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构建物理生活化课堂,彰显生命的活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敬华

  [摘要] 笔者从生活的课堂方面研究如何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提出物理课堂教学“生活化”理念,认为“生活化”的课堂应包含加强与现实生活联系,让课堂充满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发展能力、为未来更好的生活作准备三个方面,对“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创设生活化情境的要素,在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物理教学 生活化 设疑自探 释疑合探 质疑再探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其主体就是“生活即教育”,它为我们指明了物理教学活动的方向,这种观念指导下的生活化情境教学向学生表明,物理就在你的身边,生活需要物理,物理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创设生活化课堂的必要性
  
  1.物理教学改革的需要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往往对生活环境中的物理现象不太注意观察,问题意识较弱,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探究内容;学习知识时不能很好地联系生活实际,不能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释周围环境中的物理现象,习惯于老师给以答案。物理教学改革就必须从密切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关系入手,让学生会从生活中提炼物理问题,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物理,用物理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
  
  2.学生学习的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努力把教材里的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欲望,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
  
  二、生活化情境的创设
  
  创设生活化情境的要素:
  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生活实际,我们在创设生活化情境中注重“趣”、“异”、“疑”。
  (1)趣,是指创设的生活化情境富有趣味,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创设有“趣”的生活化情境容易造成良好的心理态势和思维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趣味十足地去思索,去探求。如学习“大气压强”时,通过在一个瓶子内点燃蘸酒精的棉花后,在瓶口放一个熟鸡蛋,鸡蛋掉入瓶子中”这一有趣的现象,让学生去思考,引入大气压强的教学。
  (2)异,是指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与学生原有认识的事物表面现象产生差异。创设有“异”的生活化情境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如讲“惯性”,通过用直尺快速用力击打一摞棋子中的最下面一个,学生开始认为上面的棋子会一起飞出,但却发现实验中上面的棋子落在原处,引起强烈的好奇。
  (3)疑,是指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使学生思维中出现疑问。如把教学内容本身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创设对比的问题情景,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兴趣。
  
  三、物理生活化课堂的教学模式
  
  所谓物理生活化课堂的教学模式,就是“先学后导、以疑引探”的课堂教学模式,设置5个教学环节:合作复习―设疑自探―释疑合探―质疑再探―反思归纳。自学、合作、交流、展示等过程贯彻于五个环节的始终。紧扣一个“疑”字和一个“探”字,把时间、问题和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提出疑问,通过自探和小组合作探究去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利用探究得到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把生活──物理──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物理生活化课堂的教学模式各教学环节如下:
  
  1.合作复习,温故知新
  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告诉我们:一天过后,知识将被遗忘一半甚至更多。对此,设置合作复习环节。在上课伊始,教师留出约5分钟时间,由学生相互提问、讲解、补充、纠错。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巩固性复习,或是对本节课进行准备性复习。
  
  2.设疑自探,问题引领
  设疑就是提出问题。自探是学生完全独立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对知识点比较明确的章节教师可以创设与学生认知阶段相符的生活情景,启发学生发现“疑问”,例如,《速度》一节,我们可以通过提出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如何比较两个同学谁跑得快”、“如何求出从家到学校的速度”等,让学生找全知识点、交流展示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对于探究类的课型,知识点不明确的章节,可以通过生活中的问题情景,启发学生发现“疑问”,提出“疑问”,引出探究课题,自主进行探究。例如,《摩擦力》等内容可以通过依据生活情景提出问题,如问题一:擦黑板时为什么用力擦得干净?问题二:为什么冬天下雪天,要在汽车轮子上安防滑链?等问题。让学生确定探究课题、科学猜想、实验探究,交流展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3.释疑合探,突破难点
  这一环节有疑问的同学提出问题,有见解的组员给予帮助,解答不完整时别人给以补充;如果对问题有争议,鼓励学生分组讨论,进行猜想,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展开实验探究,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这是一个合作探究的过程。例如,《摩擦力》一节,学生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存在许多模糊认识,将此实验让学生分组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进行猜想,接下来自己动手实验验证猜想:(1)摩擦力与压力大小关系(2)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3)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4)摩擦力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此刻学生们品尝成功的喜悦的心情更加破切,各抒己见,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出一组组简便合理的实验方案,人人动手,进行实验,归纳出结论。
  
  4.质疑再探,整体提升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生活实际,从中发现更深层次的“疑问”,这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教师也可以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类比、联想、总结和归类,使之形成知识网络,并从中挖掘新的“疑问”。例如,在“摩擦力”一节的教学中,学完了滑动摩擦力力后又有同学提出生活中的问题――“手握一个瓶子,手和瓶子没有发生相对运动,这时为什么瓶子不滑落呢?”引发学生进行再度的“自探”或“合探”。这一过程,是从课本知识向实际应用升华的必由之路。
  
  5.反思归纳,拓展运用
  在前4个层次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回顾和反思,使学生领会所学物理知识中蕴藏的思想方法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通过对活动过程的回顾和反思,学生体验到对生活中与摩擦有关的具体实例进行分析,提取其共性,抽象出摩擦力的概念的认识过程,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意识到生活离不开物理,也培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
  [2]查有梁.物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柳斌.课堂素质教育手册.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
  [4]王爱娟.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43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