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图书馆文献资源结构体系变迁及周期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针对当前图书馆馆藏物理空间不足以及读者向电子阅读转移的状况,本文结合新管理模式下的文献资源馆藏结构的特征,对资源结构变迁的缘由进行了研究分析,并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信息资源的周期性及其周期性管理,提出了优化资源配置的举措,为解决馆藏物理空间不足,实现纸电的有机融合,提高图书的利用率提供借鉴。
  关键词
  文献资源结构;结构变迁;信息资源周期性
  中图分类号: G253.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 . 2020 . 06 . 48
  传统的文献资源结构体系是围绕着藏书的稳定性、系统性开展讨论的。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图书馆管理文献资源的方式、方法也发生了改变,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管理成为当前图书馆管理的新模式,从而扩展了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另外,信息资源的内容也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更新加快,呈现出其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参差不齐的现象,在层次上影响了资源配置,而资源配置是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关键。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态,势必造成读者利用效率的下降。在此背景下,探讨图书馆信息资源结构的演变过程以及信息资源的周期性对于图书馆优化馆藏结构,实现纸质、电子资源的有效融合,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 采购视角下的文献资源结构体系变迁的分析
  1.1 新管理模式下文献资源结构体系的特征
  新管理模式下的图书馆资源结构体系特征表现为:首先,结构范围扩大。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所学专业,哲学、经济、互联网、休闲娱乐的信息都有涉及,呈现出广而深的特点。其次,图书内容的更新加快。面对电子信息、移动阅读的冲击,出版社的出版方向、出版手段也在不断改变,以新闻出版署公布的近几年的出版情况,每年出版的图书达到二十多万种,无论在种数、内容还是外观上都发生很大改变,使得图书内容更新加快。第三,图书呈现主题化、专题化特征。针对社会出现的热点问题,出版社就会出版专题性的系列图书,热点的不断转换导致藏书受到影响。
  1.2 采购要素处于动态演变中
  文献资源采购的原则是目的性、系统性、及时性以及经济性等,在整个藏书体系构成中,目的性原则要求根据本馆服务对象,选择采集利用价值较大且符合用户需求的信息。系统性是指知识要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广泛性,特别是信息的连续性和完整性[1]。因此,目的性、系统性原则在整个文献资源结构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资源结构的稳定性。但是,隨着科技的进步,信息的时效性加快,读者对知识的需求呈现出动态的演变过程。因此,采购原则决定了基本藏书结构构成,但无论热点的转换还是科技的进步,采购的要素总是处在演化之中,因而也在不断改变着我们的选择,特别是我们处在科技进步迅猛发展的世界环境中,图书馆藏书体系更处在复杂的变迁之中。
  2 图书馆文献资源结构体系变迁的分析
  图书馆文献资源结构变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是由于读者对象、技术进步、信息实效、经济效益等变迁的结果。我们可从信息资源的采购管理过程分析藏书结构体系变迁。
  2.1 科技进步促进藏书体系的变化
  科学技术作为知识,是由各门学科组成的有机整体。各门具体学科,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形成有机的体系结构。图书的分类就是按照知识的体系形成的,从而构成了图书馆的整个藏书体系[2]。可见科学技术这一庞大的知识体系也是不断发展的,这使图书馆的藏书结构体系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变迁。以计算机类图书为例: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计算机类的图书从语言、程序设计、网络再到程序应用等,凡是涉及计算机类的图书迅速扩充到图书馆,馆藏结构的权重整体偏向计算机类的图书,虽然对计算机类图书在购买时进行了控制,但每年在自然科学大类的入库总量中,计算机类图书所占的比重仍然最大,其他学科类的图书也是偏重计算机在这一学科的应用。
  2.2 高校专业的变化改变了藏书建设的体系
  随着时代的变革,很多高校为适应国家发展战略,满足国家经济发展需求,对一些已没有优势、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停止招生,同时新增了新学科专业。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海洋工程等等,专业的调整同样也涉及图书馆的资源配置,对新增专业需要补充相关的馆藏资源,同时也要调整撤销专业的资源配置,这也使得馆藏结构发生改变。比如:我校新增的海洋工程专业,这就需要图书馆补充海洋相关的信息资源的购置,也相应改变了资源的结构体系。
  2.3 人文思想的发展
