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再塑生命的人》看教育方法的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教授经典名篇,对于文本的内容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上课产生的效果,也体现在不同方面。教学中,过程的流畅是教师始终不渝的追求。虽然它只是形式,但为了教育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因材施教,选择恰如其分的方法开展个陛化的教育,以实现课堂高效。
【关键词】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课堂高效
初中语文教材中,题目往往是画龙点睛之笔,如:《济南的冬天》点明文章内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点明文章思路,《再塑生命的人》發人深思。教师首先应从研究题目开始,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有点像学生考试读题,是基础工作。
接下来的过程就是默读、朗读和品读,它永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今天回想起来,《读者》可能是我们青年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回忆,它让我们在那个知识馈乏的时代,了解世界,理解人生。岁月的流失,我们隐约感到一些惋惜,那个时候,我们阅读的形式就是默读和思考,生怕被笑话,其实,我们当时应该寻找一个宁静或者空旷的地方,然后大声朗读,甚至召集志同道合的人,读给家人或者朋友们一起听,如果能够那样,可能今天的我会是另外一种风貌。
由此我想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就是一种教育方法,《再塑生命的人》中,莎莉文老师运用的情景体验和再现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
一开始,莎莉文老师和我见面,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孩子让她做最简单的学习任务——拼音。品读这段原文,我们看到了当时那个内心世界恐惧、孤独,忐忑不安的学生。今天学生们开始看见老师,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又何尝不是如此心态呢?这个时候,莎莉文老师的教育方法是:陪伴、亲近、培养兴趣,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将要学习的事物。这正是教育的本源泉和真实的方法:莎莉文小姐拉起我的手,让我这个内心不安的学生在手掌上拼写单词,手是心灵的触角,十指连心。一颗颗沉睡的心正是从打动手开始。
接下来,身临其境的感悟和耐心是她的又一法宝。我们看见她让学生感受清凉的水,拼写它,身临其境中让人浮想联翩,其实在每一天的生活里面,正是它带来甘甜,原来它是那样美好。
假如不是上课,这段优美的描写如果在生活中,其实更适合老师阅读,它让我们明白教育方法不是不着边际、夸大其词的名词,而是要从快乐开始,唤醒学生的灵魂。
教育从激发兴趣开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培养能力,需要的是循序渐进。
爱心是教育的起点,耐心是教育的品质,方法是教育的智慧,有了这些钥匙,一定能帮助学生打开世界的大门。
《再塑生命的人》中,莎莉文老师把一个六岁的盲童从黑暗的绝望中唤醒,敲开知识的大门,走向光明的故事。老师的成功,除了爱心和责任,更重要的是教育的智慧和高超的艺术。爱心、耐心、慧心帮教师获得了成功,从走近到亲近,到依赖和信任,莎莉文老师为所有教师作出了好的示范,让我们认真回味文中的几个片断。
文章开始:某一个下午,孩子默默地站在走廊上,无聊的手指搓捻着花的叶子。作者在补叙中说的很清楚,她正在心情烦恼的时候,人变得疲倦不堪了,内心处在渴望帮助和自暴自弃的边缘。
这样一个内心不平静的孩子,在一个忧郁的下午,虽然无助,却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光明。
故事发展:这是一个早晨,万物复苏的开始,莎莉文老师给了学生一个洋娃娃,她从慢慢亲近开始,然后一丝不苟地和学生学习一个单词,她循循善诱的动作让一个内心自卑的孩子开始对手指游戏产生了兴趣,接下来,学生的天性让她模仿起来,一直到最后她获得了成功,孩子高兴得脸都涨红了,兴奋而幸福地跑来跑去,告诉别人。也让她明白了道理: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名称,她开始理解和思考一些道理。
情节高潮:又是一个上午,依然是地球旋转的开始,学生和老师为一个问题理解不同和互不相让:“杯”和“水”关于它的认识各执一词……聪明的老师充满耐心,她和学生沿着小路散步,外面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不知不觉中来到一个喷水口下,手伸过去,清凉的水慢慢在手上流过。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直观,而是心灵的启迪,用手在流水的手上写“水”字,一遍又一遍,静静的孩子在用心感悟,她终于恍然大悟,原来水是那么的神奇,让人神情激荡,“水”不是“杯”“水”是正从手上缓缓流过的清凉。
奇妙的水唤醒了孩子的灵魂,让她充满快乐,继成功的喜悦后,随之而来的是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她为自己过去的无知、无理、任性而后悔,世界在她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以至于她充满新奇的目光,想起了曾经经历过的生活的点点滴滴:那些破坏,那个摔碎的洋娃娃……她要努力弥补。
读到此,我们发现《再塑生命的人》这个题目是如此恰如其分。莎莉文老师唤醒了孩子的灵魂,给予其希望和快乐,就是再塑生命。我们每一个老师不正是缺乏这样的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吗?
无论现代科学如何发展,教育方法自始至终都是一门重要、高深的艺术,一个不幸的孩子,丧失了自然赋予的感官——视觉,她在迷茫黑夜摸索,看不见最令人赏心悦目的世界,是教育让她走向光明。从这一点出发,教师应根据不同对象,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则能成就高效课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14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