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垄免耕栽培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玉米大垄免耕技术是将玉米的免耕技术和大垄种植技术结合到一起。使两种技术的优点都能在生产中体现,具有环保和经济价值。本文阐述了玉米大垄免耕技术的优点和栽培要点。尽管本技术还处于实验中,没有进行推广,但可以预见本技术对保护黑土地具有重要意义。
玉米免耕种植技术是在保留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免耕播种,不翻动或少翻动土壤,免耕种植技术的核心是在未耕土地上一次性完成开沟、播种、施肥、覆土和镇压等多道作业工序,目前免耕直播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近期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联合发文,大力提倡在东北四省推广玉米免耕技术,预期到2023年实现玉米免耕播种面积达到玉米播种面积的70%。
玉米大垄栽培技术各地模式不同,我们采用具体的栽培技术措施是将原有的两垄合为一垄种植,种两垄空一垄。通过三年的技术实践取得了理想的试验效果。
玉米免耕技术优势明显,但玉米单产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所以我们试验人员将免耕技术和大垄栽培技术整合在一起,让两种技术的优势互补,逐渐形成了新的玉米栽培模式。下文从技术优势、栽培要点进行总结。
一、技术优势
1、免耕技术的优势
玉米免耕种植技术明显减少作业次数,节省作业时间、劳动力和能耗,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在控制土壤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自我保护机能和营造机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水分利用率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玉米免耕种植技术是与现代农机技术、简化栽培技术及生态需求相适应的先進耕作体系。
2、大垄播种技术的优势
有利于增加密度,玉米出苗整齐,根系发达、茎秆粗壮,抗倒伏能力明显增强,由于行间距离较大,有利化学除草等田间管理的进行和机械化作业。玉米的空秆率、突尖率明显降低,籽粒的成熟好,色泽鲜亮。是一项增产幅度大、经济效益高、增产效果稳定、实用性强的栽培技术。
将两种技术有机结合实现了1+1>3的综合效果。
二、玉米大垄免耕栽培要点
玉米大垄免耕种植技术包括品种选择、秸秆处理、免耕播种、化学除草、机械深松、肥料运筹、病虫害综合治理等技术环节,是与现代农机技术、简化栽培技术及生态需求相适应的先进农作体系,其要点包括:
1、品种选择
玉米大垄免耕栽培需较其它栽培技术增加种植的密度,高肥密植技术路线,是目前公认的稳产、高产及高产再高产增效的有效途径,尤其在该技术当中应用效果更佳。栽培中选用紧凑型、半紧凑型或中矮秆等耐密品种是本栽培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
2、秸秆处理
要按土壤耕作制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只对玉米茬口的地块进行秋季秸秆处理。处理办法为结合玉米机械收获,边收获边灭茬,同时将玉米地上部分秸秆粉碎处理。然后用气吸式集草器将粉碎后的秸秆喷装到装载机车中,运出田间统一填埋到水打沟或以前人工取土的大坑中。这样能有效清理60%-80%的田间秸秆。那种秸秆全量还田的说法实践证明效果不好,故本栽培技术采用半量一下还田。
3、免耕播种
本地农户以前基本采用65cm的垄距生产。为了适应耕作,我们将原有的两垄合为一垄播种4行种植,同时留一个65cm的原垄休耕。也就是在130cm的大垄上播种4行,行距32-33cm;垄间距97cm。这样来年种植大豆等作物还可以恢复65cm的原垄状态。由于平作不起垄,地温提升较慢,较传统耕作模式推迟3-4天播种,采用免耕播种机播种,播种深度3-4厘米为宜。播种参考品种密度要求、种子千粒重和发芽率确定播种量。一般播种量比传统单行播种量要高10%-15%。一般每公顷增加1.5万株左右。播行内、播行间播种量误差不超过5%。将化肥施在原垄垄帮双内侧,深施15厘米,也就是在130cm有效播种面积内深施肥4行。施肥量为传统播种方式的60%。
4、化学除草
受秸秆覆盖以及遗留杂草的影响,免耕播种玉米田,宜采用播后苗前除草和苗后除草相结合的“封杀”除草策略。根据田间杂草发生情况,合理配方,药剂搅拌均匀,适时适量均匀喷洒,漏喷、重喷率≤5%。选择合理的喷洒方式和机具,注意操作安全。
5、机械深松
在土壤水分适宜的生长季节进行中耕深松,以打破犁底层为原则,一般耕深为20-25厘米。深松不翻动土壤,不破坏地表覆盖,一般在苗3-5叶期进行。
6、肥料运筹
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自走式或背负式高架喷药机喷施玉米叶面肥。肥料具体用量以品种存在差异。这是采用叶面肥避免玉米产生脱肥的风险,对玉米产量的提高具有非凡的意义。因留存一个原垄休耕,使得机械喷施作业能顺利完成。
7、病虫害防治
免耕地块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程度与常规生产方式存在一定差别,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加强田间检测和管理,依据品种特性防控病虫害。
总之,玉米大垄免耕技术并不是什么新技术,但它符合现代农业的新要求。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具有良好的环保效应,尤其是保护我们黑土地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推广的价值。
(作者单位:161300黑龙江省讷河市第三良种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236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