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预习环节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至关重要。学生提前做好预习环节对学生的课堂听课效果以及课后的知识掌握情况至关重要。预习可以让学生对新课涉及的知识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提前标记出自己的疑点与学习难点。这样,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去听课,听课效率自然会提高。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为中心话题,介绍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习惯;听课效率
   充分的课前预习准备是保证学生课堂高效率听课的关键。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可以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新内容有一个总体的概览,不至于在课堂上出现“跟不上节奏,听不懂讲解”的现象。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由于学生自助学习能力的养成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方面都需要老师的指导与辅助才能完成任务。就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来说,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希望能给广大师生带来帮助。
   一、说明预习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预习意识
   小学生由于自身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初级阶段,心智上还不够成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就语文教学中预习环节的重要性来说,如果仅仅让学生自己去摸索体会,学生很难领会预习的重要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及时地把语文学习预习环节的重要性向学生解释明白,帮助学生明确语文预习的目的,以此来强化学生的预习意识,这样学生才会有预习的动机。
   二、课前设计导学案,推动强制性预习
   导学案的设计旨在给学生的课前预习环节中加入一定的预习任务。设计导学案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使之有目标地去完成预习任务,而不是一头雾水,不知所措;第二,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新课的知识框架和知识体系,让学生提前知道新课学习中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第三,帮助学生提前发现自己对新课程新知识的问题与疑点,提醒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有针对性地听课,做到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不遗漏任何一个难点。导学案的设计情况直接决定了导学案在课前预习环节中能否起到较好的导学作用。关于导学案设计应该包括如下5个板块:问题导引,自主探究,本节提要,巩固练习,拓展延伸五个部分。每个部分的题量建议2~3题,题不在多而在于精。问题导引部分教师要反复推敲,提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最好能与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这样会增强学生对问题的感知力度,起到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自主探究部分主要是要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提要部分教师在制作导学案的时候可以把本节课的知识框架给学生,或者只给一部分,留下部分空白让学生自己填写完整。这部分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脉络,以及课文中涉及的重难点。巩固练习部分要挑选经典题目,既要保证知识点全面覆盖、不遗漏,也要保证问题的深度。最好是把教学中的知识要点前后贯穿起来,以优化学生的知识体系。拓展延伸部分要把重心放在考查學生的知识运用和迁移能力上,难度要有所拔高,也可以与之前学过的内容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温故知新。总而言之,导学案设计决定了预习效果的好坏,这有赖于每位语文老师对题目的精心设计。还应该注意的是,语文老师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还要在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大前提下保证其趣味性和可操作性。比如在学习叶圣陶老先生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这篇文章的时候,文中对爬山虎的脚的描写是这样的:“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安插以下几个导学问题:
   (1)同学们,你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
   (2)你能说出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和形状吗?
   (3)爬山虎是怎么“爬”的呢?
   利用诸如此类的一些问题来引导与启发学生,往往会带来很好的预习效果。
   三、角色互换,以生为本
   角色互换的目的就是要打破传统语文教学中“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台下听课”的模式。角色互换要求学生在讲台上和同学与老师共同分享自己在课前预习中的见解,心得体会以及遇到的问题。此时老师的角色定位转移到了台下,角色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课堂上老师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在进行角色互换以后,教师的角色是聆听者、引导者、监督者。例如,在学习《走遍天下书为侣》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设计以下几个问题用于导学:
   (1)读书的好处有哪些?(2)哪本书是你最好的伴侣?(3)你有哪些有用的读书方法,请和同学们说一说。这几个问题巧妙地把课本知识和课外阅读结合在一起,触碰到了课文的外延部分,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围绕这三个题目发表个人见解。学生在课堂上展示的时候,语文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判断学生课前预习效果如何。对于学生讲错的地方要及时地予以纠正,对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的知识点要适当引导。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课前预习反馈情况调整导学案的内容设计。
   小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从小就要培养,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大有裨益。课前预习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先在导学案的指导之下完全独立地学习课本知识。这样一来,学生的知识输入是通过个人查阅参考资料再经过独立思考后获得的,而不是像传统的课堂那样老师在课堂上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匡彩云.把握预设,推促精彩生成[J].小学教学参考,2016(34).
   [2]黄卫华.把握生成,引领有效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025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