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同步提高的教学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阶段的教育能更好地引导儿童走向人生的正轨,使小学生成为祖国的未来。语文作为其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是一门贯穿古今、内容丰富,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学科。而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创新,语文教学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教育思想,使小学语文教育方式发生了一系列变革。本文就读写结合同步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同步提高
语文这一学科包含的知识内容非常丰富,既包含诗词歌赋、书写技巧等传统语文知识,又包括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明。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教师对学生写作的教学是一个难点,更是一个重点。写作能力可以说是现今社会每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素质。阅读也是小学语文教学重点之一,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学生才能逐渐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对语文的感知力。所以,只有将读写结合同步提高,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只要读书够多,对语文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学生自然而然可以写出好的文章。很多学生在写作时觉得无话可写,或没有与题目相关的素材,导致文章变得空洞乏味、缺乏真情实感,文章整体不够生动,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外要加强语文阅读,多读书,多积累语文素材。
教师在授课时,首先要让学生对阅读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先理清阅读内容中的故事逻辑和发生时间,使学生先对原故事有一个初步认识。在学生阅读完毕后,教师可以针对阅读材料进行多角度的提问,例如,原故事的发生时间位于古代,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若将这个故事搬到现代,能否顺利进行,或者现代的社会环境对这个故事的发生有哪些阻碍和影响,是否会引导这个故事向另一种结局发展变化。这种阅读教学方法可以锻炼小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很大帮助,并且也有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提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写作。
教师在教授学生小学语文时,所阅读的内容一般都是课本教材,虽然课本教材内容质量很高、趣味性也强,但难免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多元化的阅读。通过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看待问题时的发散性思维,对语文学习具有更宏观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二、以写辅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应对小学生进行写作技巧方面的指导,辅助语文阅读教学。一些教师在对语文写作进行指导时,往往只注重学生积累好词好句或名言警句等,虽然这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但只是单纯地积累,终究是有限的,写作还有一定的技巧性,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就能更好的去构思文章,可将自己积累的素材准确恰当地运用到文章中,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对语文写作的信心。所以,教师在语文写作教学中,有必要传授学生一定的写作技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写作能力,主动接触新鲜事物,不断更新语文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们总是在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习、掌握知识点,实质上这是很片面的想法,因为学生在情感方面考虑得多,他们总是会想很多事情,所以,教师在教授学生相关写作技巧时,也要注重情感上的交流,設计一些充满趣味性的方法,并与学生更深入地交流,真诚地对待学生,真正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从而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
三、通过读写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
教师对小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教学后,就要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让语文阅读与写作真正结合在一起,相互融合、同步提高。教师在讲解语文课文时,首先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的了解。通过阅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叙事结构,通过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写作做好铺垫。当阅读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根据所学课文的类型,为学生布置一篇类似的写作任务,这样学生就能将自己在阅读课上学到的写作技巧运用到写作中,既能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又能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这种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可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真正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同步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总结
综上所述,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与写作科学合理的结合,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及写作水平,使学生获得全面提升,能真正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及学生的学习效率。读写结合同步提高这种新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也需要教师有科学的实施策略、过硬的教学水平,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也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出读写结合教学方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梅英.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同步教学的实践尝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2)
[2]李晓慧.浅析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上),2016(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834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