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化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惠君

  【摘 要】叶圣陶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由于有些课文内容离生活较远,学生缺乏感性认识,不易理解。学习这类课文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提供生动的直观形象、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声为有声的教学手段。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他们去感知课文内容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手段 优化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4-0061-02
  
  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的情绪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有效的多媒体手段创设积极的学习情境,从而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愉快中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如果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多彩多姿的生活画面和艺术场景,通过多媒体先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他们感知画面的兴趣,再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语言文字的感悟,那么学生必将产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兴趣,从而进入文章所描写的境界,大胆发挥想象力,自然而然地沉浸在课文所设定的氛围中,进入“入境始与亲”的效果,感受作者所创设的艺术氛围。
  如教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时,因为课文涉及军事和近代历史知识,同时又是新闻体裁,对初一学生来说相对陌生,学习起来也比较枯燥乏味,缺乏直观感受。笔者选择在教学课始即播放纪录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那两岸纷飞的炮火,江中奋力划行的小舟,解放军奋勇前进的雄姿,百姓热情无私的支援,配以富有感情的朗读,很快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调动了各种感官功能,诱发学习的强烈愿望,从而使这一距离生活较远的战争情境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又如,《与朱元思书》是介绍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美景的一篇游记,然而由于学生缺少旅游经验,对于这种奇丽景色缺少直观感受,任凭老师“千呼万唤”,学生对富春江山水美景的“热情”也难以激发出来。在教授该文时,一开始就播放一段介绍富春江的录像,短短8分钟,学生目不转睛地欣赏着旖旎的画面,不断有人发出惊叹声。观赏完录像后,学生全神贯注,带着由衷的情感诵读课文,似乎富春江就流淌在身边。在接下来的讨论交流中,就有学生说:“这样的美景,我都不想离开了!”教师再加以引导,作者想要隐逸山水的中心思想便一呼即出。
  二 指导朗读,声情并茂
  叶圣陶谈到阅读教学时强调:“阅读总得‘读’,因为读得好,可以深刻地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这段话精辟地阐述了语文教学过程“读”的重要性。教学中,对优美的文字,可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入境,进行体味、欣赏,进而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如教《黄河颂》一课时,“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这是诗人对黄河流水动态及声音的描绘,场面壮观,让人震撼。“啊!黄河!你是我们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这一段则是诗人着力抒发对黄河的热爱和赞美。如果学生不能感悟黄河的伟大壮观,自然无法理解诗人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朗诵课文的同时播放黄河的图像和声音,启发学生进入意境,体会黄河九曲连环、狂澜澎湃、惊天动地的雄伟气势,似乎在让学生欣赏节奏激昂声势雄壮的交响乐,感受黄河雄壮磅礴的声音美、图像美,进而理解诗人所要抒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体会语言文字的无穷表现力。
  又如,教授《白鹭》一课时,画面展示白鹭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白鹭悠然地站在小树绝顶的形象,那优美的低飞,宛如就在学生面前。学生们正沉浸在画面的美感中,此时耳边又传来了小说家茅盾朗朗谈论文章的声音。文学泰斗的自身评论,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和文章的距离,学生再读课文,仿佛正和作家在说话,朗诵也格外动情。
  三 强化氛围,进入情境
  利用多媒体,再现情境,强化氛围,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突破难点,完成语文教学的重点,使学生在感情上掀起一个高潮。如课文《月亮上的足迹》中宇航员打开登月舱,踏上月球,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插上美国国旗,在月球上行走等场景都是课文的重点,也是理解的难点。如何让学生来理解和想象宇航员的行动,并理解登月的重大意义呢?教学这一课时,可播放视频再现当时的情境,并辅以语言解释。学生在亲眼目睹之后,都目不转睛地发出啧啧的赞叹,真正理解了“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学生在听得见、看得到过程中突破了理解上的难点,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全方位地提高了自己的听、读、观察、理解、想象等综合素质。
  又如,教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时,播放北方沙地漫天飞雪、玉树银枝、倒挂着的硕大冰凌、深到半身的厚雪、可以通车的冻河……一幅幅北国奇特的风光让地处南方的学生终于对诗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描写有了直观的感受。课堂瞬时进入了寒冷的北国之地,学生对千姿百态、气象壮阔的八月飞雪的塞外雪景充满赞叹。
  四 再现画面,感受意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写景状物的散文都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许多写作对象都是学生在生活中忽略或没有接触过的,他们的脑海中只有一个大概印象,根本没有办法对散文中细致的刻画描写以及丰富的联想、想象进行理解和品味。如教授《春》一课时,笔者就事先在学习主页上设计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这五个链接点,利用图片资料分别再现了朱自清笔下那美丽动人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这五个画面的景物特征及其重点字词的定格画面,学生很快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的经验,列举了自己在春天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学习进度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身临其境地感受春天的魅力,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充分鲜明地感知了课文内容,迅速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又如,教授《荷塘月色》一文时,笔者设计了两个链接,一个是荷花的姿态,让学生充分欣赏月下的荷叶、荷花、荷田,在画面中学生对于“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有了初步感受。第二个链接是动态的荷花,画面中荷叶、荷花、茎秆在细雨中、微风中摇摆着,荷叶面的水珠随意地摇动,学生马上就找到了与文中对应的语句:“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在理解了文中的描写后,笔者又设计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荷叶、荷花模仿着描写下来这一教学环节。学生结合之前画面的感受,纷纷下笔开始写作,轻而易举地完成了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构建一种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就是在教学环节中优化教学效果。通过在网络资源下的集体学习、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为学生学得更好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真正做到叶圣陶所说的“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参考文献
  [1]王义堂、田保军、王硕旺等.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策略[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王宏甲.中国新教育风暴[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4]吕世虎、刘玉莲.新课程和教学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叶圣陶.叶圣陶文集――学生阅读经典[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陈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64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