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和活动信息最重要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对中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口语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重要手段,它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阅读能力的提高是提高其他英语能力的关键。对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实践作一分析。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阅读教学;实践
  一、初中英语阅读的重要意义
  初中毕业生应该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运用适当的阅读方法去大量阅读英语报刊、书籍、杂志等。在除教材外应该大量阅读。在历来的考试中,英语考试中出现新单词和语句等都是在课本外的很多,学生失分情况也比较多。阅读是学习英语的关键,如果不会读,就不能从英语中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在听力过程中更是听不懂,在运用语言的时候也不能很好地表达,在写作的时候也不能进行良好的写作。可见,阅读是多么重要。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措施
  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主要偏重语言形式,忽略阅读技巧的训练。因此,学生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差等问题。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系统地进行阅读训练,学生就能具备扎实过硬的阅读基本功,有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在进行阅读理解训练时,就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培养阅读策略与技巧,进行有效阅读
  首先,教师应该通过课堂阅读活动把常用的阅读技巧讲给学生,例如:在平常的课堂阅读中,要多加训练,让学生快速浏览训练、上下文猜词训练、寻找和理解主题句、寻找关键词、概括大意等。让学生通过实际阅读,逐渐变得“会读”。教师要让学生结合不同的閱读内容在阅读中有步骤地进行渗透,让学生在体验、实践中逐步掌握技巧。
  (二)阅读策略的培养要因“材”施教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建立起语体意识。例如:阅读叙事性文章的个人经历、新闻消息的摘要、小短文、小说等。在阅读的时候要抓住六要素。针对不同的文体语篇,在阅读的时候,教师把关键信息进行整理,写在黑板上。在对相同的语体和语篇进行处理的时候,要帮助学生建立宏观不同语体、语篇基本模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注重课外阅读,扩大阅读宽度
  英语教师要认真学习中学英语的课程标准,要充分重视和加强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认清新时期教学新规律、新特点,重视优质阅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视学生的阅读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彻底改革英语教学的低效现象。
  尝试让学生多阅读报刊、做多元化之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做笔记,摘抄难句、长句;摘抄一些优美的句子进行背诵;让学生阅读完之后写读后感或者进行改写。只有将精读和泛读进行有效结合,才能避免在泛读的时候对某些单词和语句理解不透彻,这样结合起来可以缩短阅读时间,并可以掌握很多新的词汇。
  (四)提高阅读的速度,注意培养语感
  阅读理解除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之外,对学生的阅读速度也是有要求的。因此,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要培养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阅读的时候,要集中精力,不要走神。我们要把逐词逐句的点式阅读变成线式阅读。把看到的东西直接反馈给大脑,切忌在难以理解的语句上面花费太多的时间。只要理解了全篇文章,个别难以理解的词语可以根据上下文进行猜测和推断。这就要求学生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多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拓展语言背景,了解异域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学习一种语言就要了解他们国家的文化。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语言形式,要想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社会背景。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的文化水平不同,中西文化差异较大。在平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引入一些国外的文化、多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在课下也可以搜集一下信息。如:英美人对恭维和谦虚做出不同的反应,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他们跨文化的交际意识。
  (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应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阅读能力,不断转换阅读内容,例如:人物传说、科普文章、小说故事和谚语等,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阅读和朗读比赛,让学生不断转换阅读方式来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总之,教师要采取合适的阅读教学策略,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这不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还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郝文青.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的科学运用[J].科学导报,2013(3).
  注:课题名称《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实践研究》,课题号:GS[2018]GHB1488。
  编辑 温雪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20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