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再议《最后一课》的插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辉 黄朝阳

  我曾针对人教版《最后一课》插图的不足,在《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3年第8期上发表了《对(最后一课)插图的异议》一文,现苏教版对原人教版插图作了修改。苏教版依据课文内容将原插图中几处明显与文章内容不符的地方作了修改,如:韩麦尔先生的礼帽、礼服、韩麦尔先生的花白头发。
  但苏教版将韩麦尔先生最后一课的最后形象定格为:头靠在黑板上,面部掩藏起来,将一个背部形象留给学生,一个挥手的姿势让学生“散学”。我觉得这样描绘韩麦尔先生的最后形象,没有把韩麦尔先生的至高无上的爱国师者形象充分地展现出来,插图的视觉效应没充分表现出来,没有达到文章运用插图的效果。
  首先,苏教版将韩麦尔先生的最后形象定格为一个背部形象与课文内容有些不符,并且背部形象不能刻画出韩麦尔先生伟大的爱国形象。文中这样说道:“韩麦尔先生……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韩麦尔先生既然要用眼睛带走教室里所有东西,那他绝对不会放过最后一刻将学生装在自己的眼睛里,并且韩麦尔先生还要通过眼神和表情最后完成自己的爱国教学任务。课文最后也这样写:“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头靠着墙”可以是前额靠墙,也可以是后脑勺靠墙,但紧接着的“话也不说”,表明学生看到了他的嘴部,也就是看到了他的正面,所以这时应该是韩麦尔先生最后一刻留给学生的正面形象。从整篇文章看,韩麦尔先生从上课开始到课中一直到下课前在黑板上写“法兰西万岁”的大字,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精心策划,精心安排的,他在这最后一天的授课中既要把爱国思想传输到学生心中,又要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将爱国形象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我想韩麦尔先生设计的最后一课留给学生的形象绝不是一个背部形象,韩麦尔先生是非常理智地来完成他这一天教学的,背部形象使韩麦尔先生显得有些失礼,也使这一伟大的爱国形象显得无力。与课文中的“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一内容明显不符。
  其次,从刻画人物的方法上看,一个背部形象不足以刻画出一个有理智的爱国者的高大形象,我们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写一个人最简洁的办法就是写他的眼睛,一幅画更是这样,韩麦尔先生的这一最后形象应是最后一课的高潮,这一形象应铭刻在学生脑海永远不忘,这一形象不通过正面形象是无法表现出来的,只有通过充分描绘韩麦尔先生的面部表情、眼神,来展示他丰富的思想和内心世界,描绘出他至高无上的爱国形象,苏教版所画的背部形象显然没有表现出韩麦尔先生的高大的爱国形象。
  再次,背部形象不符合当时欧洲人的礼貌和风度,欧洲人在《最后一课》写作前后是有“绅士风度”这种做法的。一个有修养的人,在社会上非常注重礼节,一个人不管如何高兴或悲伤都会有礼貌地待人接物,不失其风度,我想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的最后不会留给学生这样一个不礼貌的形象吧。
  总之,韩麦尔先生的最后形象不应是一个背部形象,而应是一个正面形象,通过画韩麦尔先生的眼睛和面部表情。将他的愤怒、悲哀、痛苦、无可奈何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怀通过视觉效应充分展示出来,通过眼睛和面部表情刻画出韩麦尔先生最高大的形象。另外应让黑板上的大字完全展现出来,韩麦尔先生高大的正面爱国形象与“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共同奏响最后一课的结束曲,共同完成最后一课的爱国教学任务。也给学生留下最后一课的永世不忘的一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27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