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玉田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
物理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从物理科学领域及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立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和过程。笔者通过设定探究主题――探究 “油锅捞铜钱”的秘密,使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活动,从而进行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应用研究。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教学实例
――探究“油锅捞铜钱”
人们在影视作品中常会看到这样一种骗术:所谓的“高人”可以用手从沸腾的油锅中捞出铜钱,而手却完好无损。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这些“高人”真的有不怕烫的特异功能吗?
当然,这些“高人”并没有特异功能,而是用了一个小诡计。这个小诡计中涉及“沸腾”“沸点”的知识,而这正是物理“物态变化”中的知识点。在“物态变化”这章中,教材里列出几种常见液体的沸点,其中就包括油的沸点。因此,笔者选择“油锅捞铜钱”这个题目让学生进行探究,既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通过一段“油锅捞铜钱”的视频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之后,通过提问“影片中的这些‘高人’是否真的具有特异功能呢?如果没有,他们是怎么样做到油锅中捞铜钱的呢”,引入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之后,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学生搜集到几乎一样的解释:油锅的底部是醋,而醋的沸点只有40 ℃,所以醋会先沸腾,而当醋沸腾的时候就造成油沸腾的假象,使观众误认为油锅沸腾了。
然后,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设计、实施,来验证网上的说法是否正确。学生选择白醋、陈醋和植物油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首先,学生分别测定白醋、陈醋的沸点,但结果表明,白醋和陈醋的沸点都在97 ℃左右,几乎与水的沸点一样,远远高于网上所说的40 ℃。此时,学生开始怀疑网上说法的正确性,实验探究也因此陷入第一次困境。
但是学生并没有气馁,而是向化学教师请教这个困惑。经过化学教师的讲解,学生了解到食用醋中绝大成分是水,只有1%~2%的成分是醋酸。因此,食用醋的沸点几乎与水的沸点相同。此时,学生猜测网上所说的“醋的沸点为40多摄氏度”中的醋不是食用醋,而是醋酸。于是,学生打算改用醋酸作为实验材料。但是这个想法马上就被否定,因为高浓醋酸有强烈的刺鼻味,而且腐蚀性强。如果“高人”用它进行“油锅捞钱”很容易被观众识破。因此,实验探究又一次陷入困境。
这时,学生基本否定网上“用醋造假”的说法,准备寻找其他的说法。笔者引导学生:“为什么那么多资料都提到醋呢?为什么你们不真正将食用醋和油放在一起进行实验呢?”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开始进行食用醋和油混合加热的探究实验。学生选用一个125 mL的小烧杯,在其中加入40 mL食用醋和40 mL油,将2个温度计分别插入油和食用醋的液层监控二者温度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在食用醋温度上升到80 ℃时,油层中冒出很大的气泡,并有类似油沸腾的现象出现。此时,油的温度为70 ℃左右。因此,在油与食用醋混合加热过程中,当油出现沸腾假象时,油的实际温度并没有达到其沸点。这个结果令学生大受鼓舞,但同时又面临一个困境:当油出现沸腾假象时,不管是油的温度还是食用醋的温度,都远高于人所能承受的温度。显然,这并不是正确的解释。
此时,笔者又对学生进行引导:“请同学们注意分析实验的细节:1)为什么在食用醋的温度还没有达到沸点时,油层就出现很大的气泡,造成油沸腾的假象?2)出现沸腾假象时,油的温度为什么比食用醋的温度还要低?学生经过仔细的思考、分析后,对笔者的问题作出解释:1)食用醋在沸腾前就已经开始汽化,但是油层在上层起到密封作用,使汽化的食用醋无法扩散到空气中,于是便在油层中聚集成很大的气泡,造成油沸腾的假象;2)油要靠醋来传递热量,所以食用醋的温度比油的温度要高。之后,笔者又进行引导:“虽然现在出现沸腾假象时,油的温度比较高,但已经远低于油的实际沸点。因此,‘用油和醋混合加热造成油沸腾的假象’的假设基本可以成立。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在油出现沸腾假象时,将油温控制在人能承受的范围内。”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注意到食用醋与油的混合比例可能是问题的关键。在之前的实验中,油和食用醋的混合比例是1:1。根据之前的分析,现在需要将食用醋的比例降低,使食用醋来不及向油传递热量时就开始汽化,造成油沸腾的假象。
之后,学生通过反复的实验、尝试,将食用醋的比例一次次降低,最后仅在烧杯底部放入一层薄薄的食用醋。此时,当油的温度达到四十几摄氏度时,油层就出现大量气泡,形成油沸腾的假象。因此,“油锅捞钱”的秘密的正确解释是将食用醋与油混合加热,并且将食用醋的用量控制在薄薄一层。这样当油的温度很低时,食用醋就产生汽化,造成油沸腾的假象,这些“高人”就可以“油锅捞钱”了。
在这节探究课中,学生经历了实验、失败、再实验、再失败,直到得出正确结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知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锻炼了探究能力,培养了坚忍不拔的品格。
(作者单位:北京汇文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15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