  科技的社会化,体现在自然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因此,馆藏图书的收藏不容忽视社会科学图书,特别是对社会具有引领作用的思想性图书、专业经典类图书。改革开放之前,西方哲学类的图书很少在国内出版,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需要扩大对事物的认识范围,出版机构引进并翻译了很多西方哲学家、思想家的论著,比如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等,西方各个学派哲学家的论著,如:弗洛伊德、苏格拉底、柏拉图、培根等,这些都使得图书馆的馆藏结构发生着变迁。
  通过对馆藏文献资源结构变迁的原因分析,可以确定,当图书的采集与馆藏容量不能处于合理的状态、馆藏利用率不能得到满意效果时,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使馆藏配置趋于合理。
  3 结合生命周期理论,优化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举措
  我们知道,生命周期是指个体从产生到死亡的一个周期。同样,信息也是一种具有生命周期的资源,其生命周期从产生、发展到废除的各个阶段,体现了信息运动的自然规律。而生命周期管理理论是通过贯穿整个信息生命周期的有效管理帮助组织以最小的整体成本获取最大效益[3]。因此结合此理论,我们对信息资源的管理采取相应的措施。   3.1 创新驱动,摆脱惯性思维
  创造力思维是由多样化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构成的。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变需要我们适应并且主动去适应。当图书馆的信息及服务受外部环境的改变需要改变时,图书馆就应摆脱惯性思维,摒弃不适合用户需求的信息资源,这也符合信息生命周期理论的循环往复的规律。比如:当图书采购与馆藏容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经济绩效就会下降。但很多图书馆采取的措施是:面对大量知识陈旧的图书,宁可打捆堆放也不丢弃。缘由是这些图书依旧可作为馆藏存量,否则不能应对评估,当打捆堆放也容不下时,新旧图书就会混杂在一起摆放在书架上,影响了图书的利用。这种惯性的思维模式难以应对社会变化的潮流,势必造成馆藏利用率的下降。
  3.2 整合资源应列入图书馆的一项常规工作
  整合资源中的一项工作就是剔旧工作,剔旧工作在图书馆由来已久,但图书馆的剔旧工作仅就局限于破损图书、丢失图书。碍于馆藏总量的要求及图书是单位的固定资产的原因,剔除已失去生命的信息资源的工作很难开展,形成了馆藏藏书体系的不协调发展。特别是在当前获取信息渠道多元化的情况下,图书的利用率如何能够提高?以我馆近10年计算机类图书为例:十年内共入库计算机类图书9648册,十年内移入二线书库的计算机类图书2569册,剔旧的计算机类图书 683 册,如果按照藏书的采购原则讲,则存在着有效供给不足与大量闲置的矛盾,读者需求、时效性就不能很好的体现。因此,整合馆藏资源应成为图书馆每年必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3.3 科学数据管理下的统计工作成为重要基础工作
  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中,馆藏的基本统计就是按照分类、馆藏地点进行统计。但是,图书馆工作要做到人性化、精細化的服务大众,就需要细化各项工作的统计。比如借助图书在书架上的精准定位,可统计某本书被从架位上拿下来的次数,说明此书的被关注度,用以确定该书的利用率,避免了因开架借阅造成的不能全面统计图书的阅览情况。借助入库的时间统计出图书信息,综合各种统计数据,图书的利用率统计就会更加精准,更加具体。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得发展,按照图书的内容进行统计,图书的利用率统计就会变得更加简单、丰富、具体。依据这些统计数据,就可把一些馆藏已久又未曾出借过,内容已过时的图书从馆藏总量中去除,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物理剔旧。
  3.4 设立馆藏资源配置评价体系
  馆藏资源评价体系的构建,其目的是发现在规划、采购及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资源配置合理性的因素。为制定相应配置策略提供依据。例如:每个馆可根据自己馆的具体情况,设立配置评价指标,按照指标体系进行采购后图书的评价,并将对所购图书的配置比例是否合理进行检验,经过每年的积累总结,可以确定馆藏配置在各个阶段的特点、购书质量与价值。从而促成资源配置的最大化利用。
  总之,在当今数据管理服务时代,馆藏文献资源仍是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服务的一项基础,合理配置,优化纸电融合,更是图书馆为读者展开阅读推广的前提。深入研究藏书结构特性以及藏书结构变迁的因素,在生命周期视角下优化和均衡资源配置,保证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呈现出合理的匹配状态而不是无效率的饱和状态,才能促使图书馆服务读者、服务科研的水平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肖明.信息资源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148.
  [2]王永华,窦照月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312-314.
  [3]索传军.试论信息生命周期的概念及研究内容.图书情报工作[J].2010.7.
  [4]查先进.数字信息资源配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249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807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