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动态生成”作为新课改后非常重要的教学理念之一,为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课堂中很多事情的发生和发展并不是教师可以预料到的,所以也不会是教师能够把控了的。教学过程不是教师按照课本来进行知识的叙述,也不是刻板执行教案的过程。每一节课都是教师在一定的情景下展开的,学生根据教师所预设的情境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进行学习,并在此过程中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也会出现许多教师事先无法预料的行为。怎样将这种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态生成”是现代小学教师所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态生成”;实践
新课标正式实施以来,“预设”和“生成”逐渐进入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小学数学课堂的生动性和活泼性成为小学数学教师所追求的课堂教学目标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思维和情感的碰撞是课堂动态发展必定会产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出现许许多多的意外或惊喜。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实现课堂的“动态生成”,是小学数学课堂焕发出灵动的气息,是诸多小学数学教师所要面临的课堂教学目标。
一、精心预设课堂
教师教学过程中对课堂“动态生成”的强调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对课堂的预设,只不过是将课堂的预设换了一个角度和位置。在新课程教学中,预设的重要性反而提高了,它不仅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还要关心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在课堂中的不同表现,为每个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供保证,为教师在整个课堂中发挥教学的创造性提供条件。可以不夸张地说,没有一个好的课堂预设,就不会有一个好的课堂生成。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做到了解学生,掌握教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将互联网运用的教学过程中去。教师在课堂预设的过程中,无论是对教学环境的预设,还是对课堂组织方式的确定,都要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为前提,将学生视作教师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第二,备课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一定要掌握课堂的主体轮廓。传统课堂中,教师过多考虑到课堂中教师语言的描述,课堂教学都是一节扣一节,显得非常严密。而新课程的实施主要是考虑学生的学习和需要,教师要把所有的备課时间用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课堂主要轮廓上。
二、将“民主”运用到课堂中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真正实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民主”,才能真正创设出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才能真正实现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引用生活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例子,对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是非常有利的。例如,在学习等量关系的时候,教师可以引用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习过的《曹冲称象的故事》作为教学中的案例,就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学生面对较了解的事物时,就会更好地理解知识,然后将自己的思维反馈给教师,从而完成课堂的“动态生成”。
再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老师只有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学生才会在平等交往的基础上绽放思维的火花。例如,教师在讲授《圆的认识》时,一定要努力做到让学生先进行充分的预习,再在教授时直接入题,问学生对于圆你有哪些认识,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最后对学生的回答和谈论做出总结。让学生在合作中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使课堂氛围更加融洽。
三、灵活施教
新课程的课堂,呼唤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让学生与教师在互动的过程中实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问、学生答的过程通常是最重要的,所以,教师灵活掌握各种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就变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例如,在讲授《圆的周长》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在课堂导入的环节就需要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对事先准备好的圆进行测量,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说明一些测量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学生进行测量之后,利用学生对此过程的感受进行下一步的讲解。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兴盛课堂的“动态生成”。
四、注意预设目标的调整
预设的教学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也不会是唯一的行为方向。小学数学课堂一定是经过各种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小问题堆积而成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根据课堂学生的不同反映,来随时对预设的目标进行及时调整。
总而言之,课堂的“动态生成”是需要各位教师不断探索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重心是要随着学生的不同反映来进行调整的,学生在课堂中参与教学的机会一定会多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在课堂中学会随机应变,利用教学机智敏锐去发现和捕捉学生的细微变化,去发现每一个新的课堂生成点,只有这样才会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11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