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制造业转型升级与中职教师队伍建设之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当前,我国大力发展以制造业转型升级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决定性要素之一是教师队伍建设水平。长期以来,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多方面成就,但面对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也存在明显不足。为此,必须突出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在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战略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保障性地位,全方位推进中职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 实体经济;制造业;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 G71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12-0038-06
  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性调整集中在持续振兴实体经济,核心是加快实现中国制造的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和绿色发展的根本目标,完成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任务。国际经验表明,制造业发展根本推动力来源于技术创新与转化能力,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是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转型的根本路径。
  新经济增长理论指出,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职业教育承担着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育任务,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影响职业教育水平的决定性要素之一是号称“工匠之师”的职业院校教师的整体发展水平。本文立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发展现状,结合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透视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现状与问题,尝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使命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规模恢复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下称“中职教育”)。中等职业学校(下称“中职学校”)由1978年的4700所发展至2018年的1.02万所,见图1。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基本占高中阶段半壁江山,见图2,在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中发挥重要作用,完善了我国教育结构,培养了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
  (二)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成为现代中等职业教育的时代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将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为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同推进、同部署,强调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育能力,全面提升产业人力资源水平和质量,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201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为实体经济发展输血助力,明确提出一系列改革与发展要求。同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比较充分就业提供支撑。2016年底国务院召开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再次强调要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以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進入新时代,深化产教融合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高速有效发展的战略思路更加清晰。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强调深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作为“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施工蓝图”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2019年1月颁布,上述要求转变为一系列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全面支撑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1]。
  新时代构建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基础是教师队伍。党的十九大后,中央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在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兴国必先强师的指导思想下,将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作为职教领域的核心目标。为此,教育部等4部门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针对“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短缺问题,提出了整体和明确的建设思路和方法。我国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2]。
  二、中职教师队伍建设成效
  在国家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进程中,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始终受到高度重视。
  (一)专任教师数量稳步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中职学校教师的数量持续稳步增长。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职学校共有专任教师83.35万人,其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专任教师总计为79.4万人。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历年教育统计数据,中职学校校本部教职工的专任教师数变化情况见图3。教师规模发展有效满足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需要,为职业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教师队伍结构持续优化
  从2000年以来,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的结构得到持续优化,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性别结构趋于平衡。中职学校由男性教师数量较多逐渐发展为女性教师比例不断增加。近年来,这种趋势更加明显,2018年,中职学校专任女教师占到校本部专任教师总数的54.41%。
  二是学历结构不断改善。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学历结构不断优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变化不大,但高中水平以下和专科学历的教师数量持续减少,而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数量持续增长,成为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的绝对主体。
  三是职称结构持续优化。中职学校专任教师以副高级、中级和初级为主体,并且初级职称比例不断下降,总体比例结构合理。
  四是年龄结构发生变化。中职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较为合理,35岁以下教师比例保持在30%左右,35~49岁教师比例大体保持在20%。
