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规律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是否认同以及认同程度,关乎大学生的信仰坚定、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合理认识大学生的认同特点,正确把握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形成规律,是新媒体时代高校教育者工作的关键。
  关键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1-0234-02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是否认同以及认同程度,关乎大学生的信仰坚定和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正确把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规律,有益于切实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
  一、科学把握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形成邏辑
  心理学上,“认同”即主体的承认与接受,是指心理认识上的一致性和由此形成的社会关系,强调主体由于欣赏某(些)人或事物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态度从而采纳他人的行为或态度的一个过程。
  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是认同主体对主流意识形态不断深入了解、内化于价值信仰、外化于实践追求的过程。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就是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和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觉认可、遵从和传播;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凝聚共识,增强政治认同;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从心理学、教育学、价值哲学上看,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一般有认知认同、情感悦纳、行为外化三个阶段。
  (一)认知认同
  认知认同,是指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具体内涵形成科学理性的理解阶段。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全面、正确、理性的科学理解,是形成认知认同、获得思想共鸣的重要条件。全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内涵,深刻理解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根源,是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价值自由到价值选择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基点。
  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呈现书本化、概念化趋势,即对主流意识形态仅仅达到认知认同,仅仅是机械记忆与复述教材上的相关理论,缺乏情感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差异性大。意识形态认同是由认知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到行为认同的一种动态过程。而实际情况是,认知认同程度最高,行为认同程度最低。在对主流意识形态具体内容的认同上,各方面的认同程度存在差异。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反映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共产主义理想认同度较低,而对反映民族精神如“中国梦”等的认同度相对较高。相关调查显示,只有52.2%的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关于“中国梦”的提法,89.6%的大学生表示赞同。
  (二)情感悦纳
  情感悦纳又称为情感认同,旨在通过情感方式实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心理认同。情感悦纳是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它既是认知认同的深化,又是行为认同的感情基础。情感认同是大学生把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于心的过程,它包含正面的、丰富的个体情感体验,所以一旦形成,就可以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深远影响,成为一种稳定的内在因素,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真正深入人心。在具体学习实践中,注重强化大学生的积极情绪情感体验,化解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促使大学生对意识形态的情感、态度、认识等不断内化,强化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
  (三)行为外化
  行为外化又称为行为认同,是指大学生把主流意识形态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行动向导,形成行为习惯,并矢志不渝地执行。认知认同使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在理性上产生认可,情感认同使大学生在情感上产生依赖,行为外化则是彻底地使大学生把主流意识形态由思想观念转化为行为实践。因此,行为外化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中最重要的步骤和最后环节。
  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是知、情、行辩证统一的过程,是“理性认识→情感悦纳→行为外化”环环相扣、不断向前的过程。科学把握大学生的认同规律,才能真正寻求培育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有效路径,促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由他律遵循升华为自觉践行。
  二、合理掌握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具体特征
  网络时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具有多层次性、不平衡性、不一致性等特征。
  (一)多层次性
  多层次性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大学生有年级层次、教育程度、专业类别之分,所处年级的层次差别、接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会对主流意识形态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所学专业不同,也会对它的关注度不同。一般情况下,接受教育程度高的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强于接受教育程度低的学生,文科专业学生的认同感高于理工科学生。因此,从大学生这一群体性概念看,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具有多层次性。
  (二)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大学生个体中。大学生个体的发展差异、学习能力不同、学习主动性等,直接关系到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网络时代,传统施教者对受教者的“信息霸权”和“话语霸权”被打破,每个大学生都可以在网络知识的海洋中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信息“为我所用”,且在网络平台中充分表达自我。一些思维活跃、自我控制和分辨能力强的学生,在精英文化、宗教文化、消极文化中做出理性甄别,不会影响自己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但那些分辨能力差、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在网络的海量信息面前容易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容易出现左右摇摆、混乱茫然。
  (三)不一致性
  不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言行不一”上,即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行为认同与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前后不一致。检测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最主要的是看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具体行为,比如入党动机、公益活动参与度以及自己在网络生活中的行为、言论等。在调查结果中显示,98.19%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参加公益活动,50.83%的大学生参加过公益活动;60.83%的大学生愿意入党;65.3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网络言行比较规范。
  三、着力探寻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有效路径
  探寻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有效路径,既要尊重价值认同的一般规律,还要兼顾大学生认同的特殊性。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创新教育体系,增强渗透力和吸引力,促进大学生的认知认同
  主流意识形态要想真正被大学生认识和接受,就必须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体系,把枯燥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感性化和生活化的加工、处理,把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信念、理想原则融入大学生的意识和行为,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从而真正得到大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二)净化网络舆论环境,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促进大学生的情感悦纳
  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悦纳,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价值认同中比较容易反复和出现波折的一环,因此,要重视网络舆论环境的建设。网络舆论场的去中心化,使得纷繁复杂的信息穿透电脑和手机客户端呼啸而来,大学生很容易被吸引,陷入碎片化的困境。所以,我们要筑牢网络信息防线、思想防线、舆论防线,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在关系大是大非、党的形象、家国利益等一系列原则性问题上毫不含糊,用智慧和勇气筑成新的网络长城。
  (三)坚持实践育人,促进自我提升和大学生的行为外化
  马克思主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只有立足实践,才能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只有把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融入大学生的具体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行为外化。从人生阅历上看,大学生属于未进入社会的稚嫩群体,校园围墙和学习本质使他们与外面世界存在一定的距离,但是他们对社会发展迫切关注,具有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活动,为社会服务的激情。
  参考文献:
  [1]揭晓.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形成规律及启示[J].教育探索,2012,(4):250.
  [2]高琪琪,陈巧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规律探寻[C].社会民生[A].2014.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49-15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0-070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85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