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富祥

  赵逵夫,甘肃西和人。1967年毕业于甘肃师范大学,毕业后在武都一中、七中任教十余年。1979年考入甘肃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读研,1982年毕业留校,曾任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现为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曾先后被评为甘肃省优秀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6年被评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出版有《屈原与他的时代》《古典文献论丛》《屈骚探幽》等专著。
  
  编前语:在我们的约请下,赵逵夫教授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我们的专访。在访谈中,他的谈话亲切、朴实,没有专业术语和华丽词藻,却能一语中的,能把听者带到语言的“背后”,去体味更为深刻的道理。在三个小时的访谈中,他始终微笑着娓娓而谈。坐在他对面,似乎是在听一堂生动的课……
  
  〔关键词〕 教育;话题;访谈
  〔中图分类号〕 G40-055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7(A)―0004―03
  
  记者:大学毕业后,您有十一年的中学教学经历,从您的经验来看,中小学教育应注重什么?
  赵逵夫:我离开中学已经三十年了。从我的经验来看,教师只通过课堂来灌输知识不是教育的主要方式,也培养不出优秀的学生。如果一个老师的学识很高,但是教学方法不当,打击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提起这门课就头疼,他就不是一个优秀老师。我一生中遇到过很多优秀老师,令我终身难忘,原因不是他们的学识有多高,也不是他们上的课多么令人难忘,而是他们教育有方,让我把学习当成了一种快乐的事,为我一生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中小学教育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这门课,愿意在这门学科上不断钻研,为将来继续去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这样,学生就会在课外去找一些资料自己研究,将来有可能为这门学问去献身。
  记者: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一种教育艺术,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赵逵夫:老师自身要有一定的知识修养,讲的课要让所有学生“众口咸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天赋得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调动起来,其潜力是无法估量的。
  一些老师不去追求教学艺术,而是强迫学生机械地学习,浪费学生的精力和时间,倒了学生的胃口,好像不把学生的积极性打垮决不罢休似的。比如语文课,很多老师每堂课都是一种模式,作者简介、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几十年如一日,这样是无法让学生喜欢语文的。
  提高学生兴趣的方法、途径是多样的。比如语文课可以组织读书会、演讲会、朗诵会等活动,可以办校报校刊或班内的墙报、板报和打印小报。生物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收集一些生物标本,建一个标本室等。如果一个学校现在还藏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位学生采集的标本,而当时采集这个标本的学生现在已是某某名牌大学的教授或博导了,这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也是一种校园文化,它包含着很多语言,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是巨大的。
  记者:您觉得学生时代应该读哪种类型的书?您是古典文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在您看来,中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更应注重什么?
  赵逵夫:我认为首先应读一些适合青少年发展的当代文学作品, 如好的散文、小说之类的作品。不过,现在由于出版业的市场化,(市场上)各种鱼龙混杂的作品都存在,所以家长要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老师要指导学生的阅读。
  古代文学方面,应有选择地读,根据学生的年龄选择一些适合的书籍。如古代散文选、诗词选、《说岳全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还有《聊斋志异选》和古代笔记体小说选、白话小说选等。《水浒传》也可以,但其中有一些内容不太适合学生,如果出一些删节本就更好。
  有的家长让学生读或背诵整本《论语》《孟子》等作品,这是不太可取的,如《庄子》,中小学生很难读懂,但其中的一些寓言片段却是生动有趣的。所以,对于这类作品要读一些章节或选段。
  古代作品汗牛充栋,内容良莠不齐,学生要读一些与我们时代相吻合的、有交叉点的作品。这怎么讲呢?有些作品一部分内容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但在现代来看,又是落后的。中学生缺乏辨别和批判能力,有的历史现象他们也不能全部理解,所以让学生不加选择地去读古代文学作品就不是太合适。
  记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掌握教育艺术的基本功,教育艺术体现在尊重和信任孩子上。对此,您的看法是什么?
  赵逵夫:教师需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现在有些老师的教育方法很死板,动不动要求学生把一个字写上十遍二十遍。在心理学上讲,学生就会把写字和惩罚联系起来,这样能对写字产生兴趣吗?任何课程,学生一旦产生了厌学情绪或畏惧心理,他一生都不会对这一门学科产生兴趣。
  老师要尊重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尊心,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有些见解可能与老师的不一样,这时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不是一看和自己的意见不一致,就批评甚至讽刺挖苦,老师应该有宽容和理解的心态。
  我上小学的时候,一位名叫戴蓬的老师常常把班上学生写得好或进步大的作文贴到学习园地里,或者在班上读,后来班上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越来越大,提高得也快。一个老师如果能抓住时机引导一些以前不喜欢某一门课的学生喜欢上这门课,这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
  我记得1961年后半年,学校调来一名叫宁世忠的老师给我们当班主任,并带语文课,一次他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问我班上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况。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他是一个懂得教学艺术的老师,他首先调查班上学生的情况,了解每个学生的爱好。后来他和另一位老师发动我们班同学成立了一个诗社,编了一本名叫《海涛》的诗刊,刊登学生的作品。这个带动作用很大,很多学生就有了写作的兴趣。
  记者:有调查显示,目前国内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读书现状很不乐观,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赵逵夫:这的确是一个让人担忧的事。老师如果不喜欢读书,学生怎么会喜欢读书呢?现在,有些学生大学本科毕业后,读的书很少,有些人考上研究生,面试的时候一问读书的情况,很多书都没有读过。
  记得我在小学时就读了《说岳全传》《西游记》之类的小说,初中时就读了石印的《今古奇观》,还有《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济公传》《水浒传》《水浒后传》《英烈传》《万花楼》等小说。到高中的时候,就开始读吕叔湘选注的《笔记文选读》,还有《聊斋志异选》《古文观止》。高中毕业时,《楚辞》中《离骚》《九歌》《天问》中的一部分都能背诵,还有余冠英的《诗经选》,大部分都能背诵。
  虽然大部分老师学的知识对教学来说是够用的,但这里存在一个引导和启发学生的能力大小问题。我想老师不管学了多少知识,都需要不断提高,不断去更新知识。教师学得越多,知识面越宽,他在教育的时候就会挥洒自如,用简单的话把一个很深的问题讲清楚,既简单又易懂,很自然地让学生接受。他启发学生就能做到恰到好处、举重若轻。而老师如果知识贫乏,本人对所讲的东西都很模糊,讲起来就像一个人唱歌时高音唱不上去而声嘶力竭地去喊,讲课生硬,不能达到融会贯通,学生难受,自己也难受。教和学本来都是很愉快的事,不能弄得像受罪一样。有的教师不喜欢读书,只记得历年课本和参考资料上陈旧的内容,知识退化,讲课没有延伸性,知识面越来越狭窄,连举的例子都是老师们常举的,这样的课学生怎么会喜欢呢?