  五是生师比和双师型比例趋向于合理。中职学校生师比近年来不断趋向合理,2018年,中职生师比为19.10∶1。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逐步提高,2018年,我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总量为45.56万人,其中,中职26.42万人,占专任教师比例31.48%。   三、“工匠之师”适应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之困难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国制造2025》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等十大领域为实施中国制造强国战略进行了顶层设计和规划。将这十大重点领域与中职教育专业大类进行对应,可以列出如下对照表,以此分析研究中职学校专任教师支撑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与制造业密切相关专业的专任教师紧缺
  根据2018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与中国制造十大重点领域密切相关的中职学校专业大类的专任教师中专业课教师数为189621人,占中职专任教师中专业课教师总数的54.85%。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职学校生师比要达到20∶1,专业教师数应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数的50%。依照此标准,中职学校专业教师与在校生的生师比要不高于40∶1。2018年全国中职学校生师比为19.10∶1,专业教师与在校生的生师比为35.11∶1,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各专业大类的专业教师与在校生的生师比为39.05∶1,总体数量达标。
  但是,专业教师数量总体仍然紧缺,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不同专业大类专业教师与在校生的生师比存在明显不平衡问题。如表4所示,交通运输类、医药卫生类、农林牧渔类、土木水利类等专业的生师比都超过了全国的总体比例,专业课教师数量明显不足;交通运输类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比例为16.75%,低于20%的国家标准。
  (二)“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紧缺
  2018年,全国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总量为26.42万人,占专任教师比例为31.48%。这个比例在2011年、2012年、2013年时分别为24%、25.49%、26.4%,总体呈不断增长趋势,但绝对数量仍然处于紧缺状态。而且,中职学校教师中应届毕业生比例较高,多数学校占60%以上,有的学校甚至高达90%,教师缺乏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工作经历,实践能力薄弱。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也不容乐观,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校外聘请的兼职教师占全部教师的比例从2011年的13%降至2018年的10.55%。
  (三)教师教科研能力普遍薄弱
  目前,中职教师整体科研能力和教研能力薄弱,一线的中职教师在教科研意识、方法和能力等方面要有全面更新。对研究工作理解与认识功利性色彩浓厚,未能转化为内在需求,参与意愿和程度不高,普遍还不能开展有效的、常态的高水平教科研[3],这对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说是严重的影响因素。
  四、新形势对中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要求
  面对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新形势,打造一支高素质中职学校教师队伍是支撑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迫切需要扩大制造业类教师队伍的规模
  当前,我国制造业进入转型升级的快速发展时期,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旺盛,为了保证所需的人才供给,迫切需要加强涉及制造业专业的中职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国家、地方、行业和各类院校,从顶层设计层面到具体实施层面,采取多渠道、多方式的整体发展策略,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二)迫切需要全面提高制造业类教师的职业能力
  当前,国家不断加强制造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组织实施制造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目标的全方位提升,导致师资需求必然要从“学历+文凭”提升到“素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模式。因此,改革原有的教师培养及评价体系,全面提升教师综合职业能力,构建具有“双师”资格、“双教”能力的应用型教师队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迫切需要完善制造业类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的突破点是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总体上看,制造业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目前仍存在制度不健全、特色不鲜明、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发展时期加强制造业类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要求。因此,必须把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统筹规划,加快改革创新,努力开创具有制造业专业特色的中职教师队伍建设新局面。
  五、中职制造业类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与任务
  (一)中职制造业类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
  突出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在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战略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保障性地位。要明确如下思路。
  一是加快改革和完善多层次多类型制造业类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体系。统筹兼顾我国制造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制造业类学科发展需求、教育教学改革需求、办学特色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培養制造业类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教师和创新型教师为重点,坚持教师数量目标与质量目标相结合,为我国制造业实现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支撑。
  二是加快提升制造业类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在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之时,制造业类教师必须加快提升快速吸收和传播制造业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的能力,更好地培养我国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
  三是加快制造业类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培养和引导优秀制造业类教师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我国制造业战略重点集聚,成为职业教育支撑上述产业发展先导力量和推动力量,是中职学校人才培养中将外部要求化为内生能力的关键。
  四是加快制造业类教师队伍的国际化进程。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挑战,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的现状,制造业类教师必须加快对国际先进制造知识、经验、文化等的学习和吸收,提高我国制造业所需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所需人才的培养任务。   五是加快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遴选、培养、聘用机制。在坚持以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之际,教师队伍作为人才培养的“人才母机”和保障,需要建立健全适切性的选、育、用机制,加大制造业类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全面提高制造业类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
  (二)中职制造业类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是构建制造业类教师队伍需求预测和预警机制。面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中职学校教师队伍无论从数量和素质上都出现了诸多不足,为加快我国制造业类人才的培养,必须提前做好制造业类教师的培养和人员储备,加强制造业类教师需求预测,完善教师信息库,构建我国制造业类教师队伍需求预测和预警机制。
