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锡海
[摘要] 在我国高等教育竞争局面已经形成的今天,作为起步较晚的高职教育面临严峻挑战。高职院校要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定位,明晰办学方向,博采众长、办出特色,以创新迎接挑战。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质量 特色 科学发展观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很快,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我国高等教育竞争局面业已形成的今天,作为起步较晚的高职教育面临严峻挑战。高职院校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实现创新,迎接挑战,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科学发展,准确定位
高校的发展定位就是指高校如何确定自己的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是对高校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战略地位和发展方向作出的战备选择,是一所高校能否发展的重要前提。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办学定位应在正确把握时代背景,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的确定自身的办学定位。
高职院校要客观冷静的分析自身的办学实际、冷静分析自身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坚持有所作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理应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侧重点是制造工艺、施工、管理和服务方面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懂得研究和设计,而普通高等教育,他的培养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级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其侧重点是研究和设计,熟悉制造工艺、施工、管理和服务方面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高职院校要围绕自己的教育目标,科学定位,以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
二、突出特色,提升竞争力
办学特色是在一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办学特征。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高职院校应突出体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这类特色反映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类型区别、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层次差别。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它突出体现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而不是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相比较,它突出体现在“高等”和“技术应用型”上,而非“中等”和“技能型”上。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院校在师资、经费、办学传统和办学层次上都相差较大,对高职院校而言,特色不仅是生存的保障,而是发展的基础。高职院校要紧紧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地方经济和行业的变化,以市场为导向,显现特色。
三、调整培养模式,适应社会需要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实现培养目标而构建的过程框架和运行方式,它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它包括专业设置模式、课程设计模式、教学运行模式、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等多个方面。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于高职定位,现在仍有部分院校对此不清晰。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这么几个方面。一是专业设置上要解决专业口径过窄的问题,在复合型专业上做文章,因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这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适应面和未来发展。要对传统专业进行嫁接、复合和升级。除了加大硬件投入外,还应加强软件建设,精心规划设计专业发展方向、培养过程、检测标准、实施方案。建立就业市场反馈机制,认真总结专业发展情况,确立应该巩固和加强提升的方面并予以落实。二是在课程设计上要突出实践课程,强化理论课程,加大开发体现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课程的力度,突破学科中心课程模式,构建开放式课程模式。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力求使课程体系在实际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既有针对性,又有前蟾性和扩展性,让学生在掌握必需文化知识的同时,又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从而保证毕业生在一定的专业领域内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不会因职业岗位变换而失去自身工作能力。三是要坚持产教结合、产学研结合的教育运行机制。学校要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科技研究和开发工作,为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增强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提供条件;为企业的终身教育服务。四是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并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要建设1-2个省级重点实习实训基地,建好校内实习基地,确保基础技能训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校企合作,建立校外专业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直接接触生产实践,熟悉现代化生产工艺,掌握先进的技术和齐备。五是学生工作要根据年龄段分类教育和管理。在管理中充分考虑学生年龄和学习经力,对三年制高职和五年制高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思路实施管理。
四、抓师资队伍建设,保证教育质量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不容乐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数量不足,观念落后。从教师人数看明显不足,相当数量的教师观念落后,知识老化,教育方法、教学手段陈旧。二是学历层次偏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且有相当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升格,老师队伍学历水平普通偏低,很难适应高职发展需要。三是结构不合理,“双型型”教师缺乏。基础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不足,一专多能教师匮乏。四是补充渠道不畅。现高职院校师资补充主要来源是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他们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不足,企业优秀的能工巧匠进属于事业单位编制的高职院校受控于编制,“双师型”人才很难补充进来。
高职院校要尽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营造尊重教师的氛围。一是有计划地选派老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二是改革人事管理制度,面向社会招聘工程技术型人才,聘用兼职教师,改变单一从高校选用师资的做法。三是选派教师去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工程管理能力;同时鼓励教师独立或与企业联合搞应用技术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以提高教师的研发与技术应用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四是进一步加强人才资源管理,建立有效地激励机制和教师工作绩效评价机制,促使教师自我加压提高水平;重视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营造教育创新的氛围,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五是根据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合理分流职工队伍,根据人均贡献大小拉开师资队伍和职工队伍的收入差距。
五、博采众长 实现跨越
要开阔眼界,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避免走弯路。英国爱德思国家学历与职业资格考试委员会所开设的BTEC高级文凭(HND)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于我国的教育很有借鉴的价值。推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和教师和“教”构成了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通过互动式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大大增强。
在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国内优质教育资源。国内已有一些著名的理工科院校研发了适应我国社会和企业需要的IT工程师培训等课程,这样的应用性课程正是当前高职教育所要探索的,要主动联系,成为培训课程的合作院校。通过项目合作,不仅可以使部分专业学生有机会接受高水平大学教师的培训,同时通过选派部分教师进入高水平大学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要与国内相关的名校建立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让师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渠道,接受不同层次的教育,了解不同风格、不同理论的教学。对于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对于高职教育来说,不只是名牌高校、名牌企业,乃至社会各职业、行业生产实践第一线的行家里手,都应该为教学引进的资源。依托企业技术力量,构建产学互动机制,应纳入引进优质教学资源的范围。通过建立院外实习基地,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与社会企业的专家建立广泛的联系,形成教师队伍、学生实践与社会资源共享的良性互动。
六、制定政策、加大体制创新力度
发展高职教育既要提高认识,增强自觉性,还要靠正确的政策、措施来推动。应按《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有关规定,把高职院校领导班子配齐配强。学院领导必须具有必备的学历、资历等资格条件,省高校工委、教育厅要把好关。要明确党政各自的职责、重大问题由学院党委集体研究,日常行政管理、教育教学、后勤保障由院长全面负责。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这一方面,指出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与经济社会尚没有实现协调发展。
“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靠政府包揽办学,即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更不现实。高职院校如果依然是行政干预,计划指导为主,就会让处于发展初期的高职院校在未来的发展中举步维艰。
要改变政府办学统得过死的状况,逐步实现国家、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企业、国外组织和个人多元化举办高职教育的办学体制。地方政府在加大办学经费投入力度的同时,下决心加快推进部分高职院校办学体制的转制试验。所谓转制,就是改变当前国内高职院校“国有政办”的单一模式,将一部分由政府主办的地方性高职院校转为“国有民办”、“民办公助”的高校。实现一部分地方高职院校自身的转制,一是有利于增强高校自身的“造血”功能,拓宽学校的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机制;切实推进高校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增强高校自身的办学活力。二是有助于加快推进我国高职教育以国家举办为主的多元化办学格局的形成,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形成和谐,有序的竞争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M].1996.
[2]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M].1998.
[3]周锡海.加入WTO对山东高等教育的影响[J].工会论坛,2002,(4).
[4]周锡海.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J].济宁宣传,2005,(4).
[5]周锡海.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09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