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一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到梁漱溟,也许还有人对他和最高领导人的“雅量”之争津津乐道,但在我眼中,他永远是那个在纷乱的世事沉浮中清醒、郑重地过了一生的人。
我还记得他幼时会为拉人力车的老人流泪,并从此再不乘人力车。这应该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对于弱者的体察和怜悯。不然,为何在四处喧闹和欢笑的街头,他的一双眼,偏偏停留在这默不作声的老人身上?为何作为一个孩子感性纯净的泪水,会因白胡子上缓缓浸出的鲜血,慢慢积蓄直至冲出眼眶?
如果让我用一个字来形容他,应该是“敢”。1973年12月,对他历时半年的批判告一段落时,主持人询问他的感想,他脱口而出一句话:“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身为所谓的“匹夫”,无论身处多么险恶的境遇,无论身体遭遇怎样的侮辱,也要拼死守住的,便是“志”,便是那积蓄在内心深处的气。他敢说,他也敢做。
这大概也受到了他的父亲的影响吧。梁漱溟的父亲梁济在60岁生日前投湖自尽,留下《敬告世人书》:“国性不存,我生何用;必自我一人先殉之,而后唤醒国人共知国性为立国之必要”。梁济死前在门口遇到梁漱溟,父子二人一如往常讨论了当天报纸上的时局。父亲问,“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答,“我相信这个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外界对梁济的殉道有不同的评价。我猜梁济应该也是觉得这个世界会好的吧,只是他觉得,这黑暗太漫长了,黑暗中的国民太辛苦了,他想以死,呼唤黎明快些降临。很多人贪恋生命,一直等着天命所给的期限耗尽了才挣扎着脱离尘世,而梁济,他敢自己挥刀斩断。他不等所谓的疾病爬上自己的身躯,不等所谓的老天给予的壽命消耗殆尽,不怕世人的流言蜚语暗中嘲讽,他自己选择时间,选择生命结束的终点,不带任何贪恋。而坚信世界会好的梁漱溟留在这世上,陪着时光流逝,等待着他父亲期待的曙光。
梁漱溟把人生态度归为三类:以西方文明为代表的“逐求”,以印度佛教为代表的“厌离”,和以中国儒家为代表的“郑重”。他认为“厌离”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而“郑重”是入世的最好态度。确实,他作为一个世纪以来最具风骨的士人,做到了。
(编辑:关晓星)
评点:李焦明
作者开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而后作者以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郑重一生”的细节表现:无论是幼时与生俱来的对弱者的体察和怜悯,还是在父亲以死明志后依然对曙光的期待,抑或经历了身心的折磨和批判后仍坚持“匹夫不可夺志”的信念,都向读者传达了“郑重一生”的主题。然而,这篇文章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引发读者的思考:以梁先生的一生为镜子,我们应该以何种态度面对自己的一生?希望此文对你有启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6871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