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欣两优2172的选育过程及栽培与制种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欣两优2172是安徽荃银欣隆种业有限公司用新强01S作母本、R2172作父本杂交育成的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该组合2018年通过了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180108)。本文介绍了欣两优2172的选育过程,概述了其特征特性,并总结了其栽培与制种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两系杂交水稻;欣两优2172;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技术;制种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0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3-0036-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    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
  欣两优2172是安徽荃银欣隆种业有限公司用新强01S与R2172杂交育成的两系杂交水稻组合。新强01S是合肥新强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以广占63S作母本与3011(粤泰B/澳青占F4)杂交,经5年8代育成的籼稻温敏核不育系;R2172是安徽荃银欣隆种业有限公司以农香16为母本、扬稻6号为父本杂交的后代F4同泰丰占杂交后代经10代系统选择育成。
  2011年冬季在海南三亚用新强01S与R2172杂交获得少量杂交种,2012年正季在安徽合肥种植200株,以丰两优四号为对照进行优势鉴定,表现为生育期与对照相当、增产幅度大、米质优、抗性好。2013年正季在合肥以新强01S为母本、以R2172为父本进行小面积制种。2014年、2015年在长江中下游进行多点品种比较试验,表现为较对照显著增产、品质优、抗性好。2016—201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表现出高产抗倒、抗病抗逆、品质优良、熟期适宜等优点。201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稻20180108。
  2    特征特性
  2.1    形态特征
  欣两优2172植株较矮,茎秆粗壮,分蘖力中等,株型半松散;叶色浓绿,剑叶直立、外卷、中长、宽、厚;穗较短,中等偏大穗,穗层整齐,二次梗枝多;谷粒细长,稃尖无色、无芒;后期落色好,秆青籽黄。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株高119.5 cm,穗长24.7 cm,有效穗数226.5万穗/hm2,每穗总粒数208.9粒,结实率83.8%,千粒重25.9 g。
  2.2    产量表现
  该组合穗粒重协调性好,属于中等分蘗穗粒重结合品种,201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 664.80 kg/hm2,较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7.72%;2017年续试,平均产量9 635.25 kg/hm2,较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6.28%。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 578.25 kg/hm2,较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5.95%。
  2.3    品质表现
  该组合品质优良,在长江中下游区域试验中,经国家稻米品种检测中心(杭州)检测,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2.2%,垩白度4.1%,垩白粒率27%,胶稠度81.0 mm,直链淀粉含量13.3%,长宽比3.1。加工和外观品质好,食味好。
  2.4    抗性
  该组合综合抗性好,在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中,稻瘟病综合指数2年分别为4.8、4.0,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感白叶枯病,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
  2.5    适宜种植区域
  该组合熟期适中,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6.8 d。适宜在湖南省(武陵山区除外)、湖北省(武陵山区除外)、安徽省、江西省、江苏省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浙江省中稻区、河南省南部稻区、福建省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3    栽培技术
  3.1    水育秧人工移栽
  3.1.1    选择适宜的推广区域,适时播种,培育壮秧。欣两优2172为灌溉稻品种,在灌溉条件下采用育苗移栽方式最能够发挥其高产潜力。在长江中下游稻区栽培,最适宜在长江沿岸平原、洞庭湖、鄱阳湖沿岸平原、江汉平原及其他坪圩地区的中高肥力田块种植。播种期以4月上旬至5月下旬为宜,最迟播种期一般参照当地一季中稻品种。稀播、匀播,培育壮秧。水育秧秧田播种量70~100 kg/hm2,大田用种量15 kg/hm2左右,强氯精浸种[1]。
  3.1.2    栽插规格。秧龄30 d左右、秧苗封行即可移栽,建议栽插密度20.0 cm×26.7 cm,每穴2粒谷苗,保证基本苗90万~120万株/hm2。
