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人地协调观是高中地理重点培养的核心素养,也是地理课程的核心观点。其中,人地关系指的是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合理、有序的发展,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学习人地协调观,可以加强学生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掌握基本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本文将对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展开相关的论述。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育教学;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
人地协调观强调的是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和谐相处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经过长期漫长而又复杂的学习所获得,相对本课程而言难度较大,所以,教师在地理课程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在一起,系统全面的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一、人地协调观的概念
人地协调观是最基本的人地观念,是学生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指在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地理环境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的认知,即我们所说的“人地价值理论”。新课程标准中也曾明确指出:“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利于人类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有利于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有利于物质循环理论的实施,有利于人类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二、现阶段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障碍
(一)高中地理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人地协调观念的培养,导致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人地协调观的讲解并不细致,大多都是点到为止,不利于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深入思考,教學质量较低,很难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二)教材中缺乏对人地协调观的拓展
高中人教版的地理课程是由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部分组成。其中必修一的课程对人地协调观的培养讲解比较详细,内容比较丰富。但是,随着学生学习压力不断增加,在必修二、必修三的教材中,对人地协调观念的讲解逐渐减少,仅讲解“表皮理论知识”,并没有对人地协调观展开深入的论述。部分教师认为人地协调观的讲解比较复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并未深入讲解人地协调观念,甚至放弃这一教学目标的培养,最终导致地理人地协调观教育的教学效果不明显。
三、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策略
(一)明确高中地理的教学目标
人地协调观是抽象性的概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高中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细化教学目标,让教学目标更加具体、详细。教学目标的设定不可脱离人类生活的实际情况,要具有说服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时,可以将教学目标更加具体详细,还可以结合现在社会的实际情况来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进一步讲解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最后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以及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二)深入主题,扩展教学内容
高中地理教材中对于人地协调观的讲解相对较少,大多数教师都是以某个知识点为主,然后深入讲解相关知识点,最后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以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是短暂而浅显的,不利于学生树立长久的人地协调观。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深入挖掘和拓展关于人地协调观念的隐形知识。
例如:高中地理教师在讲解《自然界水循环》课题时,可以李白的一句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再向学生展示一幅水循环的动态演示图,边演示边讲解(要注意把不同领域和三种类型对应起来)。最后,让学生阅读水循环的静态示意图,尝试讲出三中水循环的环节,教师做最后的评价,带领学生探讨“黄河断流”等一系列的自然地理环境问题。
(三)将课本知识情景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科学地将地理实际性理论知识与原理性的知识相结合,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高中地理在人地协调观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强调要将整个地球作为整体,要根据学习到的知识经验,展开想象,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思维模式,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以便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
例如:教师在讲解《长江的开发与治理》之前,需要通过向学生展示视频、图片、音频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长江,了解长江水系的概况。然后通过一些有力的数据,说明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阅读“长江流域水系”和“长江干流剖面示意图”,让学生从图上获知长江的水能资源丰富。
总结
人地协调观是包括人口观、资源观、生态观、环境观等方面的价值观念,是地理学、地理课程以及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是人类解决地理问题时,需要遵守的基本观念。所以,在高中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创新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课本内容情景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参考文献】
[1]袁霞.高中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2]王水英.高中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3]莫德慧.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下),2018(02):2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530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