  现在学校图书馆建设比较薄弱,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不要说学生借书,就连教师借书都成问题。有些中小学的图书馆只堆积了一些课本、教学参考书和教学辅导方面的书籍。如果一个老师一辈子只读这些书,怎么能提高呢?他讲的课和教育效果难免会打一个折扣。
  记者:由于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教育中功利化的倾向普遍存在,您认为当前教育中存在哪些误区?
  赵逵夫:现在很多人包括一些老师把课堂教学等同于学校教育,把学校教育等同于全部教育,把三者混为一谈,这是一个误区。“课堂教学”与“学校教育”不是一回事,“学校教育”与“教育”也不是一回事。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还有很多教育内容,都应重视。学校教育也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的内容还包括家庭、社会环境方面的内容,应是广泛的。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功能在于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知识,最根本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家长把学生的分数当成是学到的知识,也是一个误区。分数不等于学习成绩,学习成绩也不等于知识,分数并不完全代表学生的知识和成绩。有些学生小学、中学的时候学习很好,但上了大学后成绩平平,将来也无所作为,就是很好的例子。
  另外,一些家长、老师把智力因素同能力等同起来,也是一个误区。家长应培养学生钻研的能力、干事的韧性、克服困难的能力、团结同学的能力,这些能力和知识一样重要。有些情况下非智力因素会起到主导作用,比智力因素还重要。有些学生学习成绩好,但不善于团结同学,将来与同事在一起共事的时候就无法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
  记者:您在学术研究上有很大的成就。现在人们提倡教师做研究性教师、学术性教师?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怎样对待学术研究问题?
  赵逵夫:中小学老师可以把学者研究当中已成定论的成果教给学生。我不主张中小学教师进行脱离教学工作的学术研究,因为设备、图书资料、学术信息等条件都不具备。但可以联系教学实际做一些研究工作。比如,语文老师组织学生搜集民间歌谣、民间故事,历史老师组织学生调查地方史方面的有关问题,如本地区历史上的爱国人物、杰出人物等,生物教师带学生收集一些标本,弄清本地区的植物、动物的分布,搞一点试验田之类的研究,地理老师带领学生去搞一些测绘,绘制当地的地图等,科研一定要联系教学实际。中小学教师在高深理论和中小学生之间起一个转化作用和桥梁作用。中小学教师教给学生的应该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启发学生向这一方面努力,所以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来研究,而首先要思考和研究课怎么上学生才喜欢,怎么样才能打动学生等问题。
  记者:您曾说“好的教育方法可以使‘蠢材’变为天才,不好的教育方法可以使天才变为‘蠢材’”。怎样理解这句话?
  赵逵夫:这是我获得全国教学名师奖后写的一段感言。
  学生尽管年龄小,但都有自己的经历和生活范围,形成了一定的性格特征,有些好动,有些沉默寡言,有些反应快,有些反应慢,有些考虑问题比较细,有些比较粗心,各有特点。如果一个老师从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活泼开朗的老师看到不愿说话的学生就认为没出息,这种教育思想就是错误的。
  老师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去评价一个学生,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套所有的学生,看问题要开阔一些。
  我举一个根雕的例子。根雕是一个削木头的事,做根雕的人,他们就知道按照根原来的样子加以削刻和进行艺术加工的道理。比如说一个根像白鹤,如果有人非要把它雕成一尊佛像,那肯定是把一个好根弄坏,削得面目全非。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再好的一个艺术品都会被毁掉。说到教育,就是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加以引导,发现其优点,加以彰显,使其不断增强学习的信心。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论语》里面的话看上去很简单,但其中的道理却很深刻。就说“因材施教”这四个字,它不管在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是适用的,在整个教育中都很重要。
  比如,我带的博士生,有些是副教授、教授,这也有因材施教的问题。我不是千篇一律地指定他们学什么,研究什么内容,我要看他的知识积累,看他原来在哪个方面比较强,在这一基础上引导他走向学术前沿,去解决学术界目前研究的难题或做填补空白的工作。
  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引导,学生就可能做出想象不到的事情,如果方法不得当,就会把一个很有希望的学生打击、挫伤了,使他对这一门学科厌恶,甚至对所有的学科都讨厌,这个学生即便是一个天才,在这样的教育之下,也会变成“蠢材”。
  记者:最后,非常感谢接受我们的采访!
  (以上内容根据采访录音整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04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