  3.1.3    合理灌溉。浅水插秧活棵,根据秧苗高度决定灌溉水层深度,以不淹没秧心为宜,灌1遍水后自然露干,适当露田后再灌下一次水;基本苗达到240万株/hm2开始烤田,苗到不等时,时到稍等苗;幼穗分化四期中,幼穗长度平均1 cm时复水,孕穗至齐穗期田间建立10 cm左右的深水层;齐穗后不再灌溉,田间水层自然露干后保持田间湿润,过干灌跑马水。   3.1.4    科学施肥。欣两优2172耐肥抗倒,根据田间肥力水平及土壤性质,一般施纯氮225 kg/hm2左右,氮、磷、钾肥比例约为2∶1∶2。施足基肥,早施蘖肥,酌施穗肥[2]。
  3.1.5    及时防治病虫害。该品种抗稻瘟病、纹枯病能力较强,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中等,可根据当地植保部门的病虫预测预报,及时防治条纹叶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抽穗开花期间多阴雨天气尤其要注意稻曲病的防治。
  3.2    机插秧栽培
  该品种尤其适合机插秧方式栽培,机插秧较水育秧人工栽插方式播期提早10 d,大田用种量22.5 kg/hm2,基本苗100万株/hm2左右。其他栽培措施同水育秧人工栽插方式。
  3.3    直播栽培
  该品种耐肥抗倒,可以进行直播栽培。直播栽培较人工栽插播期提早5 d左右,大田用种量22.5 kg/hm2,注意化控除草,其他栽培措施同水育秧人工栽插方式。
  4    制种技术
  4.1    选择适宜的制种基地和花期气候
  该组合适宜在安徽、江西、福建等长生育期籼型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制种,基地选择海拔300 m以下的平原或丘陵区,开花期的日最高气温32~35 ℃,母本幼穗分化四至六期日平均气温不能连续3 d低于24 ℃。母本柱头外露率高,异交率高,注意与其他水稻品种空间和时间的隔离。该组合特别适宜母本直播制种。
  4.2    合理确定父母本播差期
  花期安排应父、母本同期始穗,盛花相遇。春播制种父本分2期播种(相差7 d),一期父本和母本的叶差8.0叶、时差35 d左右。
  4.3    建立合理的父母本共生苗架
  母本大田用种量22.5 kg/hm2、秧田播种量80 kg/hm2,父本大田用种量6 kg/hm2、秧田播种量60 kg/hm2,按比例备足秧田,耖田时施用三元复合肥(15-15-15)600 kg/hm2。催芽前用强氯精浸种消毒,然后用清水洗净种子后催芽。秧苗1叶1心时施用尿素60 kg/hm2作断奶肥,2叶1心时施用氯化钾45 kg/hm2、尿素90 kg/hm2作攻蘖肥,移栽前4~5 d施尿素45 kg/hm2作送嫁肥[3]。
  父本秧龄30 d左右移栽,母本秧龄20 d左右移栽,父、母本行比1∶12,厢宽2 m。父本株距20 cm,一期、二期父本两两相间栽插,父本行左边、右边分别留20、25 cm宽作操作行;母本株行距14.0 cm×16.5 cm。父本移栽后7 d施条肥尿素75 kg/hm2。大田施纯N 180 kg/hm2、P2O5 90~120 kg/hm2、K2O 150~225 kg/hm2,氮、磷、钾比例为1.0∶0.5∶1.0,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总施肥量的50%作基肥、40%作分蘖肥、10%作穗肥。移栽后深水返青、浅水促进分蘖,尽快形成高产群体,及时晒田控苗,坚持浅、湿、干间歇灌溉;齐穗后以跑马水灌溉为主,保持田间泥土湿润,养根护叶促灌浆[4]。
  4.4    重视花期预测和调整
  花期的预测和调整是杂交水稻制种的必备环节。该组合以父、母本同期始穗為目标进行调整,花期预测和调整在较早的亲本幼穗分化二期末完成。要有确实的把握判断父、母本花期相差5 d以上才能进行花期调整,父、母本花期相差5 d以内不需要调整[5]。
  4.5    科学施用赤霉素
  科学施用赤霉素,不但能够建立合理的授粉态势,更能够增加母本柱头活力,延长父本花期[6]。父本对赤霉素敏感,不需要单独喷施赤霉素;母本抽穗整齐,对赤霉素敏感,施用赤霉素450 g/hm2。母本见穗5%时,父、母本同喷赤霉素90 g/hm2;母本见穗30%时,父、母本同喷赤霉素240 g/hm2;母本见穗50%时,父、母本同喷赤霉素120 g/hm2。及时赶粉,提高母本受精率[7]。
  4.6    及时去杂
  该品种母本的异交率高,制种田要做好与其他水稻品种的隔离,尤其是粳稻和糯稻。制种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并去除杂株[8],由于是两系品种,去杂较容易,但不能忽视。
  4.7    做好病虫害防治
  及时做好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稻蓟马、螟虫,尤其要注意防治稻粒黑粉病。
  4.8    适时收获
  种子成熟后及时收获,应注意防止机械混杂。
  5    参考文献
  [1] 夏明元,李进波,万丙良,等.两系杂交新组合E两优186的选育与应用[J].杂交水稻,2017,32(6):20-22.
  [2] 蒋世河,何衍珍,王洪昊,等.高产高抗杂交水稻新组合湛优2009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2):5230.
  [3] 张泽佳,张建林,廖学群,等.杂交水稻深优9777亲本特征特性及晚造制种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8(21):29-30.
  [4] 张志奇,杨晓东,张选明,等.杂交稻新品种陕农优206高产制种技术[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8,35(4):53-54.
  [5] 侍爱邦,周正红.国审两系杂交稻创两优276的优质高产制种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8(8):273-275.
  [6] 蔡克锋,张彭达,刘大明,等.籼粳杂交稻甬优7850特征特性及制种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8,59(6):899-902.
  [7] 靳丽,雷仲明,沈绪波,等.两系杂交籼稻两优391高产制种技术[J].福建稻麦科技,2018,36(4):11-13.
  [8] 陆方燕,姜红,苏晓华,等.杂交稻组合“交源优69”高产制种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18(6):45-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767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