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两线交织 双向互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 丹

  摘要: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法。把诵读、阅读结合起来运用,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语文学习效果,快速提升解读的效率。《实用语文》按照诵读、阅读的自身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梳理出诵读、阅读两根线;又根据诵读、阅读间的内在联系,把这两根线交织成“基础诵读”学练序列,以诵读辅阅读、促阅读,用阅读导诵读、助诵读,让琅琅书声回归语文课堂,形成了诵读、阅读两线交织,双向互动,促进学生语文解读技能快速提高的学练体系。
  关键词:语文教材;实用语文;诵读;阅读;互动;框架
  
  诵读,就是抑扬顿挫地念,是与阅读相并列的读的方式。我国的传统语文教学十分重视诵读。从远古的“讽”、“诵”,到“好为人师”的韩愈所谓的“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言”(《昌黎先生集・进学解》),欧阳修的“作诗须多诵古今人诗。不独诗尔,其他文字皆然”(《欧阳文忠公文集・试笔》),直到犹在耳际回响的近代私塾学童们的“放开喉咙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诵读受到历代文人学子的高度重视,被视作读书人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基本功。然而,当下的语文课堂,尤其是高校语文课堂竟很少能够听到朗朗书声。语文教学似乎丢了“诵(读出声音来)”而只剩下了“阅(看(文字))”,甚至于用“(教师的)讲”取代了“(学生的)阅”。高等教育出版社年前出齐的《实用语文》,高度重视诵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功能,专门构建了“基础诵读”学练序列,让琅琅书声回归高职语文课堂,为充分发挥诵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功能,让学生在琅琅书卢中感受祖国语言的出色表现力,接受祖国文化的濡染,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创造了条件。
  提到诵读,许多人想到的只是普通话是否标准,是否声情并茂、感人至深,所关注的只是诵读者的外在表现。其实,诵读的核心在表现,更在理解,在于诵读者是否清楚地了解所念诵的读物的蕴涵。读同样一篇反映夫妻情深的文章,普通话标准的孩子就总不如普通话不那么标准的成人读得有感情。究其原因,就在于文章中的感情,成人能够深刻理解,故而也就可以充分表现;而孩子难以完全理解,也就无法充分表现。所以,理解是里,表现是表;理解是源,表现是流。表现因理解而有依据、底气,理解因表现而有意义、价值。只有深刻领会了读物的思想文化内涵,始能辨清“主”、“客”,“断”、“联”,恰当地处理好“高低抑扬”、“缓急顿挫”(《李笠翁曲话》),始能声情并茂地加以表现。而要深入理解读物的含义,就离不开阅读,离不开凝神静气地思考,也就是朱文公所谓的“心到”(《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训学斋规》)。所以,出色的诵读必须要有阅读作基础。诵读离不开阅读。
  同样,阅读也需要诵读的帮助。因为阅读并非目的,而只是读的方法。读的目的在理解。而诵读在这方面可以起到独特的作用。诵读是放出声音来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同时运用多种感官比只运用一种感官感知的效率高,因而也就可以更快地理解。因此,读的时候,口耳眼并用地边念边听边看,比单用眼看效率更高。再者,放出声音来读,能更强烈地感受文章的气势和作者的感情,更真切地领会文章所写的情景,更深刻地领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味――特别是对那些运用了排比句(段)、反问句、设问句、疑问句、祈使句、语气词、像声词的文字。比如,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段)、祈使句,充满了撼人心魄的力量。你放声诵读,就会强烈地感受到这种力量;如果只是阅读,感受就会平淡许多。又比如,“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荧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冰心《笑》)这段文字中的那个“呀”字所传达的惊讶、欢喜,诵读后获得的感受显然比阅读后获得的更强烈。再比如,“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茅盾《风景谈》),你的念后感受与看后感受,相信也不会完全一样。这些都是因为阅读不出声,最能传达声情的排比句(段)、反问句、设问句、疑问句、祈使句、语气词,最能生动再现情景的像声词也就只能被埋没在其他的语句当中,而无法显露出来发挥应有的功能:诵读则给这些语句发挥功能提供了可能。另外,阅读通常快于诵读,阅读的时候常常只是掠过,甚至会跳过“无关紧要”的词句,因而也就会在感受、理解上打折扣;而诵读的时候得把每一个字词都清楚地念出来,不允许“偷工减料”,因而感受也就自然要强烈,理解也就会随之而更加深入。由此,朱熹对诵读提出过明确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训学斋规》)所以,认真的诵读,会对阅读产生反推促进的作用,帮助我们更深入地领会读物的内涵。
  由于诵读、阅读各有其用,且相互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只有把它们结合起来运用,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语文学习效果,快速提升解读的效率,所以,《实用语文》按照诵读、阅读的自身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梳理出了诵读、阅读两根线――由放声诵读、读出轻重、断连恰当、激发情感、和谐自然、得心应口等6步构成诵读线;由领会大意、筛选概括、辨析探寻、学习联想、品味评价等6步构成阅读线――又根据诵读、阅读间的内在联系,把这两根线交织成“基础诵读”学练序列,(其具体框架如下表)以诵读辅阅读、促阅读,用阅读导诵读、助诵读,让琅琅书声复归语文课堂,形成了诵读、阅读两线交织,双向互动,促进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技能快速提高的学练体系。
  
