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加上气候的异常变化、人为田间管理粗放等,造成水稻病虫害呈现严重发生趋势。本文总结了寿县地区水稻生产中常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以期为水稻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病虫害;发生特点;绿色防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3-0101-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病虫害防控是水稻生产的关键环节之一,绿色防控技术因操作性强、防治效果好、有助于生态环境保护等而得到了廣泛应用[1]。寿县是安徽省水稻生产重要县之一,常年水稻种植面积为11.33万hm2左右,生产中纹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水稻的高产栽培。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绿色植保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综合指导方针,积极在水稻生产中示范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为当地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行动、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1]。近几年寿县地区通过在水稻病虫害防控中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结合寿县农业有关项目,建立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推广示范绿色防控技术的面积占比超过85%,全部应用效果佳、毒性低、残留期短的药剂,超过30%的农药为生物农药,绿色防控效果达到85%以上。通过使用“激健牌”农药减量助剂,使杀菌、杀虫农药用量减少了50%以上,使除草剂用量减少40%以上;与高校开展合作,研究出了甲维盐、啶虫脒等纳米农药,在炎刘、茶庵等几个水源地保护乡镇试验示范,通过推广纳米农药,显著改善了农药的生物活性,提高了农药的利用效率,且持效期更长,降低了农药用量。现结合寿县水稻病虫害防治实践,对常见水稻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以及综合绿色防控技术进行总结。
1 水稻常见病虫害发生特点
1.1 稻瘟病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中常发的一种病害,各地水稻产区均可发生,可造成水稻减产,在发生严重的情况下减产幅度达到50%以上,甚至绝收。根据发病时间和发病部位的不同,稻瘟病可分为穗颈瘟、谷粒瘟、叶瘟、苗瘟,其中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穗颈瘟[1]。
1.2 纹枯病
纹枯病属于水稻上常发的一类主要病害,为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一般晚稻发病程度较早稻重,导致水稻粒瘪、空壳率增加,发病严重的可造成植株死亡;以菌核存在于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丝体的形式在其他寄主上越冬[1]。纹枯病适合在温度高、湿度大的条件下发生,最适合的条件为温度28~32 ℃、相对湿度超过95%。在温度超过20 ℃、湿度超过90%时,纹枯病开始明显发生;当温度升高到28~32 ℃后,若遇到连续降雨天气,病害则呈暴发态势;在气温低于20 ℃、相对湿度低于85%的条件下,发病减慢或停止。在田间长期采取深灌措施、过多或过晚施氮肥等情况下,水稻群体郁闭度高,长势过旺,纹枯病快速发生、扩散。
1.3 稻曲病
稻曲病又称黑穗病、青粉病,只在水稻的穗部发生,对部分谷粒产生危害,病原菌为稻绿核菌。在温度为24~32 ℃时,病原菌发育情况良好,以26~28 ℃为其发育繁殖的最佳温度;在12 ℃以下或者36 ℃以上时,病原菌停止生长。抽穗至扬花期若遇降雨或降温,稻曲病重发。抽穗早的水稻品种相对发病程度轻,过量施入氮肥或穗肥的田块水稻发病程度重,连年种植水稻的田块发病程度重,糯稻容易发生稻曲病且发病程度重[2]。
1.4 二化螟
二化螟是水稻生产中一种常发害虫,是寿县水稻生产中危害最重的害虫之一。如果对分蘖期的水稻植株产生危害,则导致梢部枯萎;如果对抽穗期的水稻产生危害,则会导致穗枯萎、白穗;如果对灌浆期、乳熟期的水稻产生危害,则可造成半枯穗症状。田间发生该虫害后,常表现出明显的为害中心,分布比较集中。近些年来,二化螟在寿县地区呈现逐渐加重发生的态势。
1.5 稻飞虱
稻飞虱,又称为响虫,主要为害水稻等作物,刺吸植株的汁液。常发类型有3种,包括灰飞虱、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其中危害最重的为褐飞虱,其次为白背飞虱,灰飞虱发生程度相对较轻。
1.6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又称为白叶虫、刮青虫等,是寿县水稻生产中一类主要害虫,1年发生1代。苗期发生稻纵卷叶螟,可对水稻植株的正常生长造成不利影响;拔节期发生稻纵卷叶螟,可减少水稻植株分蘖,延迟各生育期;孕穗后发生稻纵卷叶螟,可对水稻开花、结实造成影响,提高空壳率,降低籽粒重量,造成减产。
