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田晓瑜

  摘要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独立运用教学知识思考与创新的意识,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坚持两个原则: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自主学习 自主意识 主动参与
  
  新的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从教学内容入手,在教学中要坚持两个原则,即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结合教学内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
  
  一、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和自主学习,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说,学生自主意识的强弱,决定了他们主体性发展的水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和情感体验,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感悟到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人翁地位,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课堂上要尽量让学生去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就是解决自己的疑问,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并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激发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从而为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奠定了基础。
  
  二、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兴趣
  
  没有问题也就没有思维活动,质疑被称为数学的“心脏”,是培养发展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作为主线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探索转变。
  所谓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条件下,使他们从内心产生情感和求知欲,从而自然地获取知识。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创设问题情境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抓住重难点和关键点精心设计:①要有一定难度,但须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得到;②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学生设置;③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问题要简明扼要,不要模糊不清,以免使学生盲目应对,思维混乱、一头雾水;④注意提问的时机。情境的设置时间要恰当,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⑤要少而精。努力做到教师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而深。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实现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的同化和顺应,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内驱力,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发展数学能力的目的。
  
  三、加强动手实践,促使学生在参与操作中主动获取知识
  
  华盛顿的图书馆墙壁上贴着这样一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去做了,就理解了。”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动手实践的重要性。
  动手操作是学习中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并能用数学的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所以必须根据所教内容,精心组织实践过程,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在我们课堂教学中,能借助动手操作来理解的内容有很多,需要教师进一步挖掘,但在使用时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第二,操作活动要适量、适度。所谓适量就是不要动辄就操作,并不是多多益善。
  
  四、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创设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只有将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的数学知识创造性地用于现实,才能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得以升华,应用意识得以增强。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现成的数学问题,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适当减少纯数学问题的练习,相应地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增加一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机会。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估算、估测和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重要体现,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真正给予学生,体现出个性化的学习。这样有利于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学生独立运用教学知识思考与创新的意识,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39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