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和谐管理”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田 野 彭金冶
摘要: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工作面临诸多困境,以“和谐管理”理念为指导,克服传统教学管理中的弊端,实现教学管理的实质性改进,成为教学质量取得实质性提高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和谐管理”;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实践
一、以人为本,“和谐管理”
“和谐管理”是以我国传统“和合文化”思想为指导的,在借鉴西方先进科学管理制度与方法的基础上,协调传统文化与管理实践的矛盾而形成的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现代组织管理模式。“和谐管理”在管理学上被定义为“组织为了达到其目标,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围绕主题,以‘诱导演化(不确定性利用)’和‘理性设计(确定性下的设计优化)’及其耦合为手段,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实践活动”。它既遵循了儒家的“和为贵”、“和则多力”、“和则生物”的哲学思想,又吸收了西方现代管理科学的精华,突出强调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使组织在内外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持续的良性运转。高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是由学校管理者、教职工、学生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组织系统,其典型的特征是组织管理的主客体都是人。这样以人为中心的“和谐管理”运用到高校管理中就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依赖于政府行政规划、扶植而形成的,成立的时间尽管短,但是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一一从办学规模、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等各方面都凸显了特色。由于这类院校多数是从专科升为本科的,仍存在着办学经验不足,学术水平要求不高,经费支持不足,生源存有偏见等现实问题。还有,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经费不足与学校发展需求之间、教学与科研之间、学校管理者与教职工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等矛盾也相对突出。究其原因,从学校角度,在教学管理中还没有形成以教师和学生为本,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仍延续了政府行政领导意志和指令为准则,教学中保留了浓厚的行政化和纯粹的科化管理的痕迹。突出表现如下:(1)过多地依赖于行政领导,教学基层管理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不够;(2)临时颁发的规章较多,使理应遵循规律的教学活动不能常规;(3)师生受制于管理者的主观设计,教师被置于从属地位而忽视其发展的目标要求,学生缺乏利益代表机制参与学校管理;(4)学校注重人文关怀不够,致使师生投入过多的精力应付各种检查、汇报、总结等,教师集中教学和学生专心学习的时间难以自控:(5)院系缺乏适应人才创新模式的管理,陷入管理者一教师一学生单循环的教学垂直管理系统所带来的困境。
新建本科院校坚持以教师和学生为本,需要落实教育部周济部长提出的“办学以教师为本,育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真正把教师和学生作为实现教学管理目标的核心资源,成为实现教学管理目标的主体。笔者提出“和谐管理”,要求学校管理者要从以往的行政管理视角,转向关注教师“求发展”的本质需要上来:广泛地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因素,充分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展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培植教师的主人公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注重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组织目标的统一;尊重、信任、关心、理解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氛围与环境,辅之以荣誉激励、精神激励、目标激励等多种手段,达到他们自身与事业的和谐发展。对学生的学习管理:首先,采用讲课、讨论、作业和竞争性测验来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通过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来保证学生的知识建构、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其次,为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发表意见提供可行性的渠道;引导他们能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理性思考“人生的价值趋向”、“生活的真正意义”等根本性的问题,进而使他们形成具有时代科学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高素质的知识性人才。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和谐管理”将构成高效的立体化“教育场”,对学校的教学会产生整体的系统效应,使师生处于最佳精神状态,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那么,新建本科院校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的、高效的“教育场”,发挥整体的系统效应呢?