  二是完善制造业类专任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在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如德国,要求职业教育教师既是所在专业领域的专家,又是教育教学专家。此外,他们还应当能够充分意识到专业内容与工作场所具体问题之间的关系,并以此来培养学生,这是职业教育教师不可或缺的专业能力[4]。当前,应根据中职教育的特点制定适合中职学校制造业类专任教师的专业标准体系,将教学评价放在第一位,对不同学科的专任教师采取不同的业绩考核办法和考核期限,作为专任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参照制造业类行业标准,划分专任教师技能等级制度,明确、细化各级各类教育对教师的技能要求,将行业、领军企业的岗位技能分级标准引入学校中,或由行业、政府制定统一标准,以此引导制造业类专任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和周期性升级。
  三是构建制造业类专业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以德国为例,其所有州都通过法律或法令明确规定了职业院校教师接受在职培训的义务,而政府部门则有义务确保提供适当的培训方案,这是确保其职业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5]。面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的绿色制造理念和重点新型制造业领域,很多制造业类专业教师需要加快知识的更新、技能的提升、观念的转换。加强制造业类教师队伍发展统筹规划和多层次多类型培养培训,组织实施制造业教师队伍培养计划,加大专业技术教师、经营管理教师和技能教师的培养力度,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先进制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高等学校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中心,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教师队伍。改革和完善制造业专业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四是全面推进制造业类教师的产教合作深度。在现行政策体制下,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制造业急需的制造业类教师,通过深化相关领域工程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制造业类教师产学研用结合。在深化校企合作中尝试建立教师“双元制”,即既是学校教师,同时又是企业技师或技术员[6]。创新制造业类院校和企业的合作机制,成立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由制造业的行业协会、代表性企业等牵头为制造业类教师培养培训提供产学研用的空间和发展途径。
  五是积极培养造就制造业类专任教师中的领军人才。充分借助当前“1+X”证书的制度创新和试点工作,加强制造业类教师“双师”素质和“双教”能力的提升,建设具有高水平和强应用的制造业类专任教师队伍,积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紧跟制造业发展的国际前沿、参与国际学术竞争的国际化领军人才。充分发挥在制造业重点领域中有明显学科优势的高等学校作用,主动承担培养更多的人才进入制造业类教师的责任。国家要通过政策鼓励,吸引更多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和海外留学生加入制造业类教师队伍。
  六是建立企业领军人才担任学校兼职教师的制度。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过程中,已有大量的懂技术、善管理、有文化、有经验的制造业领军人才。这些企业领军人物既是企业的重要人力资源,也是我国制造业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企业领军人才担任院校兼职教师,既让其了解院校培养人才的实际情况,也让其把世界先进的制造业热点和前沿带进课堂,进一步拉近培养人才与企业实际生产的距离。国际经验已证明这是职业院校教师重要的补充渠道,如在丹麦,所有的职业学院教师在被聘为学院教师之前,都接受过正规教育并有多年的工作经验[7]。
  七是提升对优秀制造业类专业教师的激励力度。结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优秀制造业专业教师的表彰和奖励力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研究完善制造业专业教师表彰奖励制度。落实好制造业专业教师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加大优秀成果转化利用的支持力度。
  八是建立优秀制造业类教师国外学习培训基地及研修机制。面对当前新形势,为学习和引进国外制造业的先进技术和标准,需要采取多种形式选拔各类优秀制造业教师到国外学习培训,探索建立国际培训基地,构建相应的研修机制,定期、定量、分批地把国内优秀的制造业类教师送到基地去培训。通过开展海外培训以及跨国界合作、跨文化交流等方式,建设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影响力的高水平、高素质制造业教师队伍,引领我国制造业职业教育科学、优质、均衡、跨越式发展,推进我国制造业人才培养现代化进程。
  参 考 文 献
  [1]国务院.国家職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Z].国发[2019]4号,2019-01-24.
  [2]教育部.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Z].教师[2019]6号,2019-08-30.
  [3]刘大军,陈琼珊,等.近5年中职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7):74-81.
  [4]Deissinger, Thomas and Braun Vera. Improving Teacher Education for Applied Learning in the Field of VET[M]. New York: Waxmann, 2018:29.
  [5]Philipp Grollmann and Felix Rauner.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Teachers and Lecturers i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M]. Dordrecht:Springer, 2007:152.   [6]俞啟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定位辨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8(7):31-36.
  [7]Henriette Duch and Karen E. Andreasen. VET Again: Now as a VET Teache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JRVET), 2017(3):289-305.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 is vigorously developing the real economy centered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new era, one of the decisive factors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al econom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the construction level of teacher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a long time,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has made many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also obvious deficiencies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highlight the basic, guiding and supporting posi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in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strate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in all aspects.
  Key words  real economy; manufacturing;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 team
  Author  Mi Jing, researcher of Tianjin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Tianjin 300191); Yang Gongan, lecturer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451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