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品德教学走进学生生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娅

  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学生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和现实生活自然沟通起来,使得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不能从心灵深处产生影响。有效的教学,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一、捕捉生活中的教学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
  在教学《心中有规则》时,我播放学校组织疏散演习时的录像,让学生认识到全校三千多名学生有序、快速地撤离到指定地点,就是因为师生心中有规则。将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真实事例转换成教学中的案例,更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不会产生“虚幻”的感觉,真实、熟悉的感受,有利于学生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二、创设生动的的教学情境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情境可以传递情感。教学中我努力走进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把教学的需要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在教学《学会合作》一课时,在课的一开始,我就创设了让学生动手搬桌子这一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为了共同目标,只有互相配合,才能共同把事情做好。课中,组织“双人夹球”的游戏,让参加游戏的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体验到要想合作成功要共同努力,还要讲究合作的技巧。课终,创设了几个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主题,“巧分棋子”“手工制作画 ”“课本剧表演――五个手指的故事”,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合作成功带来的乐趣。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品格得到培养,情操得到陶冶。
   三、组织开放式的实践活动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真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小学品德课程的首要特征。儿童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教师应抓住时机,审时度势,先让学生走向社会,体验生活,再回到课堂,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合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
   教学《家乡的变化》一课时,考虑到小学生年龄尚小,不可能高瞻远瞩地体会家乡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 我采用直观具体的教学方法,课前有计划地按主题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调查、访问,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实践活动成果。学生走进生活、走向社会,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家乡的城市道路、公共设施、旧城改造、城市绿化等方面的巨大变化,使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提高了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教学中,我力求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将“生活中的课堂”,“课堂中的生活”融为一体,实现品德教学的生活化。
  (王娅,扬中市实验小学,2122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30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