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与台湾小学音乐教科书内容的比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作为亚洲较早接受西方音乐艺术熏陶的地区,澳门和台湾有着它们独特的音乐文化背景,它们的音乐教育也发展得比较迅速。本文以澳门与台湾的小学音乐教科书为文本,从它们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其中的得失,以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1.内容选择
澳门当前使用的音乐教科书的内容集中在民歌上,如日本、韩国和非洲儿童的摇篮曲和民歌,来自中国内地不同省份的民歌也包括在这些教科书中。但是,由于澳门的大部分音乐教科书是借用邻埠的,基本上没有提及澳门的题材,缺乏当地的粤语民歌,致使出生在澳门的小孩,对他的出生和生活的乡土风情竟知之甚少。然而在台湾,当前发行的每一套教科书中所选择的歌曲都包含当地台湾语的歌曲、汉语歌曲以及国际儿歌。笔者认为给学生提供一个全球化的视野和让学生在音乐课上欣赏不同的文化和艺术很重要。事实上,学习其他民族的民歌,不仅能帮助孩子理解不同的文化,而且能帮助孩子学会欣赏原创是如何使用不同元素来创造不同类型的音乐的。
2.内容编排
澳门使用的整套教科书不仅在内容上缺乏当地的粤语民歌,而且在乐理上也缺乏系统的编排,像调号、节拍以及基本的乐谱安排上不甚合理。比如,用于一年级音乐课的音乐应该是鼓舞人心的,介绍进步元素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而不是介绍复杂的节拍搭配和调号。音乐节拍和乐谱的非渐进性引入可能会使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过程没有结构、没有组织的观念。再有,在每一个层次水平的音乐课上重复同样的音乐概念和乐理可能会造成学生对音乐概念的混乱和音乐学习的累赘。在这一点上,台湾的音乐教科书比澳门的音乐教科书要编排得好,不仅都是系统地并且渐进性地介绍乐理、节拍和调号,而且各个层次水平的教科书均不重复和累赘,学生可在每个年级系统学习不同的音乐概念。
3.内容设计
在教科书的内容设计方面,澳门所采用的教材倾向于认知发展价值取向的设计模式,即学科型课程的教科书。一方面,这种类型的教科书很容易脱离现实和社会实际,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但其结构清晰、文字简练、叙述清楚、要点鲜明,教师用起来比较顺手。另一方面,这种教科书的面貌一般会比较抽象,题材离学生熟悉的生活比较远,留给学生的思考与想象空间不大。教师虽然好教,而学生未必好学。而台湾所采用的教材倾向于学术主义价值取向的设计模式,即经验型课程的教科书。经验型课程依托的是学生的经验。教科书通常是从学生生活中熟知的真情实景出发,有的可能是学生喜欢的童话、传说、科幻故事中的现成题材,有的就是学生个人已有的学科知识积累。从情景出发的教科书通常是把新的学科内容隐含在情景后面,把原本在学科型课程中的条理清晰的不同学科知识和盘托出。这样的教科书题材一般比较丰富,读起来引人入胜。
4.课程容量
课程容量是教科书文本的重要指标,而通常的“容量”,多是指讲授知识的量。不可否认,知识的量是课程容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唯一指标,还应该考虑学生活动的量、思维的量。学生在学习相应内容时提出了多少有价值的问题,产生了多少“闪光”的念头,发现了多少独到的思路,等等。当然,经验的积累、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亦应成为课程容量的构成因素。由于澳门所采用的教材倾向于认知发展价值取向的设计模式,所以它的课程容量也是较小的。相反,台湾的音乐教科书的课程容量比较大。学生是教材使用的最终受益者,然而在澳门还是有相当多的学生表示音乐课是难以理解的;相对于澳门,台湾的学生音乐课的理解能力总体水平要高于澳门。这应当与教材的内容编写是分不开的。当然,除了教材因素,教学活动的成败还与教师的授课方法有关。
相比之下,台湾的音乐教科书比澳门的要理想得多。澳门应该发行自己的音乐教科书,其中应当包括自己的文化、价值和历史。音乐教材的编排应该具有系统性、渐进性和可理解性,同时要具有全球化视野。而从上述的比较中,我们的音乐教师也可以获得启发,授课时要注意对音乐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和补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321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31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