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夷陵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及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宜昌市夷陵区自2013年以来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围绕主导产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 086人,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本文总结了夷陵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特色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当前夷陵区劳动力资源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以期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做法;成效;建议;夷陵区;湖北宜昌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3-0236-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夷陵区地处川鄂咽喉,坐拥“两坝一峡”,面积3 442 km2,总人口52万人,其中40万为农业人口,县域经济实力居湖北省Ⅰ类县(市、区)前列。夷陵区是全省46个粮食主产区之一,是全国柑橘、茶叶优势产业区域,也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近年来夷陵区抢抓发展机遇,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逐步形成了柑橘、茶叶、优质畜牧、粮食、蔬菜五大主导产业。全区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
  2017年农业部出台“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 000万人的目标。《“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以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方向,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职业农民为重点,通过培训提高一批、吸引发展一批、培育储备一批,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之后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到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夷陵区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自2013年作为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试点县开始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截至目前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 086人,主要涉及柑橘、茶叶、蔬菜、畜牧、电商、农资等产业。
  1    夷陵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做法
  1.1    培育对象严筛选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自愿”原则,严把培育对象关,始终坚持农民自愿、逐级审核和按生产经营规模或技能水平的原则来筛选确定。
  1.2    培训教材合理配
  根据培育产业发展需要和培训规程及教学计划要求,统一组织购买了与培训专业、课程相配套的教材。另外,根据培训班各专业需要编写培训手册等自编教材,满足了培育工作的需求。
  1.3    培训教师素质高
  在全区范围内精选熟悉“三农”、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农技人员为培训教师,特邀高校知名教授前来授课指导,也引入本地种养殖能手等土专家及创业成功农业企业经营者作为特色教师。
  1.4    田间学校规范建
  全区确定8家实训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实行挂牌管理。其中,宜昌山里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被评为“湖北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实训基地”,湖北星翔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农户民田间学校作为农业部组织的2017年全国两减一增会议的参观现场。
  1.5    培训模式有特色
  在培训时间上结合“三农”实际,坚持“阶段式”;在培训方法上坚持“参与式”;在培训形式上坚持“寓教于乐式”;在培训管理上坚持“因人施教式”。
  1.6    跟踪服务树标杆
  夷陵区实行的组建专家队伍建立导师制度、打造跟踪平台推行多样服务、规范痕迹管理建立考核机制的后续跟踪服务模式得到了省农广校的高度肯定,成为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后续跟踪服务的标杆,在全省得到推广。
  2    夷陵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成效
  2.1    培训效果显著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夷陵区在注重产业培训的基础上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电子商务培训,在注重学员理论知识掌握基础上加以实操辅导,2017年培训的531名新型职业农民中72%以上学员在各大电商平台和手机微店上注册开店,约55%学员在培训期间就获得了订单,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2    收入显著提高
  经过系统的培训及连续的跟踪服务指导,新型职业农民收入显著提高。2014年培训结业学员赵世堂经过培训学得新技术,在自家柑橘园尝试交替结果技术,2015年收入为3.6万元,2016年、2017年的收入分别为5.8万、5.5万元。同时推广新技术带动周边柑农共同致富,同村宋卫东在赵世堂的指导下也采用了交替结果技术,2016年收入为4.1万元,2017年收入提高到6萬元。   2.3    促进产业发展
  将农村实用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和科技示范主体相捆绑,促进了人才成长,稳定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2017年全区筛选科技示范主体720户,其中85%以上科技示范主体都经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用技能、经营管理水平明显增强,收入水平显著提高,成为农业致富的典范。
  2.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
  全区围绕柑橘、茶叶、蔬菜等主导产业发展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408家、农业产业龙头企业93家,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形成“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带动农民共同致富的新型经营模式,为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支撑。
  3    夷陵区劳动力资源现状
  3.1    性别比例
  在夷陵区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中,男学员占比55.6%,女学员占比44.3%。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女性比例占47.5%[1]。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广泛应用,农业劳动强度也逐渐降低,使妇女也可成为职业农民。因此,加强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培训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一个方向[2]。
  3.2    年龄结构
  职业农民应当像其他职业一样,以年轻人为主,但是目前现实很难达到这种理想状态。我国农村老龄化步伐的加快,致使农村务农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在夷陵区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13.1%,31~40岁的占26.3%,41~50岁的占41.3%,51~60岁的占18.4%,60岁以上的占15.81%。
  3.3    文化程度
  全国农业生产经营者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占比91.8%[1]。夷陵区虽然对培育对象进行严格筛选,但文化素质仍然较低,在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中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学员占5.3%,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占37.5%,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7.2%。
  3.4    种植规模
  全区仍以小农生产经营模式为主,家庭种植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不高。在第三次农业普查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从事规模农业经营的人员仅占4.1%[1]。对夷陵区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统计发现,茶叶种植面积在3 335 m2以下的占35.5%,3 335~6 670 m2的占46.4%,6 670~13 340 m2的占 12.7%,13 340 m2以上的占5.4%;柑橘种植面积在3 335 m2 以下的占16.8%,3 335~6 670 m2的占54.5%,6 670~13 340 m2的占比21.8%,13 340 m2以上的仅仅占6.9%;蔬菜种植面积在3 335 m2以下的占比63.3%,3 335~6 670 m2的占比29.5%,6 670~13 340 m2的占2.4%,13 340 m2以上的仅占4.8%。
  4    建议
  4.1    加大支持力度
  培训是手段,最终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更需要政府政策倾斜和扶持。在总结大学生村官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奖励政策[3],鼓励热爱农业的大中院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务工返乡人员等有志青年回乡创业,加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保证农业后继有人,才能真正解决“谁来种地”的现实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及奖励扶持政策》,依照相关程序对培训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认定,并兑现相关奖励扶持政策,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使实惠真正落实到职业农民头上。通过鼓励技术专家对其指导、争取金融机构低息贷款、推荐开拓农产品销售路径等措施,大力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
  4.2    鼓励土地流转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种植效率的重要措施,而适度规模经营也对农民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必将加速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3]。确立适应当地的土地流转和稳定土地使用权制度[4],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民通过转包、出租等形式将分散的土地流转给大户规模经营,或通过入股形式加入农业合作社,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3    营造社会氛围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平台广泛宣传,积极总结宣传先进典型案例,让社会大众科学认識新型职业农民,在全社会营造充分尊重职业农民的氛围。让广大群众了解农民也是一种职业,要摒弃歧视农民和农业的想法,改善职业农民成长的社会环境,吸引真正热爱农业的有志青年投身农业产业。
  5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R/OL].[2019-01-01].https://wenku.baidu.com/view/867ebc4c5b8102d276a20
  029bd64783e09127dc6.html.
  [2] 胡小平,李伟.农村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3):57-62.
  [3] 夏益国,宫春生.粮食安全视阈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新型职业农民-耦合机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5(5):56-64.
  [4] 陈蓓蕾,童举希.地方政府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思路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6):249-25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767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