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自主学习的误区在哪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述平

  〔关键词〕 自主学习;误区;自由化;过度尊重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6(B)―0017―01
  
   一、阅读教学中“自由化”
  
   在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片面理解“拓展课程资源”的含义,使学生无目标、无要求、无限度地自由交流个人的读书心得。如在一堂语文公开课上,教师授课的内容为《赤壁之战》。教师为了创设情景,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首先让学生讲述《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故事。学生在讲述过程中兴致大发,从三国人物讲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孙悟空、猪八戒等,远远偏离了主题。教室里乱哄哄的,学生我行我素,无拘无束。二十分钟过去,这堂课才言归正传。当导入新课文后,教师播放了《赤壁之战》的录像,之后,又要求学生自由讨论印象最深的片断。一节课,学生读书的时间竟然不足十分钟。
   新课标否定以“课本为中心”,倡导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盲目地拓展教学内容,更不能脱离文本。教师应明确“自主学习”并非“自由学习”,“自主学习”不但讲求目标的明确,更注重主次的分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如果学生与文本没有足够时间的对话,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忽视“手段”与“目标”的一致性
  
   目前,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盲目地追求互动,动不动让学生演一演、跳一跳、唱一唱,并过多地组织学生讨论,极力营造课堂教学中活跃的气氛,却忽视了“手段”与“目标”的一致性。例如,某教师在教学《前后》一文时,设计了四项活动:排队买票、座位排序、卡丁车赛、车站次序。教师先让学生表演,在学生表演完后,再组织学生讨论。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但结果,学生不但没有真正理清“前后”的概念,反而与“左右”的概念混淆。这样,教学目标未能较好地完成。
   任何一节课不仅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还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手段来实现。正如上例,虽然教师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但是,由于“手段”与“目标”不一致,从而导致学生在概念上的混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教师采用哪一种教学手段,都应着重把握关键――手段是否指向目标,是否为实现目标而服务,否则,再好的“手段”都毫无意义。
  
   三、教学中对学生“过度尊重”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同时,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语文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尊重学生”既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个性的需要,又是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需要。但有一部分教师对“尊重”缺乏全面理解,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过度尊重”,影响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有些教师为了尊重学生的见解,对学生的回答既不肯定又不否定,模棱两可,导致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透彻;有些教师对学生的错误答案不但不纠正,反而大大褒奖,唯恐指出后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还有些教师为了尊重学生,竟然对故意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不闻不问,怕批评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等等。这样,教师扮演了“旁观者”、“捧场者”的角色,不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并不意味着就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要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要敏锐地判断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质量和价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尊重。
   总之,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内在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坚强基础上的“坚持学”,并非完全自由化的“自由学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04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