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主体参与意识,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实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白献宁
[摘要]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牢固树立起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把文言文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那么,文言文的教学必定是一番新的景象。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工作实际,笔者在“主体参与”这一方面对文言文教学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主体参与 文言文教学 课堂实效
一、课前参与,激发学习兴趣
“掌握学习”教学法理论认为,“要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必须注重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情况如何,直接影响到上课的效率。”因此,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就要注重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提高。在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时,教师就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看提示、查注释,学会自己分析信息;对注释未涉及而自己又感到理解有困难的字词,要动手查一查相关工具书,或者在小组内共同解决。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联系起来,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浓了,积极性提高了。
二、课堂参与,提高学习积极性
1.合作讨论,人人参与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事实证明,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小组讨论、小组学习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语文课上积极参与,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岳阳楼记》时,我要求分小组对课文进行深入钻研,归纳总结课文的精彩之处,并且说明只要能说出精彩原因,言之有理就行,没有固定答案。由于题目是开放性,很多小组都展开了讨论。七八分钟后,开始课堂汇报,大家畅所欲言,连一些平时学习较差的学生也举起了手,争相发言,有从语言角度来赏析的;有从修辞手法上来赏析的;也有从作者的胸襟抱负上来赏析的。学生见解独特,课堂气氛的热烈是令我意想不到的。
2.师生互动,平等交流
在如今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学生渴望教师把课堂的主角让位于自己,渴望教师用引导和帮助的方式来指导自己思考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教师应该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加入到学生的学习讨论中去。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我组织学生展开小组探究活动:对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你们有什么看法?学生的回答真可谓是五花八门,有的认为我们应向愚公学习,学习他那种坚定不移的精神;有的赞成智叟的看法,认为愚公真的愚,把家搬了不就行了么,不必花那么大的劲。也有的学生认为这篇故事写智叟就是为了突出愚公的精神……学生各抒己见,看法各种各样。虽然学生有些理解比较稚嫩、肤浅,但这都是他们主动学习的表现,这时如果马上叫停并给一个固定答案,不但取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压抑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我鼓励学生你争我辩,各抒己见,仅在小结时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学生参考。这样的课堂交流既深化了学生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避免了教师成为主宰者抑或旁观者。
3.张扬个性,关注体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对同一情景刺激的反映与表现,都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应尊重他独到之处,使语文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表现个性、塑造个性的过程。以《童趣》为例,作者在文章中描绘的童趣,极易调动起学生自己的经验和情感体验,激发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进行了尝试:在课堂上用部分时间指导学生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现代汉语的办法通读课文,学生很快就基本领悟了,此时的学生一个个兴味盎然,因为有趣的内容勾起了他们太多的童年回忆,不吐实在不快。于是我暂且将课文放在一边,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学生们争先恐后、活灵活现地向大家讲述着他们的童年趣事、傻事,这节课结束了,但学生还意犹未尽。虽然文言句法分析的不多,但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对生动的情节有了深切的感受,从此以后,也许就爱上文言文了,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收获吗?
4.授之以渔,提高参与能力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西方也有句名言:掌握了正确方法等于成功了一半。古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是永远讲不完的,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能力,让他们借助一定的工具,自己去探索、辨析、历练,才能真正得益。如《狼》,在课堂总结时,对课文中出现的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等特殊字词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明确学习文言文的重点。
三、课后参与,寓学于趣味之中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因此,除了要学生主动参与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应设计一些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参与,使学生的知识得以进一步拓展,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习惯得以进一步培养。要使学生在课外自觉地学习积累文言知识,必须寓学于趣味之中。
1.有计划地进行课外阅读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阅读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因此,教师需要有计划地找一些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迷上文言文。如在《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时,我就会印发《对牛弹琴》、《揠苗助长》;如在学习《孙权劝学》时,我就印发《吕蒙正不记人过》。当然,学生在阅读时,教师须在关键的地方给以点拨,使学生把在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和泛读相结合,而这种课内外结合的文言文学习方式也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逐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开展各类活动
课堂活动提倡主体参与,课外活动同样要强调自主性。教师要改变观念,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大胆放手,尽量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掌握和积累文言文知识的能力。例如,为增加学生的积累,我在课外组织学生开展了古诗文诵读活动,成语故事大赛、古诗文默写比赛等。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寻访古迹、考察民俗、收集整理楹联灯谜等途径,在生活中拓展学习古文化的空间。活动除由教师策划、组织外,更多的仍应由学生自己负责。由于是学生自己设计的活动,他们投入了更多的热情和精力,许多学生课外能主动地通过语文学习去提高,这不但大大地丰富了文言文教学的内容,有利于课堂教学,也为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搭建了舞台。
“教师给块蓝天,学生就能飞翔。”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牢固树立起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把文言文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那么,文言文的教学必定是一番新的景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38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