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重温电影《刮痧》,解读文化差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淑君

  [摘要] 作为语言习得中的非语言因素,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内涵,对跨文化交际也会产生巨大影响。学习者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异域文化,加大目的语的文化输入,缩小隔阂。同时,要善于发现不同文化间的共性,促进语际正迁移,充分利用文化杠杆,加快外语习得进程。
  [关键词] 文化 语言 非语言因素 文化差异
  
  一、引言
  各民族因历史渊源、生活环境、地缘地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体系、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即使在同一民族文化下,也会出现不同的亚文化分支,因此,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曾经说过:“社会因素对语言的干扰的概念是理论与实践关系中最为重要的问题(黄艳华,2001)。”外语教学实践证明,中国学生如果英语学习能力低下,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语言交际规则的模糊,即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对象,学习者对交际规则的转换考虑不足,甚至完全忽略交际规则,从而造成了交流中的障碍。语言学家屋尔福逊(Wolfson)也指出:“在与外国人交往时,本族人对于外国人在语音和句法方面的失误往往表现的比较宽容。相比之下,违反讲话规则,常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王晓华,2005)。”这就要求语言学习者不仅能用流利的语言本身进行交流,还要尝试用本土化的思想方式去思考问题 。
  二、以电影《刮痧》为例,解读非语言因素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电影《刮痧》讲述的是一个在美国生活了8年的中国家庭,因为孩子的一次意外发烧,刚来美国,不懂英文的爷爷用了中国传统的刮痧治疗方法为小孙子治病,而这就成了一次意外事故后父亲虐待孩子的证据。在中国人看来,明明是爷爷对孙子的爱而用刮痧的手法为其治病,而将人权至上的美国人却视之为虐待儿童。该片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场误会,是一场法律纠纷,但实际上所展现的是两种不同文化产生的碰撞,一种亲情至上的中国文化和只相信客观事实的美国法律之间的冲突。整个电影构思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让人在感叹爱的力量的同时,也不得不感叹中西方社会不同的历史传统、价值取向为交流带来的冲击、障碍和由此引发的文化“休克”现象。其中,许多情节令人感触颇深,较为集中地代表了中西文化中的冲突点,下面举两例具体阐述。
  镜头一:片中主人公许大同不问青红皂白,当着好多人的面“教训”儿子丹尼斯,就是因为丹尼斯打了自己的上司昆兰的儿子,但拒绝道歉。昆兰不解地问许大同为什么打孩子,“我打他是为了给你们面子,尊重你们!”昆兰非常不解:“什么乱七八糟的逻辑?!”在中国,由于孩子打架而遭到父母训斥、责骂再正常不过了,而且父母管教自己的孩子被认为是给对方留“面子”,但在西方倡导科学与民主的人文精神,再小的孩子也和成人一样有平等的权利,孩子如果没有错,那就不应该受到批评。做错了,最多也就是对其教导,不管怎样都不至于当那么多人的面不给孩子留一点尊严。他们不会把中国人习惯的“面子”问题掺合进去,他们更注重人性本身,尊重个体的存在性并给以尊重,哪怕是小孩子也是如此,而中国人的面子观则根深蒂固。
  镜头二:影片中,许大同的妻子简宁临产,而身为丈夫的许大同却正忙于公司会议,以致在听证会上控告他虐待孩子的护士义愤填膺地置疑“能有什么会议会比孩子出世更重要?”在西方,每个人重视自身的价值与需要,依靠个人的努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但中国文化的群体意识使大多数中国人树立起了对家庭、单位、社会以及国家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自觉担负起各种社会职责.将自身利益置后,必要时可以牺牲个人利益以维护集体利益。他们期望得到“群体之内”人员的照顾,但同时也以对该群体保持绝对的忠诚作为回报。这对于信奉个人主义,对集体采取有限奉献的西方人是无法理解的。
  纵观全片,主人公虽然在美国生活了许多年,能讲流利的英语,但其思维模式、行为习惯仍显“水土不服”,不能达到与美国社会的完全“融合”。可见,文化这种非语言因素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成败。
  三、对教学的启示
  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民族间各异的交际心理和文化气质,在语言习得中,教师和学习者应充分利用文化杠杆这种非语言因素,加快习得进程。
  人类中的每种文化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无好坏之分,各民族间的差异也无对错的评判标准,文化差异本身并不能称之为问题,也不是能够去解决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本应存在,这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问题的根本在于人们主观上对于冲突中的异域文化应理解和认同,这不是否定其它文化也不是强迫他国接受自己的文化,只是让他们更了解自己的文化;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包容地对待其它文明的文化。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在尊重差异的同时,应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真正做到“求同存异”,这体现了一种基本素质。因此,学习者应从心理上尽量培养对异域文化的亲近感,从意识上缩短对目标语文化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这样才会更有利于语言学习。
  文化差异是绝对的,但这种“绝对性”中也包含着相似性,不排除有部分甚至完全重合的情况。不同民族文化在“异”的前提下,会表现出若干“同”的成分,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学习者宜积极了解目标语的背景常识,关注英、汉在文化层面的共性,实现文化方面的“隐性”正迁移。虽然文化方面语际差异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是由于他们“同属人类的各个民族,生活在同一大自然中,对客观世界的总的认识基本相同,因此各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有些观念、习俗、行为准则等,为各民族所共有”(顾嘉祖,2000:454)。所以从整体上看,同作为人类成员的中英两国人民,还是有许多共性和相似性的。当然,要培养对目标语文化内涵的认同感,向其文化靠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切忌急于求成。
  四、结语
  文化差异是由各国的历史传统及不同的社会发展进程所产生的,表现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根植在人们头脑中,很难轻易被改变。差距越大,产生文化冲突与困惑的可能性与强度就越大。因此,语言习得者要对学习中的非语言因素给予足够重视,学习有关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风俗习惯,对促进英语的教与学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梁喜生.文化大师――G•霍夫斯坦德教授[J].中华企业文化网,2006.
  [2]鲁斯•本尼迪克著.黄学益译.菊花与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与教育研究出版社,1989.
  [4]黄艳华.“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小议[J].六盘水师专学报,2001,(3).
  [5]王晓华.谈开方式课堂教学法在汉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5,(2).
  [6]Schumann,J.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idginization hypothesis[J].Language Learning,1978,(26):391-408.
  [7]李建夫.外语习得中背景知识与共有知识的互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2).
  [8]顾嘉祖.跨文化交际[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05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