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种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那田园般久远的记忆在回荡中流逝,农民正在摆脱土地的束缚,走向陌生的城市,谁还留守在农村种地……
适逢春耕春管大忙时节,田间地里人头依稀,细看那些劳作的身影,却多是“种田的老汉采茶的婆,村村难见年轻人”。不久前湖北省农业厅在应城市祝墩村、枣阳市鲍庄村、崇阳县吴城村、监利县龚岗村等地进行的逐户调查显示,目前务农人员整体年龄较大,素质偏低,60岁以上的占25%,小学文化和文盲占55%。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这支“386199部队”支撑下的村庄,50岁的是壮劳力,60岁的是主力,70岁的仍在下地,种地正在酝酿一次新的变革。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流入城市的不只是农村“富余”的劳动力,更多的是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力。缺乏竞争力的“高龄”劳动力不断返回农村“田间养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成为一种趋势。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偏低,也使得农民纷纷流向城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算过一笔账:“根据湖南省物价局调查统计,2011年农民种植每亩水稻的纯收益仅有116.6元,但其中包括109.1元的国家粮食直补,实际上不含补贴农民纯收益只有7.5元。”真是有“种田一年不如打工一月”的说法。
农村劳动力匮乏,农业生产收入太低,引发土地粗放经营,撂荒现象日益严重。留守农村的老年人多只选择生产条件好的、离家近的田地耕种;一年可以种两季作物也只种一季。有学者在四川省、重庆市调查发现,在一些乡镇农村,大春耕地撂荒面积达2%~20%,小春耕地撂荒面积高达20%~80%。13亿人口的粮食供给,如果靠留守在农村的老弱妇孺来供应,那么等“末代农民”耕种不动之后,我们靠谁来养活呢?
农业生产缺乏稳定的后继劳动力队伍,已成为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的严重隐患。如今,年轻的“农民”大多没有种过地,对土地没有父辈那样的感情,对农村没有父辈那样的依恋,70后不愿种田,80后不会种田,90后不谈种田。深圳市总工会2010年的调查显示,仅有1%的新生代农民工愿意回乡务农;河北某乡镇中学一项问卷调查中,该校96%的学生表示毕业后不愿留在农村当农民……农业后继劳动力来源堪忧!
作为人口第一大国,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这是具有转折性、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事件,必将给农业农村发展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将来“谁来种地”、靠谁建设现代农业,日益成为我们不能回避、必须破解的重大现实问题。
本刊编辑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7005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