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喜忠 赵海云 赵秋迪
[摘要]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国际化人才培养是重要方面,中外合作办学不断推进。现实中大学生在教育国际化过程中也面临思想认识、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等诸多方面的挑战与不适。课题组通过课程的方式推动学生工作中的思政教育,统一规划,分为学业指导、法律规范、素质能力、思想素质四个板块,各板块每学期安排一次课程,内容依照学生不同年级需求差异进行对应的设定。将恩政课程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其中理论学习分为讲座类、课程类两类,讲座由学院邀请老师来授课,课程类由学生从公共选修课中选择,实践活动与理论学习配套,加深理解。考核以论文、答辩等质性考查为主,重点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提升。在推动工作过程中,需要把握分类清晰、概述导向、整合提效等原则。
[关键词]国际化;大学生;思政;课程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5-0159-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已成为中国大学的发展趋势。《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要“加快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完善留学生回国创业就业政策,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完善中外合作办学准入和退出机制”,再次强调推动学生国际化、中外合作办学。2017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首次突破60万大关,达60.84万人,持续保持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地位。国家外国专家局发布的《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实施细则》推动建立10个左右的国际化示范学院,“探索教学、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随着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根据“高校国际化视域下的学生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的调查结果,47.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在遇到国际交流方面的问题时,无法得到有效帮助。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师生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是高校思政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成建制的国际化学院除在教学科研上进行创新外,也需在思政工作上做出探索。把当前思政工作按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进行分类,确定性工作指的是事务性的、程序性的,按照固定的流程和周期推进工作,可以借助信息化的手段,以提高效率、规范流程。不确定性工作指的是内容不断变化,根据不同的情况需不断调整,或者无法通过固定程序解决其问题。当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都在不断推进、同向而行,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整合资源、扩大范畴,对应学生思政工作的不确定性内容,将思政工作课程化是一个趋势,可以确保学生工作与思政教育的体系化、稳定性和高水平。
一、课程化思政体系
针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办学方式,课题组探索配套的思政教育工作体系,以推动课程化的建设,统一规划大学四年的教育内容。思政教育内容贯穿整个大学四年,分为学业指导、法律规范、素质能力、思想素质四个板块,各板块原则上从第一学期到第八学期每学期进行一次课程,但大四下学期的第八学期部分课程不再进行。
(一)学业指导
本板块主要是关于学业的学习方法、课业内容指导和学习压力疏导等。学生指导内容包括:(1)学业适应,帮助大学生初步认识大学、大学学习的基本规律和大学学习的要求,转变学习观念,构建学习目标,调整学习方法;指导新生学会运用学习策略,加强学习品格的修养,培养和提高学习能力。(2)情绪管理,介绍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环境,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保健意识;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使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3)专业概览,邀请专业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从全球的视角解读,让学生了解学院开设的专业方向,以介绍专业特点、发展、现状、前景、科研成果为切入口,对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专业方向等进行详细解读,帮助大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为日后的专业选择和学习深造打下良好基础。(4)知名大学简介,介绍世界知名大学基本情况以及学科优势、入学的基本要求,鼓励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提高学习动力,明确出国留学所需条件,有针对性地实现自我提升。(5)学科前沿介绍,邀请专家与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学科前沿,在学术交流碰撞中拓展视野,使学生对于专业学科前沿有基本的认知和了解。(6)升学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就业形势和政策、国内外继续深造的状况,引导学生充分认知自我,调整发展目标,理性看待未来社会趋势与个人职业发展预期,建立正确的个人发展定位。(7)压力管理,根据毕业生升学、出国、就业情况,进行心态管理以及自信心训练,帮助和引导学生缓解心理压力,积极面对未来身份转变和环境变化。
