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电厂的大气环境污染物损害货币化计量研究简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和公众层面对环境保护越发重视。目前,国内的燃煤电厂环境影响研究现状是只能对污染物的分布,以及污染物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定性描述,缺少直观的货币化量化表达,为了更好的为决策者,尤其是非专业的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我们需要深入开展环境污染物损害货币化计量研究,下面就环境污染物损害的货币化计量研究做一下简单介绍。
关键词:环境保护;货币化计量;污染物排放
中图分类号:X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14-0153-02
1 研究现状
基于我国国情,我国的电力主要来源于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2部分。而风电存在着不稳定,生态影响大的缺点;核电存在着环境风险大的缺点。因此,很难成为我国的主流发电方式。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火力发电约占全社会总发电量的78%,火力发电主要不同于国外,我国发电的原料主要依靠于煤炭。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在2016年我国的能源消耗量已经超越美国,跃居世界首位。电力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保障了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另一方面燃煤电厂产生的大量污染物排放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严重损害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电力行业的污染主要是指大气环境的污染。
目前,国内的燃煤电厂的环境影响研究现状是:只能对污染物的分布,以及污染物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定性描述,无法进行直观的货币化量化表达。对工程全寿命周期中投入的污染物治理设施及手段的经济评价,目前仅限于对工程投资、运行成本以及相应的治理效率的横向比较。这种局限性未能将环境的效益进行综合量化的表达和比较。目前决策者很多为非专业人士,这样的研究解困很难直接为决策者,所理解和采纳。这种研究结果的局限性导致研究成果的运用范围及接受程度严重受限,很难直接应用于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
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性分析简称为环境影响的经济性评价。是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主要是分析、对比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投资能获得的环境收益。主要是包括用于研究、分析环境污染所需投入的综合成本后,投资主体可以获得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收益。其中经济收益计算比较简单,很容易通过数值计算直接获得,而环境污染带来的损失则很难进行数值货币化计量表达。在2000年以前开展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通常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外部因素考虑不够全面。因此,最后得到的经济损益分析非常粗放,实用性不强,导致研究结论应用领域狭窄。
因此,加强对新建的燃煤电厂的环境损害的分析、研究,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可行性、合理性进行科学严谨的论证和分析是我们未来工作的重点。最终可以在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提供准确可行的参考意见。至此,燃煤电厂的大气环境污染物损害货币化计量分析与研究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课题。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经济评价中环境污染物损害货币化表达是非常重要的,是开展环境影响经济评价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内容和控制环节。环境污染物损害货币化表达是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在开展环保政策研究重要的基础工作。环境损害的货币化计量,是对环境质量破坏后的现状及其影响给予量化表达。利用环境污染物损害货币化量化表述环境影响带来的经济损失,为我国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技术支持。
2 环境经济货币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的研究现状
国内的环境经济货币化研究最早出现在1982年,主要是对城市污染、区域流域污染、工业企业污染等方向出现的的经济损失研究。
張慧勤、过孝民在1980年主持的“六五计划”(1981~1985)期间环境损害的研究是国内首次出现的环境损害货币化研究,该研究开启了以华北地区为研究对象,全面而系统的货币量化研究先河。开展的环境损害货币化研究该项研究在数据处理结论形式、量化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较高的应用价值以及较深的学术价值,业内通常称为“张——过模型”[1]。“张——过模型”对环境污染损害的量化表达方面应用较多,而在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领域的应用较少。
1991年由金建明教授主持的“中国典型生态区域的生态破坏经济损失”研究,使得在国家层面对全国范围内环境损害有了一个系统、持续性的了解,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货币化计量在该领域的研究进程。1996年,中国社科院下属的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在及联合国以及国家环保总局局长的支持下,开展了题为“中国90年代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的经济损失”的专项基金研究[2]。但是由于对此项工作认知程度不够,环境损害货币化研究在数据的采集、模块建立等方面存在不可逾越的各种困难。因此,当时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将工作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差数据处理、统计方法等领域的改进。
除了在国家的层面上开展工作外,我国环境经济损害的货币化计量研究还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狱、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环境损害开展工作环境损害货币化研究工作。
1997年,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张承中研究员对中国环境污染损害货币化研究提出先简后繁、先点后面、先易后难的研究原则,该研究原则在随后的的十几年时间后的应用中发现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以及前瞻性。
