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究・教学・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新课改形势下的教育,是把学习的内容拓展到了课前、延伸到了课后,这样给了学生很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化学》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这是一门以青少年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实验技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新时代青少年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学生的课前准备是教学活动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可以在课前对这次活动主题进行相应的课前体验、资料搜集、准备素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能感受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因为这门课程是以学生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实验、实践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去展开教学的。活动是课程的呈现形式,是课程实施的“灵魂”。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就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利用多媒体,使教学内容“活”起来
  化学是一门宏观现象后面藏着微观现象的自然科学,现象是它的特点,微观抽象性是它的难点;同时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联系又非常紧密……以上种种特点为我们中学化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而操作简单、功能强大的各种软件又为我们中学化学课件的制作提供了技术保证。化学课上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就有很多优点,其形象直观,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和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其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
  2.联系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实”起来
  化学课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了解自然,做对社会有责任的人。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社会实际来进行。只有来自于学生生活中的东西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乐于接受。在第一次上化学课,我就为学生搭建自由表现的舞台:布置学生搜集与化学有关的物品商标、说明书及现代高科技复合材料等有关信息资料。接着让学生自由地在全班展示和介绍他们搜集到的有关的实物、资料。学生的展示从食盐、味精、醋到人造革、化纤,从纸、墨、橡皮到涂改液、自动铅笔,从空气、水到土壤、岩石,从矿泉水、果汁到果冻、方便面……学生尽情展示,纷纷参与,表现欲望空前高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点拨、协助、控制作用。又如在讲第八章“生活中的酸、碱、盐”时,可以让学生先在资料寻找出这三种物质的常见的典型代表物、医疗价值、经济价值、社会环保价值,还可以找找与酸、碱、盐有关的生活趣闻、生活故事。在授课时让学生以比较的方式分析三种物质的相互关系,理解酸、碱、盐三者的转化的条件,最后让学生分析三者能发生互相转化反应的共同本质和共同特征是什么?自然而然地得出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同时引入某些复分解反应的价值观念,如有医疗价值是用碳酸氢钠等碱性物质来治疗胃酸过多;有经济价值是用廉价的熟石灰和碳酸钠反应制昂贵的氢氧化钠;有社会环保价值是用碱性物质吸收工厂排放的酸性气体等。同时也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化学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实施,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初步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但堂上教学的结束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结束。课后实践活动的开展仍然离不开教师的关注和指导,教师应及时捕捉有各种利于学生实践的契机,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新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资料”、“化学・技术・社会”、“拓展性课题”等栏目,可以要求学生课后去阅读和理解这些栏目,并要求学生写出阅读笔记,谈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还可以让学生课后去查找与教材相关资料。例如:让学生查找沼气的主要成分、沼气使用的发展史,比较天然气、煤气、液化石油的优缺点,查到后向全班公布。实践半年来,我发现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思维和见识更加开阔了。学生自主学习,养成了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化学的发展、联系生产实际的知识及有关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习惯,从而缩小了学生在校学习的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与社会生产、人们生活、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之间的距离。我们也将收集的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化学资料和最新科研成果推荐给学生,让学生阅读,这样更增强了知识的时效性。
  《化学》课程带给我们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带来发展的机遇。要将挑战变为机遇,将机遇变为现实,在化学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科学的情感,让学生从过去单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展为不仅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还要保护世界。通过这些实践所得的交流,相信会更加促进这门课程的实施。同时,我们也深信着,在这门新课程的旋转舞台上,我们的学生可以更好地展现自己,更茁壮地成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00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