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控放之间――《十几减九》两个教学案例对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课改前案例
  (出示第一幅苹果图)
  师:谁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生述图意。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该怎样列式?
  生:9+2=11(师板书)
  (出示第二幅苹果图)
  师:谁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生述图意。
  师:要求还剩几个苹果该怎样列式?
  生:11-9=2
  师:认真观察两幅图的算式,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说明二者联系。
  师:如果没有图要算11减9等于几该怎么想?
  生1:9加2等于11,所以11减9等于2。
  生2:11可以分为9和2,所以11减9等于2。
  生3:10减9等于1,1加1等于2。
  生4:11减1等于10,10再减8等于2。
  师:说得很好,这几种方法都对,不过生1的方法计算起来比较快,也就是说要先想9加几等于11,9加2等于11,所以11减9等于2。
  师:请你小声地自己说一遍。
  师指名4-5名学生复述算法。
  课改后案例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到游乐场玩吗?聪聪也喜欢到那里玩,瞧,他还带回来了录像。(结合主题图稍做修改)
  (出示气球图)师:告诉老师,你们看懂了什么?
  生:阿姨有12个气球,小朋友要买9个。
  师:你能根据他们的对话,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还剩下几个气球?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该怎样列式呢?
  生:12-9= (师板书)
  师:同学们可以先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知道这个算式得多少呢?(稍顿)现在就用你们最喜欢的方法和小组内的同学共同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看哪一组同学想到的方法又多又好。(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探索时间)
  学生开始讨论,教师巡视并指导。
  师: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组想到的方法介绍给其他同学?
  生1:我们组用的是数数的方法,我们数出阿姨手中剩下3个气球,所以12-9=3。
  生2:我们组是这样想的:因为9+3=12,所以12-9=3。
  生3:我们组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的,我们先摆了1捆零2根小棒,从1捆里抽出9根,还剩下1根,剩下的1根和2根合起来就是3根。所以12-9=3。
  生4:我们也是用摆小棒的方法,但和生3不一样,我们是先摆了1捆零2根小棒。先拿走2根剩下10根,再拿走7根,剩下3根。所以阿姨还剩下3个气球。
  生5:我们也是用小棒,先拿出12根小棒,然后一根一根的拿走,拿走9根后剩下3根,所以12-9=3。
  师:同学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这么多种方法哪种更好一点呢?(同意生2、3、4方法的人占绝大多数)
  师:不用摆小棒,你还能说出怎样算的吗?和同桌说一说。
  指名说一说。
  师小结:这些方法中,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
  
  [反思]
  课改前案例一开始就复习了9加几,然后将同一苹果图变为减法图,给了学生明显的暗示,学生多数会按照教师的提示由加法去想减法的算法。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见效快”,学生能很快掌握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并能很好的说明算理。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许多学生仅仅停留在依赖模仿和记忆,其实并未真正的理解,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改后案例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教师的单一指引,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经验构建知识,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提供了充分的讨论时间和宽阔的思维空间,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思维活跃。由于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思考的角度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算法,教师先让学生把自己的算法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并鼓励学生采用自己最喜欢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允许不同发展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不仅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体现了个性化的学习,而且学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得到情感满足,建立了学习自信心。
  注:课改前本课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课改后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11~12页)
  
  (责任编辑 张华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37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