(二)法律规范
本板块主要是介绍基本的法律常识以及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社会规范。法律规范内容包括:(1)安全教育,针对刚入校园的新生,通过治安、消防、交通等方面的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我防范、自我保护的能力。(2)知识产权,作为工科的培养背景,学生需要了解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以及相关法律保护基本知识,展开实证性的分析讲授,提升大學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概要解读国内外专利系统法律和政策,使学生了解专利法的基本框架。(3)学术规范,介绍学术的基本规范、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文献引述、内容抄袭认定等,让学生理解学术的基本概念。(4)宗教文化,出国的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宗教,因此介绍世界宗教的流派以及在宗教仪式中要注意的事项,在社会行为规范上,注意日常与宗教信仰人士的交流方式。(5)出国安全,包括国外生活的注意事项以及基本的自救知识等内容,提升大学生境外安全意识,掌握有效规避和应对危险基本知识。(6)网络素养,介绍网络与网络安全、网络安全与网络伦理、网络伦理与传统伦理、网络问题与伦理危机以及网络规范等内容,让学生在国内外可以合法合理地使用网络,对网络知识和信息有基本的判断标准。(7)保密教育,解读我国有关保密法律法规,了解世界范围内国家和企业对于保密的基本规范,增强学生保密意识,同时要尊重未来留学国家的保密要求和基本规范。 (三)素质能力
本板块主要是引导学生在人际交往、个人素养、领导协调、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素质能力的提升。本板块的内容包括:(1)新生人际关系引导,从分析人际交往的常见心理效应入手,以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交流互动等形式,对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原则及有效沟通的方法技巧等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以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有效沟通技巧。(2)时间管理,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互动游戏等多元化的开放式教学模式,通过系统化的梳理学习,使大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时间管理的常用方法,从而提升时间管理能力,提高学习、工作效率与质量。(3)生涯规划,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了解中国及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指导和帮助大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方法,尽早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合理规划好大学及未来的时光,为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4)团队合作,帮助学生建立对团队的认知,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了解团队合作的基本方式和注意事项,提高学生的团队沟通、团队合作的能力,加强团队合作精神。(5)创新创业引导,采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开放式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创新创业,了解国内外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观,了解和掌握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6)管理技能提升,介绍管理工作必备的能力与技巧,了解日常管理的方式和沟通技巧,进行情绪激励与工作方法的培训。
(四)思想素质
本板块站在国际化的视角,引導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现状,了解国内外的形势变化与习惯,树立健康的三观。本板块的内容包括:(1)理想信念,通过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理想信念对于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性,使其正确树立人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合理进行大学生活的规划。(2)最新理论,介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以及相关实践经验,帮助学生整体了解理论内涵,坚定理想信念。(3)传统文化,从不同方面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特征、基本内容等,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和文化保护意识。(4)祖国统一,了解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各项政策的推动下,港澳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一国两制”的政策,正确看待港澳台问题。(5)中美关系,以中美关系发展沿革为切入点,帮助学生了解中美关系的历史与现状,熟悉中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的差异,树立正确的中美关系利益观。(6)亚洲形势,对亚洲及周边国家的关系有概貌的了解,包括经济形势、文化形势、安全形势等,关注中国周边形势。(7)中欧关系,帮助学生了解近些年来我国推进中欧关系的政策和方法,了解中欧关系的主要矛盾点以及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8)全球化,通过课程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全球化”的时代特点和发展规律,认识到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做铺垫。