  这里需要重点阐释各单元内诵读和阅读之间的内在契合点。因为这不仅是各单元架构的支点、依据,是其科学性所在,也是理解“基础诵读”学练序列单元框架的难点所在,更是体现诵读、阅读两线交织,双向互动的关键所在。只有弄清这些内在联系,才能科学地驾驭该序列的教材。
  
  第一单元“放声诵读,领会大意”,其内在契合点在对文字的感知。诵读是作文字的形一音转换,重点训练见字出声、不念错、不丢字、不添字的技能;阅读则是作文字的形一义转换,重点训练见字解义、整体感知文章意义的技能。由于文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所以,本单元诵读与阅读的学练也就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二单元“读出轻重,筛选概括”,其内在契合点在筛选重点语句。重点语句必须重读,而重点语句是分析概括之后筛选出来的,这是以阅读导诵读:重读的语句一定是重点语句,是归纳大意时筛选的对象、概括的依据,这是以诵读辅阅读。在这里,诵读、阅读就是这样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筛选而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第三单元“辨析探寻,断连恰当”,其内在契合点在对断与连的判断。阅读时通过“辨析探寻”判断结构的断续承转,把握所读的条理,摸清作者的思路;诵读时则要根据“辨析探寻”的结果确定声音的中断或延续,才能读得连贯、流畅。以“辨析探寻”的结果为诵读的依据,是用阅读助诵读:而诵读须以“辨析探寻”的阅读结果作依据,也会对阅读产生反推促进作用,这便是以诵读促阅读了。
  
  第四单元“学习联想,激发情感”,其内在契合点在情景的再现。阅读时需要运用联想,把所看的抽象文字再现成鲜活的具体情景,感受作者融注于作品之中的情感。这样的阅读会激发诵读者的情感,使其在诵读时如临其境,进入角色,用声音把这种情景再现出来。而诵读所具有的独特的整体感悟功能,又可以强化阅读过程中获得的感受。如此,诵读、阅读的互动也就步入了良性循环。
  
  第五单元“品味评价,和谐自然”,其内在契合点在对主旨的把握。阅读时要通过对作品的挖掘、筛选、鉴别,达成对主旨的准确理解。诵读时则须以这种理解为依据,以恰当的态度、语气,准确地把这一主旨表现出来。阅读是“吞”,诵读是“吐”。就在这周而复始的吞吐之际,文章的主旨已被牢牢地把握。
  
  第六单元“想象创造,得心应口”,其内在契合点在个性创造。如果说前5个单元所进行的是理解性解读,寻求的是与作者的对话(当然是通过文本),是与作者心灵的呼应默契,那么,本单元所进行的则是感受性解读,是与文本的对话,寻求的是对文本的新颖、独到的见解。在这个单元,无论是诵读还是阅读,都必须以我为主,读出个性;都要求尽情发挥,读出新意。
  教材的编写规约着教师的教法,更召唤着教师不断创造新的教法。这里剖析教材框架,阐释编写意图,为的是帮助使用《实用语文》的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研究,设计出新的教程、新的教法;同时也是为了让教材更好地接受教学的检验、教师的评判。我们衷心期待着使用《实用语文》的宝贵意见。
  
  责任编辑 陈立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75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