1998年,清华大学郝吉明教授,开始对国内的环境损害货币化进行了系统总结与论述。首先建立了适应我国国情的环境价值评估指标体系。
1999年,徐康富教授对生态资源破坏的工作流程、环境损害货币化概念等方面进行相关研究,对生态资源破坏的经济损失的货币化计量模式,损失计量中主要的方法学以及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归纳整理以及拓展研究,有针对性的“终极效果”的指导性工作原则以及 “基准存量”、“累积破坏量”等工作概念。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我国开始关注环境污染问题以来,国家环保管理部门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污染物的经济损害货币化的评估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期工作主要集中在大气污染以及水体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问题:例如马光大教授研究的“某化肥厂”排出吃的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害,通过选择对照点对比样本点,计算了工人的直接健康损失。结论为1975~1980年间共损失3000余万元。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污水农业灌溉问题开展研究。 2001年,四川大学宋文彪教授在公路建设方案比选过程中进行了环境损害货币化系统研究。开启了环境经济货币化评价在交通运输工程建设项目中的研究的新方向。
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法》,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强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从国家到地方深刻认识到要加快国家环保法规的推进,开展环境影响经济评价开展成为业内人士迫切的要求需要的重要工作。从此,具体工程建设项目的开展环境影响经济评价工作成为工程管理流程中法定要求。考虑到国内的研究现状,环境损害的货币化计量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树立评估原则、建立评价体系、制定评估方法以及规范后续数据科学处理等方向的研究是2003-2015期间的工作重点。具体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损害货币化计量研究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目前,国内燃煤电厂的环境损害货币化计量研究非常少。是需要我们重点研究的工业领域。
2013年,中南大学的徐新教授对燃煤电厂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在对燃煤电厂的脱硫系统环境损害货币化分析究过程中,研究了二氧化硫的环境损害货币化计量课题,得到了如下结论:燃煤电厂配套建设的干法脱硫设备处理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上述研究存在着局限性,因为未考虑环境损害的气象要素,因此研究结论的准确性需要谨慎对待。
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1996年以来,国外关于对环境污染的环境损害货币化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主要包括USA能源部的研究,1997年的环境损害货币化研究,1999年EA的Foxten研究、以及英国2001年的研究。
2003年A.Mow等在法国巴黎郊区的热电厂进行环境货币化计量的研究中。该研究完全采用了单元反应关系进行环境污染损害的货币化计量研究,解决了污染源损害元素识别方面的技术难题。该项研究在通过建立污染扩散数值模型,建立了巴黎郊区的热电厂的环境损害货币化计量模型。
点源污染源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点源污染源的环境损害的货币化计量与区域环境损害的货币化计量的区别在于:区域污染源包括点源污染源。而且同区域污染源损害估算相比较,点源污染损害存在着如下的技术难题:即点源污染物造成的环境损害很难从区域总的污染损害中剥离出来。为了克服这一技术难题,还需要在后续工作中取得技术突破。
目前,从环境损害货币化计量的研究总体水平看:基础研究以及专项领域美国以及欧洲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研究内容上特别关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其次是对生态影响、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的研究。
3 研究过程中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外在评价方法、计量原则以及后续数据处理等方向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并將环境损害的货币化计量应用于众多的工程实例。但是目前的评估方法、计量原则还存在以下4个方面问题:
(1)采用的技术方法缺乏统一标准。评估项目的计算内容、计算概念、选取方法以及计算参数的选取都是随机决定,因人而异,随意性较大。使计量结果难以客观评价,不具有通用的可比性;
(2)整个环境损害货币化计量过程不具有系统性以及程序性。目前,除了个别环境影响较大的工程建设项目,各级政府部门会引起重视,会对货币化计量过程中的系统性、程序性予以重视。其余大部分的货币化计量评价过程从分析因子的选取、评价范围的确定等方面的缺乏系统性、程序性的要求;
(3)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损害的货币化计量如何深度结合的问题。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环境损害程度,目前,开展环境损害货币化计量工作是具有积极作用的。但是距离达到评价社会经济与环境是否可具有持续发展的考虑来讲,还是有着很远的距离,需要不断的进行完善;
(4)误差因素。1988年确立的环境损害货币化计量模式,目前仍在沿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该模式存在的误差大,数据处理深度简化的缺点日益明显。同时数据的有效性差以及计量系统的缺陷带来的误差累计也是难以避免。
基于目前存在的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主要是:建立统一规范的环境损害货币化计量的体系,采取动态化、模糊化的手段,建立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环境损害货币化计量系统,其研究方向主要为:(1)建立健全环境损害货币化计量数据库;(2)建立环境货币化计量评估技术方法学研究体系;(3)建立受纳体总量的统计指标体系;(4)建立全国范围内的污染物货币化损失计量统计系统。
参考文献
[1] 金鉴明.绿色的危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2] 郑易生,钱薏红,等.中国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J].生态经济,1997(6):6-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019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