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学分制改革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学分制改革是解决专业群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依据学分制改革要求,适应学生发展需要,引导和支持学生向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方向发展。完成适应学分制改革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是该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学分制;专业群;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02-0135-02
  近几年由于高职院校规模扩张,专业猛增,专业目录细化,使很多高职院校内各专业自成体系、互设壁垒,其中不乏某些专业规模小实力弱,在当前以产业集群为发展的大背景下,即使是实力较强的单个专业,有时也很难把握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致使单个专业面向市场时很难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专业群发展势在必行。紧跟国家“十三五”规划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要求,按照“专业相通、领域相近、岗位相关”的原则,基于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即信息通信技术)产业,以产品生产—设备安装—服务运营为职业岗位链,构建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通信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为骨干专业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
  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构建“ICT融合”特色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ICT产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专业群内各专业间共享实现师资、资源、文化的共通互融,建立基于学分制的ICT融合特色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总体框架包括基于学分制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框架如图1 所示。
  1 基于学分制的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平台+方向”的方式构建“平台共享、核心分立、拓展互融”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框架。以“平台共享”保证专业群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以“核心分立”突出不同专业(方向)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養,以“拓展互融”实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的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实现不同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
  平台模块课程是指专业群内公共基础课程、素质教育课程和职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使学生掌握就业所必需的基本技术技能基础。核心模块课程是指专业群内各专业根据培养方向不同所设置的核心职业课程,是保证学生就业的核心技能课程。拓展模块课程是指专业群内所开设的拓展能力培养课程,是保证学生具备一定职业拓展迁移能力的技术技能课程。
  专业群课程体系适应学分制改革的要求,实现公共基础课程、素质教育课程全校必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内限选,专业拓展课程专业群内任选。开放在线学习课程资源,建设选课和在线学习系统,方便学生选课和在线学习。
  2 基于学分制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通过培养学生技术基础能力、核心职业能力、拓展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搭建“四阶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施课堂教学场景化、学习信息多样化、理论传授体验化、技能训练协作化、作业设计项目化的一体化“教学做”模式,采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职业资格认证、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定位。
  技术基础能力通过开展基础技能实训完成,属于平台模块课程,因此专业群所有专业共同进行。核心职业能力通过开展核心技能实训完成,属于分立模块课程,因此在专业群的各自专业中进行。拓展职业能力通过开展拓展技能实训完成,属于拓展模块课程,因此在专业群各专业任选基础上完成。职业综合能力可以通过顶岗实习、企业实习等途径完成,实现专业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体系中学生可通过技能比赛、考证、专利、参展发表作品等置换相应课程学分。
  3 基于学分制的素质教育体系构建
  以创新创业为引领,构建“认知、实践、创新”的素质教育体系,从认知开始,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探索,之后指导学生去实践、去操练、去提升,最后辅导学生去创新、去实现、去改进,培养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自主发展意识、合作参与意识和创新实践意识。
  认知阶段:思想教育的加入,通过思想素质课、传统文化宣讲、经典诗文诵读、主题教育活动、自媒体等载体,以人为本,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成事,使学生能成为适应环境的“社会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实践阶段:技能训练的深入,通过职业素质课、职业技能课的学习,将“安全、规范、整齐、清洁、效率、质量”等专业特色文化与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等职业品格相结合,让学生明确岗位职责、操作规范和职业责任,使学生懂知识,讲规范,能操作,成为“爱业、敬业、乐业”的“就业人”,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创新阶段:创新精神的融入,通过建立“融合ICT创新空间”,如第二课堂、技能大赛、校企工作室等,将真实题目、实际项目、企业案例引入到实战训练中来,坚持协会活动与技能竞赛相结合,项目案例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全员参与和重点集训相结合,树立全新教学育人观,开展创新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共同参与中成长。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使学生成为“追求卓越”的“职业人”,塑就学生的职业精神。
  素质教育体系中学生可通过参加各种人文素质活动、技能大赛、创新项目等置换相应课程学分。
  基于学分制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加强与信息技术企业的合作,形成融合ICT的师资、资源、文化。邀请高端信息技术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聘请企业工程师、行业专家、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承担教学、实训、实习指导、实习管理等工作,实现“师资融合ICT”。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基地,学院提供场地,企业投入设备,学校建成资源可向企业开放,完成企业员工培训,教育教学资源双方共同使用,使教育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实现“资源融合ICT”。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将信息技术企业文化融入教学,在学生管理、学习、实训、实习中引入企业管理制度,使学生尽早融入企业、认同企业,培养学生“安全、规范、整齐、清洁、效率、质量”的职业素养,实现“文化融合ICT”。并结合学分制的应用和试点,使专业群内各专业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师资共用、成果共享、合力发展,更有效地推动专业群内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高专业群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田维维.学分制视角下高职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院报,2018(4).
  [2] 刘竞杰,孙道远.学分制背景下计算机应用专业群MOOC建设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
  [3] 李仲秋.基于专业群的高职学分制改革探析[J].职教通讯,2015(8).
  【通联编辑:朱宝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280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