第一,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决定着学校办学的成败。教师是高校的第一生产力,也是最活跃的生产力。因此,有必要把教师的培养作为教学管理的主要职责,明确办本科教育的师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的标准。把建立一支符合新建本科院校水平的教师队伍纳入管理工作的计划中,采用积极、优惠、可行的政策措施吸引专家学者来校工作;投入资金推动在职教师的业务提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学生评教、督学指导等教学管理机制,引导固守传统、习惯势力的教师,使其学识与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第二,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根据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以区域经济发展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基准,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培养途径。使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地方特色和优势,符合建校时的初衷。
第三,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和质量评估长效机制。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有赖于建立科学的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把握教学过程各环节的质量完成情况。对于重要环节要进行重点检查,对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点要进行评估,制定出质量标准、工作规范及其评估指标体系。
第四,构建多样化的学习环境。除了课堂学习上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还应着重营造新的学习环境。信息化时代,人们已经离不开网络信息环境,因而构建完善的、便利的网络学习环境,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有利于实现学生自主性、探究式的学习。营造研究性学习环境,通过小型研讨课、学习研讨会、科学训练计划等,在研究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人文性环境,通过教风、学风、校风建设,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品味和品格。
三、推进制度创新,实施科学管理
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是实现“和谐管理”的根本保障。高校――作为学习型组织,是一种有机的、柔性化、扁平化、符合人性、能持续发展的系统组织,它通过组织全体成员全程的、互动式的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来改善组织及其人员的心智模式,实现组织成员的自我超越和组织管理的思维创新,最终顺利达成组织的共同远景目标。理想的目标在于实现教学质量实质性的提高,而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是要对已有的教学管理机制的反思与创新。依法治校、人才兴校、质量强校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战略出发点,它客观上要求在教学管理中实行“科学规划、民主决策、分工授权、目标管理、绩效奖励”的科学管理方法。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体制。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规范作用。制度建设要从学术性、市场性和组织性三个基本视角出发,探索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创造出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和广大教师热衷工作、学生醉心学习的机制。从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看,完善而有效的大学章程是现代大学制度建立起来的重要标志,是依法治校的需要。
第二,创新学校管理机制,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高校教学管理更多的是强调学术管理,需要更多的自由研讨、自由交流和学术争鸣。这符合高校是学术组织而非行政机构这一特点。所以,建立完善校务公开机制、民主决策机制、岗位责任管理机制、工作激励机制、人事聘任机制、干部约束机制、学生信息反馈机制等,将为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和创新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干部约束机制的运行,可以使其他的管理机制更加顺畅。因为,“和谐管理”要求干部的权力必须受到制约,不能一言堂,否则危害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威胁安定有序。现在有一种倾向,一谈到和谐就意味妥协、就意味可以忽视矛盾。这是认知上的错觉。和谐不是无原则的妥协和回避矛盾,而是科学分析影响和谐的矛盾根源,更加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实现学校的和谐发展。
第三,优化设计教学管理方式,追求人文关怀、情感管理与规范的统一,构建管理制度实施的人文环境。如果只有制度的管理和约束而缺少人文关怀环境的支撑,则是一种僵化的管理,是单纯的“法治”。因而,积极构建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关心人,乃至塑造人的文化环境,并从方便、体贴、适合人的需要角度思考教学管理,必将使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得以顺畅而有效实施。只有将制度与人文环境有机结合,形成和谐力量,才能实现学校教学管理的高效。学校层面应强调以服务教学为本,坚持管理与服务的统一,改变以“控制”为主题的过程管理,转化为实施以“指导”、“引导”为主题的目标管理。积极探索学分制下教学管理的方式,明确院系教学管理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最大限度地释放院系一级在本科教学管理中的能量,增强院系管理的活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在各层次需要依次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就会产生新的更高一级的需要。教师、学生都有着向更高层次的愿望和需要,有着为实现更高层次愿望而蕴藏着的潜力,因此,教学管理者要关心教师、学生的身心健康,创设宽松和谐的工作、学习氛围,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积极主动地优化管理设计,灵活选择管理策略,在“管理丛林”固有的混乱中,寻找清晰的解读方式,科学预测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消减那些可知且不可(易)把握的变量及其关系,以进一步优化和谐主题,实施教学上的“和谐管理”。在致力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的基础上,注重提高教学管理的艺术和智慧,注重人文关怀。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教学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凝聚大学内部各种力量,保证教学质量。
第四,启迪思想,达成共识,锻造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不仅对于涵育、塑造大学人的精神品格具有根本作用,而且对于引领社会风尚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精神包括学校成员共同拥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历史传统、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要素,其核心是大学共同的价值观,它揭示了高校管理中最隐蔽、最深层、最具活力的因素。这对于广泛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活力,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增强向心力、内聚力与核心力,保证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采用“和谐管理”,明确提出“一切源自于师生的和谐发展”的办学宗旨,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大学精神要靠大学人来创造、培育。大学的校长、大学的学术群体对于锻造、培育大学精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领导者和全院职工要树立“和谐管理”的科学理念,通过建立共同远景、营造环境、培育具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共同体,来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和谐发展。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新建本科院校的校长应当从教育管理者走向教育领导者,成为学校发展目标的筹划者,学校成员的信念、价值和态度塑造者。在一个团结、奋进、竞争、和谐的环境与氛围中,推进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责任编辑:张冬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76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