以上四个板块中,部分板块内容设计没有达到8个章节,剩下的空余是可以用其他板块多个章节来补充,根据学期的课程进展进行调整。
二、课程的开展形式
思政课程中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会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整个课程,每学期至少安排理论学习4次、实践活动2次,0.5学分/学期,8学期共计4学分。理论学习分为A类讲座、B类课程两类,讲座由学院邀请老师,课程由学生从学校公共选修课中选择。一、二年级时本课程都为讲座类,三、四年级时依照个人特点进行分流,课程既可以是校内、校外的线下课程,也可以是网络课程,既可以是学院指定,也可以是个人申报,但最后需要学院进行确认。实践活动,主要侧重国际化,与外教或留学生开展交流活动。
讲座类的授课方式上,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评价,以便教师不断迭代和改进教学方案,同时学生在课前围绕课上主题进行准备,提交相关问题,课后要有简短总结和反馈,以加深印象。师资队伍建设要体现标准化和多元化。标准化就是明确课程授课教师的准人准则,特别是授课内容框架的明确,以保证课程效果。多元化就是根据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安排师资队伍,应该有学者专家、思政工作者、有出国经验的优秀学生等,每个主题展开都是非常宏大的,但本课程侧重宏观影像和概念建立,为学生打开一个知识点,另外,就是注重实用,引导学生从切身的体会中获得知识点的某个切面。
课程考核上,理论学习的讲座类采取考勤记录结合个人课后报告形式,课程类参照该课的任课教师给出的成绩,实践活动在学期末以答辩交流的方式考核,学生之间互评,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和提高。考核办法中评估反馈的占比比较大,主要是基于课程不断完善的需求。第二课堂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调整,以及根据最新的形势及时补充内容。
课程类理论学习上,各个学校都有公共选修课涉及这部分内容,本校可以满足条件的课程有名师研讨课、法律与社会、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宗教与文化、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业实务、创业实训、创业创新理论和实践、国际商法、涉外交际礼仪,等等。
三、推进工作把握的原则
分类清晰。学生工作的思政教育涵盖的范围极其广泛,对课程整体的结构采用分类的方式,可以对内容进行很好的规划。框架不漏项,从宏观整体,依照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进行规划,能够覆盖基本的项目,而不会有遗漏,避免运动式地抓思政教育工作。内容不重复,通过对四年的整体规划,避免不同时间讲同一个主题,减少有效时间的浪费,同时根据课程规划的知识点邀请老师沟通,避免不同主题下相同内容的重复。分类的方式比较清晰明了,让参与的师生都可以提前预知信息,从而能够提升效率,减少学生在一些主题上的时间投入。
概述导向。每个主题的讲座或者报告如若展开,都是一个非常复杂和超长的内容,只能通过概述的方式给学生建立基本的知识框架,重要的是师傅引进门,为学生后续的修行打下基础。覆盖基本知识点,就是在一个主题下,要把该知识体系中的知识点都涉及,让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进一步依照所提供的知识点深入了解和探索。要给予学生内容方向性,任何一个主题与学生个体的成长发展相关的信息并不是太多,需要在方向上给予把关,让学生能够在此主题下,找到未来探索的方向。还要突破思维逻辑性,每个主题报告除了给予信息之外,重点是让学生认知该领域中基本的逻辑性,而这个主要的内在逻辑在一定的时间内基本是稳定的,为学生以后长远的关注提供基本思考方式。
整合提效。学生工作中的思政教育涵盖的内容和信息极其庞杂,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尽可能地统一整合和融汇结合,提升效率,降低不同工作板块的内容重复。理论联系实践,就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要能够在平时的学生活动中得到结合应用,学生活动要注意层次的提升,和理论知识尽可能地联系起来,双向能够积极互动。学生融合老师,思政教育的特点是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有方向把关,需要师生之间尽可能地相互碰撞,同时时代在不断变化,学生也在不断成长,需要老师在融合互动中更好地把握学生的信息需求。国内联动海外,本体系的构建,主要是针对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故在过程中要不断横向加强国内外学生的联系,以及纵向学长学弟、学姐学妹之间的联系,一者是解决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二者是对本体系不断迭代完善。
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背景下,推动学生工作中的思政教育的课程化,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共同推动学生思想成长,补充后两者的漏缺和空白,完善思政教育的整体效果,有积极的意义。但在推动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通过技术手段,不断及时反馈学生的意见,对框架进行微调,以便形成更加合理高效、学生易于接受的传统课程之外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859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