校自身定位不合理,在人才培养方面没有特色
近年来,地方院校为求不断地发展而逐渐向综合化的大学转型,“忽视了高师人才的培养,不能正确地认识教师教育在高师院校发展的灵魂地位[1]”。许多地方院校利用现有的教师教育资源,大批量创建非师范专业点,力求把高师院校打造成一所综合性强的高校。这种错误的出发点,不但浪费了教师资源,无条件地允许非师范专业学生申请教师资格,还使得自身特色和教育功能逐渐衰退。
2.2 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的不合理
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再加上地理因素的制约导致部分地区基础教育非常滞后。地方高师院校忽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并没有意识到新形势下经济结构的调整所带来的对高师人才培养质量的更高要求。在培养方案中,单一封闭的课程结构缺乏整合性且科目繁多,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专业结构的调整不能及时但应社会学求结构的变化,致使高师人才观念陈旧、不符合现代教育对人才的需要。课程的教学单一地传授学生理论,以至于学生创新能力差,缺乏实践能力。同时也忽视了师范生的职业理想,不能正确引导高师人才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所以,高师人才的培养应与地方区域发展的需求相适应。高师教育能为地方基础教育提供高师人才,从而促进地方区域的发展。由此,高师院校与地方基础教育的合作模式便成为了关注的重点。
3 中国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我国相继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意见》(教师【2011】6号)、《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生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教师【2017】13号)、《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教师【2018】2号)和《中共中央國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意在推动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各高等师范院校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推行了各具特色的师范类教育改革方案。
3.1 整体设计,探索本硕连读的“4+2”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是学生在完成4年本科学习后,再经过2年专门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修读和实习,获得教育硕士学位。这种模式将高师院校优势教育研究和教师教育资源有机整合,符合教师教育发展的长远目标,使学校在教育科学研究和培养教育类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基础上,增加了教师培养的功能。
3.2 在师范生教育课程体系上下功夫
按照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建构将职业信念、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创新意识、人文情怀为一体的师范生教育课程体系。尤其在教学技能培养方面,应将三字一话、演讲技巧、微格训练、研究方法、写作技能等纳入师范生的培养模式;通过课程案例及阅读书目,引导师范生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树立终身从教的崇高理想;在专业知识教育方面,积极的处理好专、精、广的问题,并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3.3 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进行改革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加强资源库建设,将专业知识教育和教学技能培养融为一体。从低年级就开始设置专业方向的平台教育,精选对培养优秀教师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从而增加基础教育教学的优质课程资源。 3.4 改革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
以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研习为主线,构建4年一贯制的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坚持实践教学统一训练、统一验收、统一实习;增强师范生的职业体验,从大一开始进行不同主题的教育见习,使学生感知和体验中小幼学校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及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规律,体验教师职业的工作环境。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设立标准,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写一手好字、设计一节好教案、做一节好课件、讲一节好课、主持一节好班会,从而提高他们的从师技能。
3.5 通过“U-G-S”模式,加强基地建设改革,构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教学模式
“U-G-S”模式是以专门培养地方基础教育教师为首要任务的高等地方教育机构,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建立一种分工明晰、取长补短、合作共赢的长效教育合作机制。高师院校与地方基础教育合作模式,大大地增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分批分期到中小幼进行挂职实践,另一方面聘请基础教育的名师到我校做兼职导师。这种模式是全面整合校内校外的教师教育资源,将教学的研究的、校内的校外的、实体的虚拟的、职前的职后的教师教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功能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打通,确保教学和科研工作相互促进。
4 结语
探寻中国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实现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变。高师院校应当整合校内的教师教育资源,吸纳地区基础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建立教师教育资源的良性流动机制与共享机制,实现教师教育资源的整合与资源共享。树立创新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教师教育理念,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的从教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实现创新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实现与国际教师教育的接轨。
参考文献
[1] 郭淑清.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7):41-45.
[2] 张爱萍.发达国家或地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经验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0(12):123-125.
[3] 童爱玲.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22-124.
①课题来源:牡丹江师范学院科研一般项目(项目编号:YB2018011,项目名称:高师院校与地方基础教育合作模式 研究);牡丹江師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18-XJ20070,项目名称:UGS模式下卓越教师培养
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005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