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 辉

  1 前言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注重科学探究,不仅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新课程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标准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具有优于一般教学方法的显著特点。但作为新生事物,在实际应用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探究式教学在应用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2 探究式教学的内涵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具体而言,它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等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3 探究式教学的运用策略
  
  3.1 探究氛围须民主、自由、宽松
  心理学实验证明:在宽松自由的时空内,一个人的思维最活跃,人的创新性思维活动也体现得更为突出。因此,营造高度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显得极其重要。
  首先,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变。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被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将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感受和体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教师要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其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课堂支配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营造平等开放式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探索和讨论,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的尊重、鼓励和信任,使学生感到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让思维驰骋,提出疑难假设,在讨论中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3.2 探究过程须循序渐进
  1)提出问题是整个探究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伊始应首先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有指向性的疑问。问题情境的创设既可以由教师设计,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生活中发现和提出一些有意义的物理问题。
  2)合理启发,适时设问。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的原因提出大胆的猜想,并要求说出这样猜的理由。如果遇到某些内容学生不太了解,教师就需要及时加以引导。
  3)指导学生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要制订好计划,就要让学生做好实验准备,包括器材、过程以及所涉及的表格等。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体现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做事目的,带着问题去研究。设计实验是一个创造过程,是探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探究的结果。教师可先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设计,组与组之间讨论方案的可行性,从中选择最佳。对设计确实有困难的,教师加以积极的指导。在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及时准确地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
  4)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归纳,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解释和评估。只有对所进行的实验和证据进行分析和论证,才能获取知识,得出科学规律。这是从动手实践上升到建立理论的思维过程。
  5)引导学生交流与合作,并改进探究方案。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时要重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3.3 探究评价须过程化、多元化
  探究式教学注重过程、情感、交流与合作、科学精神。因此,在评价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必须作出相应的改变,以促进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首先,注重过程评价。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效果主要体现在探究过程中,因此要根据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方案设计的周密性、探究的实效性等各个方面来进行评价。
  其次,注重多元化评价。1)平时考查与考试相结合。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知识与能力相结合。能力是一个人稳定的、潜在的、综合的心理特征,能力测验具有受记忆力影响较小,并且无法突击准备的特点。4)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不仅要注意学生的定量分数值,还要注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情感因素,如学习态度的变化、科学世界观的形成等。这些都可以用定性的专门术语来描述评价。5)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实现自我目标。
  此外,探究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是相对而言的,它们之间并不排斥,两者常常是相辅相成、结伴而行的。不同的教学方式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只有灵活地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才能优势互补,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助于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作者单位:河北省遵化市新店子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22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