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企业选择:组织行动视角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双志

  摘 要 校企合作在本质上属于企业生产性组织行为,是生产系统更新与产业工人技能形成的互动结果,有助于促进高技能劳动力向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聚集。从组织行动视角对校企合作中企业的选择行为展开多重考察发现,企业投资校企合作应超越“成本―收益”计算的短视倾向,在推进劳动“再技能化”的进程中塑造“人机共生”新型生产系统,从而为企业在创新驱动发展时代筑牢竞争优势。对此可能蕴含的启示是:塑造多元平等的政策主体,构建协商共治的政策议题,设计多管齐下的政策工具,进一步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企业选择;技能赋能;组织行动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01-0053-07
  随着经济全球化红利的递减,中国经济的发展动能开始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技能作为驱动创新发展中一股不可忽视的人力资本力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作为职业教育基本办学模式的校企合作,也成为塑造技能的重要载体。校企合作在本质上属于企业生产性组织行为,是生产系统更新与产业工人技能形成的互动结果。除了普遍存在的挖人外因外,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Garys Becker)认为,校企合作存在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在于信贷约束对企业投资技能存在“成本―收益”计算的不确定性影响。作樽脊共产品的技能的确存在收益不确定性的风险,一旦预期培训收益不能被有效保障,企业就不会乐意投资校企合作。英国滑入低技能均衡发展陷阱的原因,在于没能有效解决雇主和劳动者所面临的校企合作投资不确定性问题。然而,德国和日本的发展经验却揭示了企业能够从校企合作投资中获得回报,包括对通用性技能培训的投资。麻省理工学院“学院教授”获得者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golu)基于劳动力市场结构的视角对此展开了一系列颇具影响力的研究,认为工资挤压所形成的“剪刀差”利润在企业是否选择开展校企合作的选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见,企业是否投资校企合作是一场关于“成本―收益”计算的博弈选择。鉴于此,从组织行动视角对校企合作中企业的选择行为展开多重考察,有助于为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进程中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提供学理阐述。
  一、企业选择的经济动因:“成本―收益”的计算与超越
  贝克尔基于“成本―收益”的计算对企业投资校企合作的选择行为开展了从理论阐释到实证检验的系统性研究,认为企业能够完全获得专用性技能培训的全部收益,而对通用性技能培训的投资缺乏动力。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很多企业却对通用性技能培训表现出选择性偏好,甚至将其作为对优秀员工的一种奖励方式。为此,本文围绕“成本―收益”的计算与超越对企业是否选择投资校企合作的经济动因展开论述。
  (一)“成本―收益”计算下的企业选择存在不确定性
  以贝克尔到阿西莫格鲁为代表的一大批经济学家都认为劳动技能有助于推动一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于长期经济增长来说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从全球来看,技能短缺是制造业发展史上一个绕不开的“怪圈”,劳动技能似乎总是滞后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那么,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构建就成为应对技能短缺问题的关键举措,培养大批高素质产业工人有助于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发展阶段。然而,校企合作作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的内部积累方式,却面临着技能识别滞后和技能投资不足两大问题。就技能识别滞后而言,人工智能技术的关键影响不是改变了工作岗位的数量,而是对工作任务进行重新设计。随着机器承担起更多的重复性繁重任务,员工可以抽出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更高层次的项目任务,传统的工作岗位描述也因此显得不合时宜[1]。换言之,工作岗位的日新月异导致企业对技能需求的识别成果所能发挥的时间和作用显得十分有限,这也直接影响到企业对未来战略投资的洞察力。从技能投资不足来看,作为准公共产品的劳动技能的确存在收益不确定的风险,一旦预期培训收益不能被有效保障,企业就不会愿意投资校企合作。阿西莫格鲁从压缩工资结构的视角纠正和完善了贝克尔非此即彼的二元选择理论,揭示了企业投资校企合作的获利来源。然而,“成本―收益”计算下的校企合作存在投资短视倾向,明显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企业选择应超越“成本―收益”计算的短视倾向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已成为发展共识,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促进劳动力与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的优势互补,从而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智能制造作为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的产物,已成为全球先进制造业的主要发展方向[2]。然而,技能识别滞后和技能投资不足的困境导致企业在应对技能短缺问题上明显准备欠佳。这需要塑造一种新的具有持续性的校企合作机制予以保障,既要考虑到工作岗位调整的动态性,亦要涉及员工应对技能半衰期缩短的弹复能力。德勤、埃森哲、IBM、普华永道、摩根大通、亚马逊等世界500强企业均在2019年启动了规模庞大的校企合作投资计划,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亚马逊承诺投资7亿美元,资助包括亚马逊技术学院、Associate2Tech计划等在内的诸多培训项目以确保2025年前实现10万名员工的技能升级[3]。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不仅能获取工资压缩下的“剪刀差”利润,还能从人力资本视角塑造企业面对持续不断的变化所应具备的弹复力。美国制造商Dynamic Group在注模生产车间引入轻型机器人,并基于人机协同工作的理念重新评估了工作任务和劳动技能的适配度,使得员工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实现企业销售收入翻两番的经营成果[4]。同样,日本零售业巨头Fast Retailing也为其员工配置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设备,实现了2017年度利润同比增长接近39%的惊人成绩[5]。由此可见,企业投资校企合作应超越“成本―收益”计算的短视倾向,通过整合人工智能技术与人类智慧打造的未来员工队伍将会为企业创造前所未有的收入增长和创新成果。
  二、企业选择对技能的二重分化:“锁定”亦或“升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25887.htm

相关文章