1.7 大螟
寿县发生的虫害还有大螟,是属于鳞翅目夜蛾科蛀茎夜蛾属的一种昆虫,一般7月中下旬、8月底在水稻上发生较重,造成水稻减产。 2 绿色防控技术
2.1 农业防控技术
一是科学选择抗病虫能力强的水稻品种,可结合寿县水稻生产实际合理选用两系搭配三系杂交组合的优良高抗品种。二是科学管理。在整地、灌水时,将吹到田边的“浪渣”清理出来集中并带走,减少田间病原菌、虫蛹等的基数;合理搭配氮肥、磷肥、钾肥的配比,避免偏施某一类肥料;适时进行烤田,优化水稻田间的生态环境,为水稻植株健壮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提高水稻抗性[3]。
2.2 生态防控技术
为发挥天敌的作用,可在田埂上留草,创造利于天敌繁衍、栖息的生态环境;也可以在田埂上种植一些显花植物,如波斯菊、芝麻、大豆等,以保护天敌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等,提高天敌控制虫害的效果。此外,在路边、沟边种植一些有诱集效果的植物,如香根草等,对田间大螟、二化螟有很好的防控作用。
2.3 理化防控技术
利用害虫对光线、颜色等表现出较强趋向性的特点,实施理化防控技术。一是太阳能杀虫灯。太阳能杀虫灯是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将光能转为电能储存起来,晚上用于杀虫,杀灭一些具有趋光性、趋波性的害虫。对不同害虫起到诱导作用的光波波长有所区别,可以有针对性地研制出不同波长的光源,对不同害虫进行诱捕,达到控制各类虫害发生的目的。太阳能杀虫灯在水稻等多种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中均可推广,有效防控面积平均为667 m2/台。二是性诱剂。性诱剂是指对成熟的动物具有一定引诱作用的化学物质,常见的有性信息素以及作用类似的其他物质。利用性诱剂制作出来的防控工具是一种无污染的生物诱捕器,具有绿色、环保等优点,对降低田间害虫密度有明显作用,如应用二化螟性诱剂诱杀二化螟,每套设备诱杀面积为667 m2左右。三是粘虫板。粘虫板有蓝色板、黄色板、绿色板等,是一项利用昆虫对颜色的趋向性对农业害虫进行诱杀的物理防治技术,其具有成本低、安全无污染等优点,可以全年应用,明显降低田间的用药量及用药次数。一般黄色粘虫板对蚜虫、蓟马、潜蝇成虫等的誘杀效果较好,可明显降低田间虫口发生数量,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以及害虫的抗药性等;蓝色粘虫板对叶蝉有很好的诱杀效果,与性诱剂配合可以杀灭田间很多种有害生物的成虫。粘虫板悬挂的高度以在植株上方10~15 cm为宜。寿县目前在迎河、炎刘等4个蔬菜基地中推广应用粘虫板,应用面积共计53.33 hm2,悬挂粘虫板450片/hm2左右,取得了很好的诱捕害虫效果。
此外,还有一种比较新型的植物免疫诱抗技术,可以使用一些免疫诱抗类物质,促使植物自身的免疫能力被激发出来,提高自身抗病虫能力。此类免疫诱抗物质可以被土壤降解,安全无残留,常见的有碧护、芸苔素内酯、阿泰灵等[4]。
2.4 生物农药防控技术
生物农药就是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生的物质以及仿生合成的有控制有害生物作用的一种农药制剂。此种防控技术选择的药剂都是目前推广应用较多的毒性低、效果好、残留期短的无公害农药,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田间有益生物,也不会造成田间害虫抗药能力的提高。以水稻稻曲病、纹枯病为例,常用的生物防控药剂是井·蜡芽;防治水稻稻瘟病,常用的生物防控药剂为春雷毒素;防治水稻卷叶螟的药剂可选择阿维菌素、短稳杆菌等。
2.5 科学施药防控技术
针对已经发生的水稻病虫害,要及时有针对性地选好药剂进行防治。在水稻纹枯病的防治上,可选择井冈·嘧菌酯、己唑醇、井冈霉素A等,施药要均匀一致,对准水稻植株中下部喷施,发病重的田块每隔7 d左右再喷药1次。稻曲病的防治,可在水稻进入破口期之前喷药,结合天气状况在破口期再喷药1次,药剂可选择氟环唑、井冈·蜡芽菌等。在稻螟虫的防治上,以二化螟为例,可在卵孵化盛期喷施Bt进行防治;如果错过此段时间,则可在幼虫1~2龄时选择杀虫单进行防治,2代幼虫在卵高峰期防治的效果最好,药剂可选择阿维·氯苯酰等。在大螟的防治上,可在防治田间二化螟的基础上开展兼治。为了减少农药用量,可以推广农药减量助剂,在不危害人类、作物、环境安全的基础上降低药剂用量,一般可减少50%左右的施药量。
3 参考文献
[1] 樊坤明.探讨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与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7(16):17.
[2] 普春晓.杂交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6(3):47-48.
[3] 朱红军.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J].安徽农业科学,2013,404(7):2924-2925.
[4] 张俊喜,陈永明,成晓松,等.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7(21):102-1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767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